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级下册第88页"认识角"。【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2.通过找一找、认一认、做一做、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并感受角的大小的关系。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比较角的大小。【教具学具】CAI课件、三角板、角(2个)、圆形纸、连接  相似文献   

2.
张曼 《黑河教育》2013,(1):33-3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初步了解决定角大小的因素。过程与方法:在找角、画角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探索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北师大实验教材第四册 P64-6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 2.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直观认识角,能比较角的大小; 3.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4.
《认识角》是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角。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从生活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学习画角、量角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7耀68页。[教学目标]1援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援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3援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它两边的长短无关,与它两边张  相似文献   

6.
一、数学的生活化新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它有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在教学中我们应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在学习“对称”时,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都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再如“统计”的教学,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统计自己身边的事物,不仅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了现实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二、数学的情趣…  相似文献   

7.
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让数学"生活化",也让生活"数学化"。一、借用生活实际,引入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从而激发探求新知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让学生把这些实物放在纸上画一画,拿走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2.使学生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感受1元的价值,会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  相似文献   

9.
<正>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同样如此。苏教版二下《角的认识》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角。教材要求通过画一画、找一找、认一认、做一做、玩一玩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了帮助学生初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角、在操作中认识角、在应用中理解角。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角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第一节:认识角。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通过“说一说”、“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并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教材分析教材提供了现实的场景和材料,改变以往单纯地认图,把认识图形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注重从实物上“角”的观察中抽象出角。通过动手折一折、摸一摸,使学生对角有整体把握,在头脑中形成角的直观形象。学生分析在教材所提供的街景图中,人行横道标志线、标志牌、路边的建筑和带有环保标志的垃圾桶等,…  相似文献   

11.
[背景描述]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先让学生在观察实物(剪刀、三角板、喝饮料时的吸管等)中来认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角,再在画角、折角、做活动角等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抽象出角的几何图例.教材中不给角下定义,只让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从一个点画一个角.教材作如此安排,那我们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经验中,对角又有怎样的印象呢?根据课前的了解,更多的学生认为"角是尖尖的,在最顶端的地方".学生的这一认知经验与数学中角的概念有非常大的中突.因此,我将目标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角的直观几何形状,初步感知角的特征;在丰富的学生自主操作活动中,加深对角的特征的理解,会正确判断角、会画角.  相似文献   

12.
陈晓玲 《广西教育》2004,(4A):38-39
教材说明《角的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P64的内容。教材通过一幅街景图,引出生活中的“角”,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  相似文献   

13.
一、从熟知的实物中,感悟角的表象师:(展示一条红领巾)你看到了什么?生1:看到一条红领巾。生2:它是红色的。生3:它是三角形的。师:它有几个角?谁能指给同学看看?生1:红领巾有三个角。生2:(从顶点出发,分别沿两边比划)这就是一个角。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红领巾外,还有许多物上有角,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你的学具中找出个角,再说说你见到过的哪些物品上有角。比一比哪个组找得最准最多。(学生进行找角活动,教师巡视指导)【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4.
<正>【设计意图】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题是"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引导,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精心组织各种生动有趣并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去参与、去经历、去体验,力求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探究中不断发展的理念。【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分离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  相似文献   

15.
陈冬梅 《广西教育》2014,(41):66-67
正一、教材简析《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学会用直尺正确画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摆一摆"等)认识角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指认出现实中的角及其各部分名称,会用各种材料做出或画出角,在此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简介 《认识人民币》是新课程标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2.使学生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的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  相似文献   

17.
教材简析。“角的初步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的内容。教材是让学生观察实物(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从中初步认识角的;然后,要求学生用硬纸条折成活动的角,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设计这一内容时,应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掌握角的概念,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几何思维能力。教学过程由下面四个环节组成。一、回忆联想,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展…  相似文献   

18.
课前思考:“锐角和钝角”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之前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认识了直角,并能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的编排是先从现实生活中的斜拉桥提取出三种角,然后认识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接着是折直角、用活动角摆出锐角和钝角,最后是几个相关的练习,分别是在实物上找角,辨认三种角,画三种...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开始。在没有学习这些知识之前,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经验。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加对这几种几何体的感性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以生活素材为基础,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有趣、有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消除对数学的畏惧感、神秘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平时常见的红领巾、扇子、纽扣、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