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进入暑假,不少同学都制订了自己的读书计划,可还有一些同学或家长问:该读一些什么书?我的回答很简单,只要不是庸俗下流反动的书,我们都可以读。同学们读书分为两种情况:有些同学平时就喜欢读书,他们的阅读量已经颇为可观了,这些同学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的内容;另有一部分同学平时不太爱读书,或者由于种种原因,阅读量比较少,这部分同学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读了。比如教材规定的名著(《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对自己的写作和思维能力提升有比较明显帮助的报纸杂志(《读者》《意林》《格言》)等。总的来说,…  相似文献   

2.
<正>似乎有半年的时间没有认真读书和写作了,理由就一个字:忙。当然也不是全不读书,隔三差五的,觉得无聊了,也翻一翻买来的各色各样的书。比如一本《国学的天空》就从暑假翻到现在,还没有和庄子见面。《人民文学》上的小说倒是每期都读。我说的没认真读书,特指没有读能够开启智慧、超越当下的认知力的那类书籍。  相似文献   

3.
我喜欢读书     
我喜欢读书。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给我讲了《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西游记》等故事。稍大一点,她又教我一些唐诗宋词,什么“老夫聊发少年狂”,什么“黄河之水天上来”,什么“尘埃不见咸阳桥”等等,我现在还记忆犹新。也正是在那时,我立誓长大一定要读好多好多的书来丰富自己。岁月悄悄地流逝,我也渐渐地长大。长大的我喜欢读书,读邓皓的浪漫,读鲁迅的泼辣,读马克·吐温的幽默,读托尔斯泰的朴实。而且,我更喜欢读名家名著,什么《红楼梦》、《茶花女》啦,什么《红与黑》、《牛虻》啦,我着实读了不少,我从他们那里寻求着来自心…  相似文献   

4.
我以前读书没人指导,遇见什么就读什么。拿历史书来说,开始只知道读一些野史、演义之类的书,后来才晓得这些书远不及《史记》、《资治通鉴》等名著、原著好,但已浪费不少光阴了。在古典文学方面,我一开始读了些不太好的选本,许多优秀作品如《水待传》、《红楼梦》等,反而没有读过。进入高中,老师介绍我看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梁启超的《国学人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视野开阔了,这时才知道选择一些“要著”来读。由此,我不禁想到达尔文。他小时候不愿读愚蠢的教会书籍,考试成绩还不如他妹妹。当他爱上大自然后,读的书也并不多…  相似文献   

5.
读书,应该给我们的精神领域带来自在自得感。可如今,这种感觉正在逐步丧失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读书已经成了一种手段,被套上了沉重的枷索,成为学生们的一种负担。我们现在一谈到读书,有人就会给你开出一大堆的书目表,又是什么名著,又是什么经典,开给学生们读,要他们去读《史记》读《汉书》读四大名著,读托尔斯泰,读莫泊桑,好像只有读了这些名著,看了这些经典,我们的学生才是合格的,才是优秀的至于他们是否喜欢这些名著经典,是否愿意去读,开书目的人是不怎么关心的。而实际上也正是如此,他们每每是带着一种无可奈何与极其功利的念头在读书。一…  相似文献   

6.
崔卫平 《教师博览》2012,(12):46-48
一女儿闹闹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的?三四岁吧。一上来她就先读我收藏的书:《人性论》《存在与时间》《艺术与幻觉》,总之,我书桌上有什么她就读什么。当然,我读书里面的内容,她仅仅读封面。我的学生问她:"闹闹,你妈妈爱读什么书?""《野天鹅在行动》。"她毫不迟疑地说。  相似文献   

7.
秋野 :陈村先生 ,很高兴能够采访到您 !我今天主要想和您聊聊阅读与写作这方面的话题 ,您看好吗 ?陈村 :好的。在我的中学时代极少课外阅读 ,课内也几乎没有什么阅读 ,课内只是读一些鲁迅作品、毛主席的文章 ,几乎全是政治读物。阅读不正常。那时候文学不讲文学性的角色 ,没有挑选的余地 ,即使有了些杂书也是朋友之间的交流 ,拿到什么就读什么。当时读了《李太白全集》 ,全文照抄 ,是向朋友借的 ,限时归还。那时不像现在 ,家里有很多书 ,书上有很多灰 ,那是不可能的。我读书多的时候是在中学以后 ,西方古典名著 ,罗曼·罗兰、托尔斯泰、卡夫…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宽容     
<正>2022年11月9日网上《老俞闲话·对话易中天》谈到读书时,俞敏洪问易中天中小学读了哪些书?易中天说:高中毕业之前,我已经把当时译成中文的世界名著读完了,《鲁迅全集》和《郭沫若全集》也读完了。所以,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吴传忠对我说,你已经把大学三年级学生读的作品都读完了,以后你可以不上我的语文课了。后来上语文课,我就做当天数学等学科的课后作业。有一次,吴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叫《记一位难忘的人》。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人类所完成的一项最了不起的也是最困难的技巧——怎样阅读。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读老师指定的书。老师指定读《白鲸》,我不喜欢它,没有读,我以为我赢了。可实际上,我输了。后来,我还是读了它,而且每读一遍,我都发现一种新的乐趣。什么是名著呢?名著就是这样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名著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为什么你应该阅读名著,并且要学会欣赏它们?我提出三条充足的理由:第一,名著开阔你的眼界;第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当然离不开对名著的阅读。但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多读书,善读书?我以为不然。笔者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多数学生只读过《西游记》、《水浒传》、《三国  相似文献   

