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第49届国际营养专题研讨会上披露的资料显示:中国现4至16岁少儿,男14.8%、女9.3%已成为小胖子,超重加肥胖少儿已达25%至27%。中国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马冠生研究员指出,从广州、上海、济南、哈尔滨4城市城区抽取4至16岁9356名儿童少年进行调查,4至6岁幼儿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身高、体重,结果发现:幼儿超重率、肥胖率为12.1%。 专家惊呼,中国城市幼儿肥胖率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2.
由教育部、卫生部等联合组织的2002年全国学生肥胖调查数据显示:7-12岁的学生肥胖率上升迅速,城市和农村小学生肥胖率分别为12%和5%。因此,在中国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已成为迫切的任务。统计表明,北京市的中小学生肥胖率竟达20%。部分地区已高达25%。  相似文献   

3.
《家长》2011,(10):4-4
我国少年儿童超重率、肥胖率不断增长,1992~2002年,少年儿童年超重率增加了19.4%,肥胖率增加了5.9%。2010年国民体质健康调研显示:我国少年儿童的肥胖率继续增加,处于快速增长期。——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相似文献   

4.
王若懿 《教育》2007,(10S):30-31
据我国最近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在我国青少年中,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同时存在,其中18岁以下儿童、少年超重及肥胖率分别为17.6%和5.6%。专家介绍,儿童肥胖的一大原因是由于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于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肥胖儿童的饮食习惯,《教育》旬刊记者通过问卷和数据收集的形式,对肥胖儿童的饮食习惯、身体状况以及家长对其不良习惯的态度展开调查了解,并以图表的形式一一呈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毛泽东主席在l952年6月10日,向全国人民指出了“强身健体”的奋斗方向。然而,在新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人们就医、住院率已人满为患。另外,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儿童肥胖率高达8.1%,城市中小学生的超重率达到20%”(人民网)。有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7~18岁儿童男女肥胖率可增至20.46%,10.18%。由此可见,在儿童不科学的饮食和体能饭炼方面,存在着极不科学的问题,这与青少年儿童业余体育饭炼的空间不足、弦子们缺乏参加公共场所运动的乐趣和有效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可见,加强儿童体能锻炼“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不断上升,城市中每5个孩子中就有1人超重或肥胖。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亿人超重,6000万人肥胖,其中城市超两成儿童超重或肥胖,北京6岁到17岁的青少年中,超重和肥胖者达到4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最新资料表明,仅北京市的幼儿肥胖率就从1983年的7.05%上升到1997年的20%。因而,家有“胖墩儿”,家长劳神儿。面对发胖的孩子,家长该做些什么?目前,治疗肥胖的方法有饥饿疗法、手术疗法、药物疗法等,但这些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丰县在校学生营养状况。方法:抽取某所监测点学校(含小学、初中)在校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采用身高、体重法评价个体营养状况。结果:被调查的2718名学生中,营养正常者占67.51%,营养不良者占27.12%,超重或肥胖者占5.37%。营养不屈以轻度为主,占82.90%(611/737)。不同年级学生的营养不良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上升,不同年级学生的超重或肥胖率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P〈0.01),男、女学生超重或肥胖率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结论:所调查的该校学生的营养不良情况较严重,如何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仍值得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最近教育部和卫生部调查显示,视力低下和肥胖已经成为威胁孩子健康的两大疾病。目前我国学生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超过6000万人;少年儿童超重和肥胖率已经处于失控状态,中学生肥胖率在16%以上,小学生肥胖率为19%。此外,青少年慢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甚至高血压、动脉硬化、Ⅱ型糖尿病等疾病也时有发生。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社会、学校、家长在关心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其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0.
《课外生活》2009,(9):37-37
我国少年儿童超重肥胖率不断增长,近年来在城市已呈现流行趋势。根据国际肥胖工作组的定义,我国约有1200万超重肥胖的少年儿童;全世界1.55亿超重肥胖少年儿童中,每13个里就有一个是中国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11.
