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2.
一、“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应读“tiǎo”。为什么?翻阅《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可查到:挑tiāo:①挑选,挑剔;②扁担等两头挂上东西,用肩膀支起来搬运;③量词,用于成挑儿的东西。挑tiǎo:①用竹竿等的一头支起;②用细长的东西拨;③一种刺绣的方法;④挑拨;挑动。根据课文的注释——“挑”即是“捉”的意思。从这个注释看,选“挑tiāo”这个读音是讲不通的;只有“挑tiǎo”中的“用细长的东西拨”这个注释与“捉”意思相近。二“、用细长的东西拨”就是“捉”吗?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有这样一段捉织的文字“: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觉得人教版教材古诗文的一些注释不够准确完美,特举几例,纠正于方家。例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初语二册)注释为“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曾,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释义是准确的,但注中将“曾”注音为zēng,这就不当了,查《文言虚词汇解》“曾”字:“用在否定副词前,借以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还’‘、竟’、‘竟然’等。”注音céng。所举例句,赫然就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①再查《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曾”字读céng音时义项有三…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行三年制初中语文三册第八课《口技》中的“会”,课文中注为“集合”。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会”的注释有十条,第一条为“聚合、集合”意。可见课文注释所取的是第一条。然而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中译为“正好碰上”,乃是按注释第十条“恰巧”、“正好”注,词典上明确标明”书”字,表明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另据《辞海》有关“会”的注释有  相似文献   

5.
先把它记到纸上吧!谢谢妈妈!这个字呀念,“mò,“”幽默”“的默。”明白了吗?34这个字念什么?玲玲妈,妈回来了!咦这,个字怎么念呀?我学我画《弟子规》@苏茜~~  相似文献   

6.
1.初语一册《黔之驴》一课中注释(14):[阚(han)]作“虎怒吼”。查《新华字典》:“阚”作“虎叫声”、《现代汉语词典》:“阚”作“虎声”。“阚”应作虎声,指老虎的叫的声音。课文注释为“虎怒吼”,这是表示一种状态,不是指声音。课文注释似欠妥。 2.初语一册课文《狼》中注释(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这里句后标点有待商榷。就语意来说,它属反问句,显然应用“?”,而不应用“。”。虽然注释中的引文后没有用标点符号,注文可看作是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而言的,但作为注释,应忠实于原文。我们说忠实于原文,不仅仅只是句子或引文的意  相似文献   

7.
这zhè是shì发fā生shēn 在zài文wén字zì王wán 国 uó里li的de故 ù事shi。“烂làn”字zì贴tiē出chū《征zhēn 友yǒu启qǐ事shì》,想xiǎn 结jié交jiāo个 è好hǎo伙huǒ伴bàn,以yǐ改 ǎi变biàn自zì己jǐ的de形xín 象xiàn 。“美měi”字zì见jiàn了le,冷  相似文献   

8.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版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其注释存在三处值得商榷的地方。“敢以烦执事”中的“敢”字,课本注解为“怎敢”,其实应译为谦辞“冒昧地”。“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有两个“封”字,对第一个“封”字,课本注释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以……为疆界”,但“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可译为“以……为粪土”,却是意动用法。原来判断是否为意动用法,关键要看有没有主观上的分析判断。在“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阙”的读音有三种看法,分别为jué、quē、què。笔者认为,应读为quē。  相似文献   

9.
爸爸的画像     
这是我爸爸的画像,你看了一定会哈哈大笑吧?爸爸的肚子怎么像一只圆圆的大西瓜呢?是呀,我爸爸的肚子就是一只“大西瓜”。我总是拍拍他的肚子,把耳朵贴(tiē)上去,调(tiáo)皮地问:“大西瓜熟了吗?”“爸爸,你的肚子里是小妹妹还是小弟弟?”  相似文献   

10.
学《治平篇》,应达到读通课文,理解精神实质、明确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的目的。教《治平篇》,要采用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的方法。现在学生手边一般来说就只一本课本,能“导”学生“读”的材料最现成的就是课文“注释”,因此要充分发挥“注释”的作用:“注释”不够的要适当补充,“注释”不当的要指出订正。下面就本着这一原则,对课文导读中应注意的问题加以说明。课题,补充注释“篇”:首尾完整的文章,多为议论文,如《劝学篇》。  相似文献   

