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5 毫秒
1.
新语文教育有“一个本质“:“新语文教育“就是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是通过“语言“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新语文教育“有“两个基本原理“:一、“新语文教育“主张以“举一反一“为主“举一反三“为辅。二、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言语“必得益于“能力“。  相似文献   

2.
韩军是当前语文教育界的一位风云人物。他的"新语文教育"有六大理念:真实自由;举三反一;美读吟诵;重文写白;文字素养;化意为字。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谈谈新语文教育在实践中的课堂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韩军作为当代著名中学特级语文教师,他一直对现代语文教育不断思考与探索,在20世纪末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出了"新语文教育"思想,这对语文教育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他的"新语文教育"观在朗读教学观、阅读教学观、作文教学观、语文教育观等方面给予当代语文教师的成长以启发。  相似文献   

4.
<正>"新语文教育"不是"‘新的’语文教育"的意思。一直都"带着思想前行"的韩军老师曾如是说。"新语文教育"的可贵之处是它在理论层面揭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即多多读书、诵书,广见博识,在大量读书中积累、感悟、举三反一,同时,再加上师生适度的咬文嚼字、细细品味,共同探究,二者结合,最终在积累中奠定底蕴、升华语用能力与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乔旭 《甘肃教育》2014,(8):80-80
正一、揣摩语言,发现文本之美《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一书系统阐述了"新语文教育"的原理论,其中之一是"着力于语言",即强调回归"在言语上下苦功"的传统,这是语文教育的生命所在。教师和学生作为观文者披阅文字,从语言的追溯到作者心中的情感,慢慢融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借用吕淑湘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如执教《孤独之旅》中有这样一句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通过调换语序让学生反复朗读,抓住了"先蛋后爸"的语言点,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培养高素质现代工匠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基于美育协同"四育"(德智劳体)培养工匠的显性历史渊源和隐性内在关联,得出美育协同"四育"的价值底色表现为工匠内心观照的精神保障,滋养工匠精神的文化保障以及个体全面发展的物质保障.在此认识基础上,积极探索出美育协同育人的路径:以美润"德",涵育匠心;以美启"智",化育匠技;以美健"体",培育匠人;以美促"劳",训育匠学.  相似文献   

7.
陈延龙 《教育》2022,(13):16-18
探索学校管理之道,首先要明确教育之本.教育的"本"是育人,对我们来说是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势必要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既然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人",管理者必然要有"人本观念",要有"促进人、引领人、唤醒人"的行动策略.统领于"本"之下的观念和行动,即"顺道而为...  相似文献   

8.
"万物起于生命,而人却达于精神",追求教师的精神建构,是心灵关怀的理想追求;以心育心的引领策略,是心灵关怀的力量源泉。一、教师管理:在精神引领中存储心灵能量"物洗则洁,心洗则清",洗涤心灵能让人获得一种战胜自我的欣喜。我校坚持以精神引领洗涤教师  相似文献   

9.
隋末唐初大儒王通,生前即有"王孔子"之称,初唐名士魏征、房玄龄等都出自其门下,其儒家经典视域中的"风雅精神",不仅体现了古代文士的"君子才性",还蕴涵了个体"教化天下"的使命,是一种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风雅文教精神"。王通希冀通过"道"的"文教"功用来影响天下,其批评谢灵运、沈约等而褒美曹植、颜延之、王俭、任昉等六朝作家。在王通的经典视域中,"君子才性"是风雅精神的形而下呈现;"教化天下"是风雅精神的形而上呈现,初唐文士们的视域与王通的视域出现了融合,"风雅文教精神"从而演绎为初唐的文化趋向,并推动形成了盛唐气象的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10.
胖永霞 《成才之路》2014,(14):23-23
正人之为人,如果没有人文素养,则与动物无异。教师唯一的也是终极的使命就是提升人的素养。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机构,教育是提升人性的过程。那么,教师呢?教师是点拨学生人生智慧的"灵魂之师",是一种以"心灵召唤心灵"、以"生命点燃生命"的光辉职业。只有"人"才能培养"人",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具备更深层次的"关于人"的知识及"人所以为人"的精神内涵,才能行人文教化之功,育全  相似文献   

11.
所谓"立体德育",它有以下特点:一是育人的全面性,即坚持"三全"--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展开;二是育人的综合性,即坚持"三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三是育人的主体性,即坚持"三主"--学生为主、活动为主、渗透为主.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教材是实现语文教学的媒介。用教材教,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教材去落实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想充分利用好教材,就要讲究用教材的策略。一、打破旧有的讲课听课习惯,树立"观千剑而后识器"的语文学习思想1.要求学生通读教材。对于每一单元的课文要先通读,或诵读,或默读,过口、过眼,只是读,不做任何要求。从语感的角度,打开教材的新视窗。"新语文教育"代表人物韩军提出了举三反一的语文学习方法。他说,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  相似文献   

13.
挖掘桐城文化中的"教化"思想,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思想资源和营养因子.分析了桐城文化中的"教化"思想,认为治国之本在于治民,治民之本在于治心,良善政令不如善教得民之多.具体表现为兴办教育,振兴文教,督学教谕,倡议"教化",以"文"化人,陶冶"性灵",教化民众,以"德"谋"得"等.促使民众懂礼义、知廉耻、尚道德,形成一种持久稳定的精神意识和行为习惯,以实现桐城文化中的教民、化民和移风易俗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4.
略谈"移就"与"拟人"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移就",就是两个事物相关联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移过来修饰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徐霞客"耽奇嗜僻,刻意远游",并没有理解其壮游天下的社会意义,更大大降低了徐霞客旅游事业的文化品位。徐霞客是明朝中后期旅游热的产物,他的旅游事业确实有其独特之处,这种与众不同赋予他的旅游以一种恢弘的人文精神,即"徐霞客精神"。明末大学者钱谦益最先使用"徐霞客精神"一词,但未作阐释。本文研究了明朝中后期的旅游热潮和徐霞客旅游的奇特性,总结"徐霞客精神"的文化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二是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把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育",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什么培养人.所以说,教育既包含知识层面的"教",还包含做人方面的"育".在育人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用"心"育人,给学生以爱心、耐心、诚心.  相似文献   

17.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告诉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新的养料,这是一种生活题材的创新.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旧瓶装新酒"不失为一种创新作文的好方法.所谓"旧瓶".指的是那些闻名于世的作家作品中和流传于老百姓口头的人和物;所谓"新酒",就是指那些现代的新生活、新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潘光旦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优生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将社会生物学与中国传统的孔门哲学结合,提出了"位育"论。《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安所遂生",就是潘光旦所谓的"位育"。潘光旦"位育"论包括个人"位育"、社会"位育"、民族复兴和人与自然环境的"位育"四个方面。潘光旦的"位育"论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说女人是情感生活的"神经病",有些人觉得有些夸张是个笑谈,尤其女人听到这样的言论更会暴跳如雷.其实细细想想这么说女人是有道理的. 女人神经兮兮,多部分还是因为对感情患得患失,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女人的天性:"感性、多疑、敏感".说实话,男人在身体上占有欲强,而女人在感情上占有欲强,喜欢精神满足占有,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女人是"神经病".  相似文献   

20.
"艺术化心育",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艺术相结合,以艺术治疗为心理知识基础,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生活设计心育方案.以音乐情绪管理课为例,探讨在中职心理课堂中如何实现"艺术化心育":走近音乐,内容艺术化;视听奏唱,形式艺术化;心育延续,课后艺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