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古诗文中常见疑问代词"孰"和介词、 动词或连词"与"连用。 "孰"和介词"与"连用表示跟谁的意 思。如: 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 从子而归耳。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孰与处于此,跟谁待在这里? 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 御,孰与处乎土中。 (班固《东都赋》) --孰与处乎土中,跟谁处在中心地区? 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 音者,谁怜长叹人。 (王实甫《西厢记》  相似文献   

2.
双音节词"孰与"是由"……与……孰……"结构派生而来.当"孰"由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的类推作用位移到"与"的前面时,表示比较维度的X就随之产生了位移,并在语境或语言习惯的影响下最终消失."与"并列连词的性质逐渐消失而演化成一个介词成分,"孰"的指代性逐渐减弱,在句中和"与"的关系一步步密切,最终两者结合成只表示比较的双音节词"孰与".在这个过程中,说话人的移情焦点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闽南语询问数量、程度的疑问代词在泉漳、潮汕、雷琼三个次方言区呈现为三种音读,分别为:[lua22][?io?5][ua33].从语义与语法、历史来源、语音三个方面考察这三个疑问代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三者的语义、语法功能高度一致;第二,三者的历史来源一致,本字是"若",继承自中古汉语口语,是当时新兴的疑问代词之一;第...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统计了《吕氏春秋》及高注所有代词的基础上,找出高诱作注的部分,并分类说明每一部分代词的变化。由此发现,《吕氏春秋》成文到高诱作注这三百年间,人称代词"而"在高注中已经被"汝"字取代;指示代词"兹"的衰退,指示代词"此"功能的扩大。疑问代词变化比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明显:"奚、胡、曷"在高注中被"何"替代,证明了"何"功能的扩大;"恶"在高注中替换成疑问代词"安",说明了"安"功能的扩大。  相似文献   

5.
疑问代词除了表询问的功能外,还有表虚指、任指、否定、反诘等非疑问用法.<朱子语类>中的<训门人>篇的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以虚指为主,同时兼有其他几种非疑问用法,并有个别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先于其疑问用法出现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商洛学院学报》2015,(5):57-59
《元曲选》宾白作为反映元明时代语言特点的语料,有四个由词尾"的"构成的特殊代词"兀的""甚的""怎的"与"恁的"。采用定性的方法分析《元曲选》宾白特殊代词"兀的""甚的""怎的"与"恁的"的功能,再结合定量的方法统计《元曲选》宾白中这四个代词每一种功能出现的次数,"兀的""恁的"是指示代词,句法功能具有互补性,使用频率一高一低;"甚的""怎的"是疑问代词,句法功能没有互补性,使用频率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7.
疑问代词结构,是我们阅读与今译文言著作的难点之一。假如对其结构特点不了解,而循词释义,就一定会曲解其意。本文试在各家的研究基础上,就其常见样式与结合特点,作一些粗略的归类与肤浅的解说。 所谓疑问代词结构,或称“习惯句式”,或称“动词词组”,指的是疑问代词与动词或介词所组成的结构,如“如何”、“孰与”、“奈……何”、“无若……何”、“奚以……为”、“何有于”等等;也指疑问代词与指示代词所组成的结构,如“何其”、“何……  相似文献   

8.
在初一册英语课本中,同学们接触到许多由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构成的特殊疑问句。其中疑问代词what是使用频率较高且应用范围很广的疑问词之一。本文拟就what的常见用法作一归纳,以供大家学习、复习时参考。1.用来询问某人的姓名。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先秦两汉时期文献中疑问代词"奚"的用例分析,来考察疑问代词"奚"在使用范围、指代内容以及句法功能等方面与同时期疑问代词"何"的异同。疑问代词"奚"在战国时期的语料中有着与疑问代词"何"抗争的痕迹,但是由于疑问代词"奚"的出现范围远远不及疑问代词"何",加之"何"用法的完备和灵活,以及语言经济原则的制约,使得"奚"最终还是被淘汰了。  相似文献   

10.
"0".引论疑问代词,就是表示疑问意义的代词,如"谁"往往询问特定的人。但在特定语境下,即与某些词共现时,"谁"的指称范围发生变化,不再表示疑问,而表示任指、某指(包括"统指"和"特指")和虚指。1.任指用法"谁"表任指,相当于"任何人、每个人",一般出现在以下格式中。1.1"无论(不管/不论)……(都/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