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通过对“国民性”的反思和批判,指出做新型国民的现实途径,从而建构了理想中的国民形象。在近代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是由中西文化的碰撞而产生的,但是却暗含了“国民性”与“公民”对立的中西文化观念深刻冲突的问题,它也凸显了孙中山文化观念中无法回避的思想困境。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一生都在致力于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具体扬弃和改造,重建中国新文化。他既反对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又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主张融贯中西,相互比较,取长补短。他在融贯中西文化的过程中,基本上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但仍未完全摆脱其影响。孙中山中西文化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批判和吸收西方文化,为改造中国所用 欧美高度发达的社会现实,让孙中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特别表现在物质层面的落后上,他主张从工业到农业,从生产到流通,从开发资源到发展交通,从科学技术的推广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融合中西文化而成的。孙中山以传统文化诠释民权主义,是为了适应民主革命的需要和中国的国情民俗。这种诠释有其合理性,却缺乏科学性。其嫁接中西异质文化的努力在实践上也难以成功。  相似文献   

4.
在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中,梁启超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历史作用,这不仅表现在他倡导了“小说界革命”和“诗界革命”,更表现在他对于文化交流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方面。由此他提出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即如何进行中西文化的互相沟通和横向联合;其“中西文化结婚论”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年来中国现代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模式,带动了传统文艺理论向现代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以其中西双重文化身份为底子,采取对比叙事方法,创作了现代中国文学名著《京华烟云》。他深刻关注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中国社会,深刻展现了1930年代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社会风貌,呈现了过渡时期新旧人物思想性格形态和部分人物的勇敢反叛精神。该作不仅向人们介绍了西方文化的先进,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林语堂始终立足于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度影响的角度,在战争砥砺人性的视域下,冷静地思考在中西交融、战火蔓延背景下人们的日常心性,传达自己对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花卉与中西文化浅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卉在中西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它浓缩并物化了东西方的文化心态及审美情趣.了解中西花卉文化的异同将有助于深化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就花卉与中西文化的相互联系作了简单的阐述和分析,并探讨了中西花卉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胡适并非一开始便是“全盘西化”论者,他的文化思想亦有个发展演绎的过程,早期胡适在文化问题上是持“中西汇合论”观点的。胡适主要是通过输入学理和整理国故两个途径来沟通中西文化,从而实现中西汇合、再造文明的目的,在此意义上,整理国故与输入学理都具有更新文化传统、建构新文化的深刻意蕴。但是胡适中西文化观的某些内在缺陷,使得胡适的“中西汇合论”思想发生歧异,进而显示了滑入全盘西化的指向。  相似文献   

8.
杨明斋是中共建党时期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五四新文化时期,他积极投身于中西文化论争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研究中国问题,深刻剖析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科学阐明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并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思想。杨明斋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主张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五四运动以后的文化走向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英语的不断普及,跨文化交际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人们在交流时常会出现"文化休克",从而使跨文化交际中断.处世艺术则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如何交流的,而且这还进一步折射了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以,作为跨文化交际者只有深刻了解中西文化的社会规范及价值观念,深谙中西交往中不同的处世艺术,牢记文化差异意识,才能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姜朝晖 《德州学院学报》2002,18(1):60-63,71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养民论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深刻的影响,民生主义沿袭了养民论的精神传统:对平均主义的追求,对民生与立国关系的深刻洞察.而对传统养民的方法孙中山则予以一定的改造,均贫论被他阐释为均富论,重农主义被改造为农经商纬论,井田制被他发展为耕者有其田.孙中山对养民论的继承和改造正体现了近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即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之上,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使传统养民论走向近代化.  相似文献   

11.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谙熟西方文化而又极端保守,极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对于我们今天深入认识中西文明和近代思想史具有启发意义。他一生学贯中西,为中学西渐、沟通中西文化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开创者,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活动家。他从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形成了独到的中西文化观,并深刻剖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试图为救国救民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13.
<正>孙中山一生奔走于革命,他虽然没有专门系统地研究过文化问题,但对文化问题是很重视的,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在他遗留下来的五百多万字论著、演说、书信中,包含着很丰富的文化思想,涉及到许多重要文化问题。本文即就孙中山关于文化的观念,对中西文化的认识等问题做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旅法华裔作家程抱一以其双重身份和双重视角,担当了中法文学、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融会东西方思想,使自己的思想提升到新的高度。他在与西方主流文化的对接、对话中,实现了中西思想的双向互动,在理论著述中实现中西文化的互补互识、融会贯通。在文学创作实践中,程抱一善于发掘中国文化资源,善于吸取西方文化滋养,用中西双重的目光来审视母体文化和异质文化,从而在作品的精神内涵上有新的突破和提升。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在于“味”,西方文学审美理论的灵魂在于“真”。中西文学审美理论的这一差异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以知识(智慧、真理)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文学审美理论上,就有了中国的“滋味说”和西方的“真理说”。虽然中西文学审美理论各有优长,但是,中国文学还是应该学习西方文学执着于“真”的境界;中国的批评美学应该在坚持“真”与“善”统一的前提下更重视“真”,重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因此,在重视“滋味”的同时又能够获得深刻的思想应当成为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6.
中西政治文化是两大不同的政治文化体系 ,它们对政治秩序的理解有极大的差异。以儒家政治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了以德治为基础的政治秩序思想 ,西方政治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法治为基础的政治秩序思想。本文从地理环境、思想渊源、对政治生活的理解、构建秩序的观念和方式等五个方面对中西政治秩序思想进行了比较 ,试图揭示德治秩序与法治秩序的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评判、比较,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所作的探索过程中,李大钊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呈现出诸多趋同性:对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研究和探讨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其所展现的先进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及其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继承性,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单素媛 《考试周刊》2013,(39):31-32
中西女性文化不同,其价值取向迥然不同。本文以中立的价值立场和相对主义的文化视角,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对中西女性问题进行了文化反思,寻出异质文化中女性所处困境及所做的价值取向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西翻译思想和翻译文化实践根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翻译思想的嬗变受中西文化主体精神和哲学思潮演进的影响,翻译文化实践又受不同社会语境的需求。本文拟从"翻译文化效应"的研究视域出发,探求中西方两位具有时代精神的翻译思想家和文化翻译实践者马丁·路德和鲁迅的翻译思想,对其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做一种文化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孙中山在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伦理道德思想的探讨,揭示了道德教化与革命和建国之间的关系,并对孙中山在对待中西文化,以及现代化与民族传统的关系问题上所选择的弹性态度予以了剖析和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