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晏子春秋》是一部描写齐国丞相晏婴事迹的历史故事集.其成书年代,吴则虞认为既不在毛亨之前,又不在韩婴之后,大约在秦政统一六国后的一段时间内;董治安认为《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时期;谭家健认为《晏子春秋》的成书在秦王朝统一六国前后.笔者认为,《晏子春秋》的成书当在战国中期之前,其年代晚于《国语》.早于《墨子》.  相似文献   

2.
正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晏子春秋》的断句与词义还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例析如下:第一则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晏子春秋第一卷内篇谏上第一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这两句话是晏子对齐景公的谏言,对它的理解有一定的争论。为便于讨论,我们将晏子的这一段谏言征引如下:  相似文献   

3.
《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因曾被认为是伪书而不加以重视,由于山东银雀山汉墓发掘出了《晏子春秋》的竹简本,不仅证明《晏子春秋》并非伪书,而且其成书年代较早。《晏子春秋》的文字古朴,且由于历代的传抄翻刻,文多讹误,现今众多注本对某些字词的理解存在偏差,本文摘取四例,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齐国晏婴言行的著作,《左传》也有一些涉及晏婴言行的记载,两者存在重文现象。拟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以两者重文部分作为切入点对晏婴事迹进行梳理与考辨。  相似文献   

5.
从《庄子》一书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四个方面对《庄子》内、外、杂篇做一个横向的联系和比较,深入考辨《庄子》一书内、外、杂篇之间的不同与联系以及作者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6.
《庄子》外杂篇历来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伪作,本文对支持其为伪书论点的论据逐一进行驳斥。主要基于,(1)庄子思想完全不同于儒家,故出现抑毁孔子的内容不能作为外杂篇伪出的证据;(2)《庄子》一书内外杂三分系后人所为,不能以内篇为标准判外杂篇为伪;(3)书中有庄子身后的名、物等的说法,缺乏事实考证和支持。《庄子》诸篇从外杂篇发展至内篇,符合成书的逻辑过程,也符合庄子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只有还《庄子》外杂篇为庄子出的真实面目,才能实现它所应具有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晏子春秋》是一部描写春秋末年齐国丞相晏婴事迹的历史故事集,其成书年代在战国中期或稍前。《晏子春秋》中有为数不少的方言。虽然它的作者为齐人,但其中的方言并不限于齐语,还有其他地方语,是齐人对其他方言的吸收。《晏子春秋》中名词、形容词方言数量相当,各为7个;而动词则较多,是名词、形容词方言数量之和,即14个。  相似文献   

8.
晏婴作为先秦时代的著名贤相之一,协助齐国君主治政长达50余年。晏婴在位始终敢为国为民直谏君主的过失,除有其思想与理论基础外,关键还在于其具有高超的进谏艺术技巧。本文以《晏子春秋》为据,就晏婴进的艺术技巧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9.
《晏子使楚》中的修辞与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也有同选一篇(或一种)文章的情况。《晏子使楚》是《晏子春秋》中的一则故事 ,被选入现行高中第一册语文读本。而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晏子使楚》一篇 ,是根据《吕氏春秋·内篇杂下》中的有关文字改写的。传诵千古的晏子使楚的故事 ,十分典型地表现了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忠实于祖国的品格和机巧善辩的才能。在这个故事中 ,晏子的巧辩在于结合修辞方法和运用逻辑推理。晏子出使楚国 ,在“从何门入”与“齐国是否无人”两个问题上与楚王展开了斗争。“楚人以晏子短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面对楚王这一带有玩笑…  相似文献   

10.
近日偶翻1996年第5期《书摘》,上面刊登了著名作家梁晓声的《男人的嫉妒》一文,其中有这么几句:中国古代有一则成语——“一桃三士”。讲一个桃子不知究竟该赐给三个有功大臣中的哪一位,结果他们互不相让,以决斗分雌雄,最后皆死于对方的刀剑之下……梁先生这里所说的“一桃三士”实为“二桃三士”之误。此典出自《晏子春秋·谏下》。  相似文献   

11.
美点赏析《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书中每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语言简练幽默,情节完整生动,故事意趣盎然。本选段即可管窥《晏子春秋》写作特点之一、二:第一个突出特点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从晏子……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途)侧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文学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独特的文体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郭象注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门弟子记录的。姜亮夫先生说:“《庄子》内篇大体也可算经嘛,而曰内,外,则经、传二词,直是汉儒的说书体例。”又说:“《庄子》的内七篇是主干,外篇就相当于《卜居》、《渔父》。”姜先生说出了《庄子》一书的体例。 《论语》是语录体,《孟子》虽然展开了辩论,直起直落,还残存语录体的痕迹,还没有形成专题论文。《庄子》是专题论文,主题明确,思想集中。篇章完整,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语言组织精而工。专题论文的形成,这是文学语言在表现形式上的进步。文章标题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文章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论语》、  相似文献   

13.
《晏子春秋》简论——兼评《晏子春秋集释·前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事迹的著作,历来论者甚多。已故吴则虞先生的《晏子春秋集释》是解放后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其“集释”部分材料丰富,考订翔实,十分佩服;但“序言”部分某些论点尚不敢苟同,有些还想作点补充。  相似文献   

14.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人晏婴言行的一部书。其内容多为君臣对话,语言生动活泼,保留了当时的一些口语和齐国方言,具有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晏子春秋》的复音词在词汇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多,并已具备了后代主要的结构方式。考察《晏子春秋》中的复音词,首先界定复音词的判断标准,然后对该书复音词作穷尽性的分类。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些复音词的概况及其结构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南橘北枳"这一成语,出自《晏子春秋》中的《晏子使楚》,其中这样写道:"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中的故事相传是这样的:齐国公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听说那个能说会道的晏子要来,便想  相似文献   

16.
晏子(?——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淮(今山东高密)人。晏子位列上卿,历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君,是齐国很有声望的重臣。记载晏子生平事迹的史书很多,较为详尽的有《晏子春秋》和《左传》,此外,还有《墨子》、《史记》等著作。关于《晏子春秋》需要说明几个有关的问题。《晏子春秋》的书名,最初出现于司马迁的《史记》中,可见此书在西汉时就早已存在,当为战国时人采集晏子生平事迹和一些逸闻编集而成。但由于此书有些地方颇具文学特色,加上人们对于它的成书年代也具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它的史学价值也一直被人们疏略。但  相似文献   

17.
《庄子》内篇和外杂篇总体上首尾相接,一贯之道,始终不变。内篇提出了最基本的原则,外杂篇则对这些原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是对内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录了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外交家晏婴言行的文籍,这部书以8篇215章内容,集中记载了晏婴的言行,其中有关劝谏齐国君主的篇目在100章左右,大约占全书内容五分之二,皆是晏子尽忠进谏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的事迹,无论是在政治生活还是日常生活中,晏子始终忧国忧民,匡正君主过错,突出了晏子始终坚持"以一心事三君"的尽忠之臣形象,为后世树立了谏臣形象典范。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晏子春秋》为一部史传体文学作品。此书名为"春秋",从形式上看是一部史书,而且其内容也符合一般史书的共同特征。作为史书的《晏子春秋》,同时又具有传记文学的特征,对以后传记文学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与“庄学”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庄学”在某些地方甚至走向了《庄子》的反面,但是,《庄子》与包括外杂篇在内的“庄学”并没有被人截然分开,而以一个整体形象被人们所 接受,这是因为庄学对《庄子》的嬗变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进行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 杂篇仿用内篇语言,并使用了内篇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二是外杂篇对内篇思想进行了引申、发展、补 充和变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