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亮 《江苏教育》2008,(3):40-40
早在2001年,溧阳市实验小学就率先提出了“教育就是服务”的办学理念.并提出了“家长、学生选师制”、“家长、学生投诉制”、“家长、学生投票制”三项制度,以保证“教育就是服务”办学理念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
时下,需要迫切解决的是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服务意识和应该怎样为学生服务的问题。对于“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我是持赞成态度的,但对一些观点还是有一定的看法。对于“教育就是服务”的认识不要简单地与服务业相提并论,义务教育阶段不要带有任何的经济效益色彩,服务于人是教育的天职,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教育是神圣的,不能用世俗的眼光看教育,教育应该是超越世俗的,不是纯市场规则可以衡量的,教育的服务性质是把教育对象作为自己投资和服务的主体受益者,是为受益者提供一种利于终身发展的服务,是一种不可以用金钱衡量的高质量的远程服务。如果义务教育带有铜臭味的话,那就失去了义务教育的意义,师德建设也会面临严重冲击。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把“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作为教育行风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成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高尚境界。  相似文献   

3.
王云建 《教育》2006,(1):28-28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有“教育市长”之称的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认为,中国的教育缺资金、缺公平、还缺观念。他尤其强调,当前中国的教育还缺服务意识、缺人文关怀、缺特色、缺理想这四个方面。朱永新所说的“四大缺”,也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缺理念。具体来说,就是缺教育服务的理念,缺人文关怀的理念,缺特色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是“学校之魂”,其办学思想实质就是学校工作思路。一所学校要发展,校长必须坚持“两条规律”:育人为本、教学为主;倡导“三个第一”: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第一目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教育科研是提高质量、效益的第一生产力;促使全体教师树立“五个理念”:质量首位理念、责任中心理念、教育服务理念、科研第一理念和终身学习理念。新时期的校长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还必须努力做到“四要”,才能给事业插上成功的翅膀。一、要把教师作为办校之本教师…  相似文献   

5.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根本上看,就是要强调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6.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根本上看,就是要强调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7.
为了切实把“三个代表”的思想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去,牢固树立人民教育为人民的理念,我们绥化市教育局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为人民服务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并以此作为我们工作的基本思想。具体地说,就是端正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8.
株洲市第十八中学是湖南省首批普通高中特色教育实验学校,株洲市美术学科基地。在这样一所德育、美育均取得突出成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特色教育实践中魅力不减,让人惊叹。在学校“臻和至美”办学理念下形成的“促进学生心理主动发展,做好个体援助服务,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之路”的心育理念,目的就是要“打造快乐平台,挖掘快乐元素,...  相似文献   

9.
服务德育是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法。服务德育把教师的“教”看成是教师职业实现的活动和过程;把学生的“学”看成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活动的过程。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活动和过程;就学生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服务自我生成与发展良好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服务德育的理论基础是服务劳动价值论、服务产品理论、“学生中心论”和“以人为本”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刘尧 《教书育人》2010,(8):65-65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提倡和谐教育的理念,似乎惩罚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了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诸多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是“罚”还是“不罚”?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指出:“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就是把教育仅仅看做是在严肃教室中进行的苦行僧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他提出了“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其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快乐教育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它寓素质教育的内涵于其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WTO后 ,教育服务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同 ,提出了“教育服务产品”、“教育服务是一种知识服务业”、“开放教育服务市场”、“教育服务贸易”、“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教育服务能力”、“教育服务优势”等概念与观点。我们应彻底改革教育观念 ,真正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树立教育服务国际化、全球化的观念 ,努力开放教育贸易市场 ,发挥我国在教育项目上的优势 ,充分发挥教育服务的贸易经济作用 ,推进我国教育服务市场化、贸易化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加入WTO后 ,教育服务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同 ,提出了“教育服务产品”、“教育服务是一种知识服务业”、“开放教育服务市场”、“教育服务贸易”、“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教育服务能力”、“教育服务优势”等概念与观点。我们应彻底改革教育观念 ,真正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树立教育服务国际化、全球化的观念 ,努力开放教育贸易市场 ,发挥我国在教育项目上的优势 ,充分发挥教育服务的贸易经济作用 ,推进我国教育服务市场化、贸易化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加入WTO后 ,教育服务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同 ,提出了“教育服务产品”、“教育服务是一种知识服务业”、“开放教育服务市场”、“教育服务贸易”、“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教育服务能力”、“教育服务优势”等概念与观点。我们应彻底改革教育观念 ,真正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树立教育服务国际化、全球化的观念 ,努力开放教育贸易市场 ,发挥我国在教育项目上的优势 ,充分发挥教育服务的贸易经济作用 ,推进我国教育服务市场化、贸易化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加入WTO后 ,教育服务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同 ,提出了“教育服务产品”、“教育服务是一种知识服务业”、“开放教育服务市场”、“教育服务贸易”、“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教育服务能力”、“教育服务优势”等概念与观点。我们应彻底改革教育观念 ,真正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树立教育服务国际化、全球化的观念 ,努力开放教育贸易市场 ,发挥我国在教育项目上的优势 ,充分发挥教育服务的贸易经济作用 ,推进我国教育服务市场化、贸易化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教育服务与教育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后 ,教育服务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同 ,提出了“教育服务产品”、“教育服务是一种知识服务业”、“开放教育服务市场”、“教育服务贸易”、“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教育服务能力”、“教育服务优势”等概念与观点。我们应彻底改革教育观念 ,真正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树立教育服务国际化、全球化的观念 ,努力开放教育贸易市场 ,发挥我国在教育项目上的优势 ,充分发挥教育服务的贸易经济作用 ,推进我国教育服务市场化、贸易化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笔者在一次“国培”课中如何“以体贴的方式讲道理”,并在课例反思中揭示“以体贴的方式讲道理”所蕴涵的平等思想、服务意识、因材施教和融理于情四大理念,以及它作为体贴式教育在学困生和调皮生教育、品德课教学以及师生关系发展中所表现出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教育服务理念的生成背景,阐述了教育服务理念对传统教育奉行的“管制主义”、教育对象选择权利的缺失及“功利型”师生关系等问题进行的批判,提出了教育服务理念对促进当代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教育理念,落脚到具体办学实践上,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确立和实现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与教育服务(笔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加入WTO后,教育服务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同,提出了“教育服务产品”、“教育服务能力”、“教育服务优势”等概念与观点。我们应彻底改革教育观念,真正树立教育服务理念,树立教育服务国际化、全球化的观念,努力开放教育贸易市场,发挥我国在教育项目上的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服务的贸易经济作用,推进我国教育服务市场化、贸易化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