11.
上海《语学习》1999年第2期孙玮先生《到底念zēng还是念céng》一提出,《愚公移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曾”应该念zēng,而不应该念céng,因为《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等书对于和“乃、竟”解的“曾”都注音为zēng。孙先生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如果我们查阅一下其他书籍,,就会发现作“乃、竟”解的“曾”也可以读为céng。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吾与四人拥火以入”一句,课文注释将“拥”字译为“持、拿”,“拥火”即为“拿着火把”。读之总有不够确切之感。因为“拥”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拥抱”,古今意义相去甚远。难道是注释错了?顺手翻开《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拥”字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13.
教师要经常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最佳化。教学《凡卡》一课,讲到“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这句话时“跪”字突然引发了我的思考:课文为什么用“跪”而不用“坐”或其他字?  相似文献   

14.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在小学语文五年制教材和六年制教材里,都作为与读写训练重点项目“详写和略写”相配合的重点讲读课文。因此,教学时,应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让学生更好体会写文章为什么要详略有致和怎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教学《狼牙山五壮士》,首先要弄清课文内容的重点所在,这可从解题入手,抓住课文重点字词,可提问:“壮”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要学生明白:他们不是  相似文献   

15.
智慧邮筒     
编辑同志:我在语文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请给予解答。一、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的一篇课文《之战》。“殽”字课文注释是yāo,而新华字典却是xiào,孰是孰非?二、“他冒然地闯了进去”,一句中的冒然能否用“贸然”?三、阿房宫的阿房读什么音?四、有些名篇的内容分析是否不当,比如鲁迅的《药》中,华、夏两家,鲁迅当时是暗示“华夏”,是否为后人所揣测。五、握钢笔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此致敬礼郝广华郝广华同学:一、关于《殽之战》“”和《阿房宫》“房”的读音问题。这类字的读音属于所谓“异读”,古人称之为“读破”。异读有三种情形:一是破音异读,这是改变某字的通常读音以显示其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  相似文献   

16.
一、从课题切入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从课题切入。如《飞夺沪定桥》这篇课文,“飞夺”二字是全文的文眼所在,教学时就可以从解题入手,围绕“飞夺”这样设计教学思路:①沪定桥在哪儿?②为什么要“飞夺”?③怎样“飞夺”?④“飞夺”的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再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也可紧扣文眼“壮”字这样设计:①课题为什么用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内自读课文《训俭示康》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可谓中华家训瑰宝之一。文章是司马光为教诲儿子康而写,他要康崇尚节俭,摒弃奢侈,并教育子孙世代相传。如何理解该文,笔者认为应根据文意,从解题入手,紧扣一个“训”字,设疑、质疑、解疑,以达到扣一字而通全文的效果。 课题中的“训”字应如何理解呢?课文自读提示及题解均未作说明。《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称:[训俭]:“训”,教诲、教育。据此注释,那么“训”(即教诲、教育)的对象是谁呢?自然该是  相似文献   

18.
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高五册《复庵记》) 其中“若揖让乎其间”一句,课文注释为:“(这些山峰)好象在那里拱手为礼似的。”“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一句注为:“(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养民所敬慕而(仿照着)这样做的。” 课文注释认为前句省略的主语为“山峰”,文意上滞碍难通。假如这句是形容山峰姿态的话,那就应紧接在形容山势的第一分句之后,这样才承接自然。且“其间”二字,也难于落实。课文注“其间”  相似文献   

19.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活板》,以其文字简洁洗练而著称。仅仅三百余字,便将我国版印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说得清楚明白,不愧为我国古代程序说明文的典范之作。然而,当时木刻活字由于受材料等因素的限制,以致存在着许多缺点,所以《活板》一文说:“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这 5句话说的是不用木料做活字的原因,客观上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中国乃至世界没有木刻活字印刷的历史。 活版印刷,果真“不以木为之”吗 ? 其实不然。据郭锡良等编…  相似文献   

20.
相信科学     
这几天,我无意中发现,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tiē)着用纸剪的牛和瓜子做的娃娃。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就跑回去问奶奶。奶奶说:那是人们为了预防“非典(diǎn)。用它当作“保护神”。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