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相似文献   

2.
谭祥金 《图书馆论坛》2005,25(6):43-45,125
文章论述了“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是图书馆职业最简明的表述,是图书馆员的基本价值观。分析了“人”、“书”、“找”的地位和关系。  相似文献   

3.
共同语言     
《云南档案》2012,(5):58-58
妈妈:“这小伙子漂亮,工资高,工作好,你偏不同意,你到底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女儿:“我要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妈妈:“他又不是外国人,怎么会没有共同语言7“  相似文献   

4.
“妈妈,我想你!” “瑞瑞乖,你快快长大点,妈妈把你带到彭州读书书哈……”  相似文献   

5.
秘密     
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一个在我心里藏了很久的秘密,不过你要替我保密哦。来,把耳朵凑近点儿:“我长大了要做个基因工程学家。”那年暑假的一天,我被《科学画报》上的一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文章题为《生物的进化》,作者从地球原始的单细胞生物说起,一直讲到恐龙的灭绝。我好奇地问爸爸:“恐龙怎么会绝迹呢?”爸爸说:“你自己到书里找答案吧。”我带着这个问题来到图书馆,好不容易才在一本《世界之谜》里找到答案,原来恐龙的灭绝是由于火山大量喷发造成的。书上说,同时灭绝的还有许多古生物呢。后来,我又从一本《科学新技术》里看到一则消息:“…  相似文献   

6.
1960年,毛泽东给他办公室的秘书林克寄过一封信。信中说: 冯契著《怎样认识世界》一书,中国青年出版社印行,1957年出版,我想找四、五、六、七本送给同我接近的青年同志阅读。请你找一找。如找不到此书,则找别的青年人能够阅读的哲学书,要薄本小册子,不要大部头。 (《毛泽东书信选集》573页。原信无落款时间) 1964年9月9日,毛泽东给康生寄过一封信,也是嘱其找书的。信中说:  相似文献   

7.
我的教练,我的朋友□冯越前几天,我们报社资料室的周翠珍老师对我说:“1996年的《新闻战线》得装订成册了,发现少了第一期,你从家里拿给我们吧。”周老师知道,我十多年来都订阅《新闻战线》,所以一旦缺书,第一个念头就是找我。小局服从大局,第二天我把自己珍...  相似文献   

8.
王方军 《军事记者》2006,(12):64-64
出差刚回连队,我班的新兵张兵就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班长,9月30日大队组织点验,刘干事把你那两大叠《军事记者》杂志全没收了。”真有这回事?难道我的《军事记者》杂志也属于违禁物品吗?“什么意思,我得找他去。”“班长,是不是因为上次借书的事得罪了刘干事,故意整你。”也有可能,不知道刘干事从哪儿得知我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上次特地跑来连队找我借阅《军事记者》杂志和函授月刊,因为我在海口出差,就让他找张兵要钥匙拿,结果张兵说非要等我回来,他做不了主。“哎!都怪你这个死脑筋!上次要把这些杂志借给他不就没事了。”“班长,我也是…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今天,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查资料“到网上找找”已代替了“去资料室查查”,资料传递“我给你传过去”已代替了“你来取一下”。这标志着信息化已在企业各项工作中得到普及。作为记录企业各项活动的企业档案,其信息化程度如何呢?从我企业的情况来看,应该说是严重滞后于企业信息化。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们出版发行工作中的新气象之一,是许多出版社和书店开始注意了图书的宣传工作。最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的就是宣传广告多起来了。我以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帮助广大读者及时了解出了些什么新书,从而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用我社出版发行工作者所熟悉的话来说,就是起了“帮助读者找书和帮助书找读者”的作用。这是有利于“两个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四化”建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传媒小幽默     
《今传媒》2004,(5)
奇妙的汉文有位美国人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报纸上登的‘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不是剽窃“你写的长篇文章,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是不是剽窃别人的?”“这怎么可能呢?”“肯定一样,我可以把那篇文章给你找出来。”“不用找了,署名就不一样嘛!”商人赴宴一位商人的朋友应邀赴一位教授家的晚宴。席间,一位当记者的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他:“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独家新闻一个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条关于煤矿事故的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上帝看到这幅惨景,他落泪了。”编辑回电:“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买书架甲:“啊!你的书架多漂亮呀!只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乙:“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惊人的发现两位朋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谈论小说、诗歌。其中一位说他发现俄国小说家和诗人有一个共同点,这共同点在每篇作品中都体现出来了。“哪是什么呀?”另一位问。“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知识导航”从资源导航做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书找人、为人找书”是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内容,用时下的话说就是“资源导航”。随着信息资源多样化时代的到来,“书”演变为各种各样的知识载体,一些图书馆学理论家们举起了“知识导航”的大旗,但引来业界内外的争议。  相似文献   