11.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12.
活动目标与要求:知识:知道读书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充实生活,快乐心情;技能:通过读书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体验读书的乐趣;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读书有益,激发学生读好书的热情. 活动重难点:体验读书的乐趣;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 活动一:爱书人引路 出示《父与子全集》,教师谈话:繁忙的工作之余,能读上心爱的书是我莫大的幸福!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父与子全集》是我钟爱的漫画之一.书中的父子深情,总能轻轻地拨动我的心弦.在老师家里,有两个书架,近千本书.这是我们全家最大的财富!相信小朋友们也都有自己最爱读的书,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3.
读书与治学     
一生大半时间在与书本打交道,或读书,或教书,或写书,——当然,主要是读书。《江苏高教》杂志社要我谈点有关“治学”方面的体会,自己的学问尚没“治”好,不敢妄谈,但书倒是读了几十年,就谈谈读书吧。多读与善读。书要多读,此乃老生之常谈。但真正做起来并非易事——特别如果“书中已无黄金屋”,要做到这一点更属不易。要多读书,最基本的前提是要坐得了冷  相似文献   

14.
<正>《作文新天地》杂志要我谈谈我的读书与写作,我非常高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好好读几本书,这样好一生受用。特别是孩童时光,抓不住,一生都会有缺憾的。我们生于上世纪六十年的一代人对此感受太深了。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一代人一出生,就有饥饿等着了。可是有一样东西缓解了我的饥饿感,那就是听姐姐给我轻声诵读她喜欢的书了。听着听着便把什么都忘了,包括恼人的饥饿感。许多年后读刘半农先生的《饿》,特别感动,觉  相似文献   

1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本前提,这是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写作者的共识,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兴趣和时间读破万卷书当然非常好,但如果很快就要面对考试而阅读储备又不足的话,该读什么,怎么读,在什么时间读,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冷静思考的。一般情况下,教师都鼓励大家研读名著,提倡读整本书,读大部头的书。对此,我们首先要考虑时间与精力的限制,如果学习任务重、时间紧,那么语文,在整个学习时间里,不应该占过大比例,语文没有权力占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间,当然大家也不愿意牺牲其它科目来大量研读名著和大部头的作品。时间和精力的下…  相似文献   

16.
读书的悖论     
读书有成本,这就是读书所占用的时间。如果一本书既不能带给你乐趣,也不能带给你启发,那不如把读书占用的时间用于打牌。我不同意开卷有益的说法,有好多书是不用读的,因为白耗光阴,一无所获。可是哪些书值得读呢?读物的选择可是带有悖论的难题。你没有读,怎么知道这本书怎样呢?你要读过以后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可是你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又凭什么去决定读或不读这本书呢?克服悖论的办法有多种。比如说,选经典名著。所谓“经典名著”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好多人已经读过,读过以后觉得很值。比如说,看书评。书评也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有人…  相似文献   

17.
我与名著     
我一直不喜欢名著,我觉得名著不适合我们看。那大段大段的风景描写、整页整页的心理独白,一翻就让人觉得头脑发胀。好不容易翻了十几页才发现刚进正题,而我却再没心思看下去了。于是,那几本厚厚的《红楼梦》、《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名著都被我扔在一边,再也没去读它们,权当装饰。就这样,我和现代通俗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那种不用动脑筋的书我特别喜欢,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都很顺,丝毫不费脑筋就能看明白。在这些书中还有一种俏皮味儿,让你一看就想捧腹大笑。时间久了,我读的通俗小说也多了起来。可读了那么多,都只是稍稍浏览一遍,笑…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名著作为人类思想的精髓和世界文化的精华,更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必要内容,名著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对阅读提出明确要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经把名著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在小学高年级段(5-6年级)的教材中专门设立了“我读书,我快乐”栏目,每学年推荐2部名著。本文从  相似文献   

19.
导写读书可能成为读书种子,像顾炎武那样,专心读圣贤之书又事事关心;也可能成为书呆子、会走的书橱,不仅把书读死了,把人也读死了。所以,读书之于成功确乎是或然性的联系。读书几近成功之论虽用心良苦但并非尽然,善良的谎言中有误导成分。尽信书不如无书——别掉进坏书的陷阱;不信书又不如读书——“我是文盲我怕谁?”你谁也不怕并不意味着别人就都怕你,谁怕谁呢选读书不是为了让人怕,当然也不为了怕别人。自己别往陷阱里跳。怎样把书读薄了,怎样把书读厚了;什么是我注《六经》,什么是《六经》注我?怎样在陷阱上穿行又不落入陷阱,这需要何等…  相似文献   

20.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词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词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羊春秋大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