小学是孩子最容易发胖的阶段。这是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卫生研究所的专家在2001年的新发现。他们对北京、上海、济南、哈尔滨进行的儿童及小学生肥胖情况调查发现,儿童肥胖率、超重率分别为12.1%和11.9%,小学男、女生肥胖率分别为14.8%和9.3%,超重率分别为13.2%和11%。调查显示,男生发生肥胖的危险性约为女生的1.5倍,男生肥胖率在12岁时达到峰值,为19.3%;女生肥胖率在13岁时达到峰值,为13.1%。调查还显示,小学生肥胖率为13.6%,明显高于学龄前儿童(10.7%)和初中生(10.2%)的肥胖率。分析儿童肥胖率持续上升的原因,专家们初步认定的影响因素为: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07,(28)
据我国最近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在我国青少年中,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同时存在,其中18岁以下儿童、少年超重及肥胖率分别为17.6%和5.6%。专家介绍,儿童肥胖的一大原因是由于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于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肥胖儿童的饮食习惯,《教育》旬刊记者通过问卷和数据收集的形式,对肥胖儿童的饮食习惯、身体状况以及家长对其不良习惯的态度展开调查了解,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中年人整体上体质指数偏高,超重与肥胖的现状不容乐观。经统计检验,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之间体质指数及超重与肥胖率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在不同文化程度及城市之间它们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鹏  张春桃 《考试周刊》2008,(48):237-238
近年来,肥胖在我国城市学生群体中蔓延,我国许多城市的学生营养问题防治重点已从营养不良向肥胖、超重转移。肥胖与一系列的疾病或健康有关,尤其是少儿肥胖,所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很多。因此,本文对运动与营养对身体成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了防治肥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山市东区中学生超重及肥胖现况,探讨影响中学生肥胖的因素,为相关卫生部门制定青少年卫生和学校卫生的工作规划提供参考。方法调查中山市东区所有在校中学生,对全校学生进行体检,问卷调查、测定身高、体重、血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使用BMI法筛查超重及肥胖学生。结果共调查1879人,其中有男生1001人,有女生878,超重率及肥胖率分别为4.47%和8.99%,男生超重和肥胖率为3.90%和10.59%,女生超重和肥胖率为5.13%和7.18%,BMI指标总体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生BMI值均高于女生,中山市中学生BMI均值低于全国水平(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重及肥胖目前在该区域中学生发生率低,应继续保持并大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表示.香港肥胖小学生的比率,从1997至1998年的16.4%,上升至2007至2008年的21.3%。为提倡健康饮食习惯,卫生署致力宣传健康饮食重要性,鼓励小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7.
公办学校中流动少年儿童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导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发展迅猛,规模持续扩大。据报道: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他们大多来自农村,人们一般称他们为民工或农民工。据最近《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透露,在1亿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的儿童占19.37%。6岁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43.8%,15岁至18岁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28.8%,约10%学龄儿童失学辍学,近50%不能适龄入学。为确保流动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措施,实现了部分或者全部流动儿童少年就读于公办学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0亿人超重,全球5岁以下的儿童有2200万患有肥胖症.我国青少年学生中肥胖患者发病率:女生从3.38%上升到7.18%:男生从2.75%上升到8.65%.肥胖已成为威胁青少年和儿童健康成长的严重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上高县小学生的肥胖发生情况,为防控小学生原发性肥胖提供依据。方法:制定纳入排除研究对象的标准,随机抽取上高县实验小学的学生,调查其肥胖状况并分析其肺活量、肺活量指数等指标。结果:共获得调查对象645名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4.3%和2.0%,男生、女生超重、肥胖和超重肥胖合计的检出率分别为6.2%和2.1%、2.8%和1.0%、4.3%和2.0%。超重、肥胖小学生的肺活量均大于正常体重小学生,但肺活量指数前者均低于后者。结论:县城小学生尤其是男生的肥胖问题已较严重,应加强预防控制,以保障和促进其心肺功能的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20.
分析超重肥胖对30—49岁女性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方法:对年龄30-49岁的101名成年女性,进行身高、体重、身体成分、台阶试验、血压、肺活量、1min跳绳的测试,采用单因素方差和Person相关分析超重肥胖对30-49岁女性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1.101人中体脂率标准的有15人,超重有42人,肥胖44人,肥胖率占43.56%。2.标准和超重女性的台阶试验指数、血压、肺活量功能指数、1min跳绳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标准和肥胖女性之间、超重和肥胖女性之间的台阶试验指数、血压、肺活量功能指数、1min跳绳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体脂率与心血管功能存在相关性,与台阶试验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体脂率与肺功能、1 min跳绳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30—49岁女性体脂率达到肥胖水平时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