13.
啤酒里的尿     
柯柯虽然是个“美女作家”,但是她的走红不是靠身体写作——当我们刚刚认识,她就迫不及待地对我强调这一点。我自然不相信,就找她的书来看,果真如她所言,书里并没有“我”跟男人偷情的故事。凡事都有例外,柯柯就是这样的例外。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赞誉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坚守“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初心,又说“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我对这些话语深有体会。图书馆工作非常平凡,一辈子默默无闻地为人找书,为书找人,但数以万计的图书馆员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图书馆就成为了“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造就着伟大的图书馆事业。这是一项“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  相似文献   

15.
以文出名的人常有被人认错的尴尬,吴锦才也未能幸免。 1993年的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女学生,进门说找吴锦才。吴锦才说:“我就是。”女孩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我和同学们很喜欢你的书,写得特别有深度,所以,我……以为…作者是个…老者。”屋里的人都笑了。对吴锦才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了。还是刚来新华社的那几年,或许是望文生义,以为有此名者定是读私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的事情常常是这样:我愿意的、应当的却不能够,能够的我又不愿意。我们怎么可以老去考虑“应当怎么样”呢? 现在有好多书我看不懂,(冯亦代插话:你不必示谦,看不懂的不是你一个人),我读德国的形而上学的东西比如康德的“三大批判”都没有那么费劲。我也曾对一些书进行语法分析,分析后才发现,原  相似文献   

17.
笑一笑     
找钱包一位旅客走进一家旅社问服务员:“我前些日子在这里住过,你有没有看见我丢掉的钱包?”“是什么样子的钱包呢,先生?”“随便什么样子都可以,我是不计  相似文献   

18.
“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是新华书店职工最熟悉的一句话,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按这句话去做。有的仅仅把它当着对外宣传的口号,不肯去“找”,不会去“找”,使企业失去一次又一次销售机会,丢掉一个又一个市场。为了增强新华书店在多渠道发行中的竞争力,书店的各项...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形象由藏书构成——基层馆藏书建设漫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知图书馆同仁可曾留意,当别人知道我们在图书馆工作时,总会问:“你们馆有多少书?”“你们馆有些什么好书?”两种问法,代表两种层次的读者。前不久去朋友家作客,闲谈间,一位乡干部问我:“你们图书馆有多少书?”“四万多册。”望着乡干部伸出舌头,我颇有几分得意,正如本县乡绅李文汉有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那样;又一位办公室秘书问:“有些什么好书?”我说:一时说不清,最好哪天你进来玩玩,看你需要什么书。这时一位中学教师插嘴说:“四万册书,其中有两万  相似文献   

20.
访书     
韦泱 《出版史料》2003,(3):74-75
青灯黄卷,常常捧读前辈书人的书话文章,读到黄裳的《姑苏访书记》,姜德明的《沪上访书记》等,我心头便会怦然一动。多好啊,把找书、选书、买书称作为访书,蕴含着读书人多少的亲情,儒雅的风度便款款而至。我想,他们的学问就是这样一点点“访”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