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刑事预审程序体现了审前程序的司法性,是诉讼程序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构建刑事预审程序:制约国家公诉权的滥用,消弭起诉便宜主义的局限,彰显保障人权的彻底性,实现审判中心主义的要旨,消解控审关系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2.
刑事控审分离原则的法理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保障诉讼的公正,现代法治国家在建构刑事程序时普遍实行控审分离原则,控审分离原则具有结构和程序两方面的意义,结构意义上的控审分离原则是要实现机构设置和人员组织上的审,检分离,而程序意义上的控审分离原则是程序启动意义上的不告不理和程序运行中的诉审同一。对于控审分离原则,我国现有规定仍然有不合理之处,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传统的“重实体,轻程序”司法理念的影响,在我国,刑事被迫诉人的合法权益常常处于被侵害或被忽视的状态中,尤其是在刑事审前程序中。作为刑事诉讼不可或缺的阶段——刑事审前程序承载着使“无罪的人不被非法追诉”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构建以程序正义为原则和出发点的刑事审前程序,才能够更好、更充分的实现刑诉法“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诉讼职能。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多数国家面临司法资源不足,为解决诉讼"爆炸"的压力,多数国家都对民事审前程序做了完善,并将ADR即非诉讼解决机制引入审前程序中。在我国的民事审前程序中也可引入ADR制度,在ADR制度引入时要结合我国现有诉讼制度特色,需要从坚持法院调解原则、完善和解制度、建立法院委托调解制度、督促程序纳入审前程序四个方面进行实施,从而完善我国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事审前法官制度缺位导致一系列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侦查程序、起诉程序和庭前程序中产生了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诸多审前程序中的弊端无不与刑事审前法官制度的缺位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必须建立我国的审前法官制度。  相似文献   

6.
起诉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起诉程序中控审分离、控辩平等等诉讼基本原理的贯彻对于实现司法公正这一终极价值目标具有前提性的作用.该文结合司法实践,探讨了我国起诉程序中公、检、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控辩平等的实现,以加强对我国刑事起诉结构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启动刑事再审程序主体的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启动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是法院和检察院。然而由法院主动启动刑事再审审判程序,不符合控审分离、裁判中立、控辩平等等诉讼理念和原则。因此,应该取消法院的再审启动权,将启动主体限定为检察院,使审判监督程序的功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中的审前程序在司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关于法官在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中地位的有关规定存在缺陷,使得审前程序的收集证据、整理争点、促进和解等价值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因此,在司法改革的浪潮中聚焦法官在审前程序中的地位,通过采取预审和裁判相分离、合理分配诉讼各方主体的权利等措施,并突出法官在审前程序中促进当事人和解的作用,以实现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所特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附条件不起诉程序作为未成年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以及刑事审前分流程序在具体构建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般性公共利益与未成年犯诉讼利益在格局上呈失衡状态、违反法律平等适用之理念、忽视对被害人权益的保障、未能发挥审前分流案件的功能及效用.修正并重构这一程序可通过如下具体进路予以完善:修改相关立法体例、扩展程序适用范围以及增强受害人制约检察机关起诉裁量权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程序从启动到结束,是一个连续的、前后互相影响的逻辑过程。以审判为中心,可以将刑事诉讼程序划分为审前程序和审判程序两大部分。审前程序是整个诉讼程序的基础,是审判程序的准备;而审判程序是整个诉讼程序的集中,是诉讼程序的中心。这两大程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但是,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程序中,审前程序和审判程序之间逻辑不吻合;在职权主义的审前程序之上建立的对抗制的审判程序无法达到目的的根本原因,在于审前程序与审判程序之间的错位。  相似文献   

11.
诉权的权源并不是现有的诉讼法或实体法,而是由人权派生出来的一种自然权利,是启动和延续诉讼的权利,并且贯穿诉讼始终随着诉讼程序的推进而不断的变化,诉权是一种一元的动态权利,在随着诉讼程序进行的过程中不断的实现着其保障主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是诉讼证明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本文认为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应明确划分为举证责任和结果责任,以理清刑事诉讼过程中控辩双方的证明责任的分配及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审判监督程序,由于过于强调国家干预的功能、忽视当事人处分权、再审启动主体宽泛、具体程序的缺失等等原因而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与缺陷,改革我国审判监督程序已经成为当前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如何改革审判监督程序在学界存在诸多不同的见解,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文章认为,以再审之诉作为制度基础的再审程序能够充分体现当事人主导程序之基本理念,将再审程序的启动权交给当事人,能实现审判监督的回归,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在再审之诉的制度构建上,文章从再审之诉的要件和审理两方面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浅议《合同法》中代位权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法》及最高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的解释》中关于代位权所涉及的实体问题及诉讼程序问题的规定不是非常明确,《解释》的表述与传统理论又有一定矛盾,这些都可能对当事人行使代位权产生一定影响。所以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对代位极及其行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加以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新刑事诉讼法对自诉案件范围作了较大扩张,这种修改不符合起诉权发展的一般趋势,立法规定原则、简单,易引发诸多弊端,因而需要进行再修改和完善.本文在反思刑事自诉案件范围泛化所造成的一系列理论和司法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立法,提出了若干立法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污点证人的豁免制度,对控检方来说,有助于实现真正的正义,提升诉讼的效率;对嫌疑人而言,有现实的豁免利益、必要的保障.参与方对彼此信任的考量、博弈层次的限制,促使控检方和污点证人形成理性、合理的双赢博弈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查明犯罪事实,准确惩罚犯罪,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侦查机关应在明确犯罪嫌疑人享有各项权利的基础上,切实从表明身份、告知诉权、严格按诉讼程序履行义务三方面加强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合理配置刑事诉讼举证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刑事诉讼举证责任应当由人民检察院和自诉人承担,被告人、被害人一般不承担证明责任,但在法律有明确规定时让他们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可以更好地维护他们的权利,优化诉讼结构,提高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19.
基于物权期待权理论,对执行程序中不动产买受人的权利进行优先保护。在司法实践中买受人往往采用确权之诉或执行异议之诉两种途径来救济,由于对确权之诉和执行异议之诉的法律性质及法律关系理解不准确而产生诸多问题,致使买受人物权期待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研究认为,执行程序中要明确执行异议之诉的性质为给付之诉,执行异议之诉的目的就是确定是否停止对标的物的强制执行;买受人不能通过确权诉讼或者在执行异议之诉中主张确权来救济,执行异议之诉裁决不会导致物权变动,只能通过执行异议之诉实现对标的物停止执行后,再另行提起给付之诉来完成物权的最终变动。  相似文献   

20.
新《公司法》赋予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享有账簿查阅权,但由于规定过于简单笼统,对股东账簿查阅权受侵害时予以司法救济缺乏具体明确规定,给实务操作带来不便。为使股东账簿查阅权诉讼顺利进行,法律应明确只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包括新任股东、原任股东)才可成为此类诉讼的适格原告,其诉讼请求应当具体明确指向会计账簿,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主张对会计凭证的查阅;法院应正确认定股东查阅账簿目的是否正当并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创设一个有别于普通诉讼程序的新的诉讼程序以解决此诉讼的便捷问题,从而全面保护股东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