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南朝鲜汉城的“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中,南朝鲜棋手曹薰铉连胜二局,干脆俐落地淘汰了代表台北参赛的日本超一流棋手林海峰。这一结果令不少围棋爱好者感到震惊,但熟知内情的人对此并不感觉意外。曹薰铉1953年3月10日生于汉城,刚满10岁时便去了日本,投到日本棋界元老濑越宪作门下学艺。濑越九段的辈份很高,“围棋巨匠”吴清源,日本关西棋院创始人桥本宇太郎都是他的学生。曹薰铉留学期间,棋艺蒸蒸日上,1968年,吴清源九段同这位只有15岁的南朝鲜少年下了一局授二子的指导棋,吴清源虽然赢了,但却胜之不易,赛后他对曹薰铉的棋艺赞  相似文献   

2.
十局纵横     
章琦 《围棋天地》2011,(11):105-105
十局纵横擒虎客,三番壁垒傲瀛贤。 曾有诗句这样形容围棋泰斗吴清源的辉煌人生。吴清源生于军阀混战的旧中国,十四岁即东渡日本追求弈道,成年后他击败了全日本所有的一流棋手,在事关地位与命运的升降十番棋中将对手纷纷打至“先相先”甚至“定先”,被誉为“昭和棋圣”。如今,近百岁高龄的吴先生依然热情地推动围棋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安永一著 《围棋天地》2010,(20):105-109
安永一先生为日本围棋界一代传奇人物,研究大家。他曾经痛感于日本围棋成文规则的欠缺,于1932年发表被后人称为“安永宪法”的《围棋宪法草案》。他与吴清源、木谷实两位大师合著的《围棋革命新布局法》更是成为围棋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甚至广大棋迷所熟悉的中国流布局,第一个下出的人也是安永先生。安永先生是日本棋界的中国通,对中国古籍多有涉猎,而对新中国和新中国围棋的发展也颇多关注。《中国的棋》成书于1977年,是安永先生对中国围棋研究的总结之作,至今仍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志刚 《围棋天地》2014,(24):81-88
日本的某围棋杂志上就“业余爱好者提高棋力的最佳方法”对三十位专业棋手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多做诘棋”.其次是“打专家的棋谱”。吴清源在1975年出版的自己最初的创作诘棋集《吴清源诘棋集一初级编》中的序言中,对经常向自己讨教“如何才能提高棋艺”的爱好者们讲到“无论布局多么流畅、侵分多么巧妙,在关键时刻大棋顿死的话.那棋就一下子结束了。”可以说吴清源始终坚持“欲精技艺,诘棋为首”的信念。  相似文献   

5.
声名传日     
《围棋天地》2014,(14):92-92
转机总是来自一场意外。吴家有一位在台湾经商的故友名叫林熊祥.来北京做生意期间拜访了已经搬到西城石板房的吴清源一家。林熊祥早年有留日经历.或许与吴毅也有朋友之谊。面对亡友家境的潦倒.又听说吴清源在围棋上造诣匪浅,对日本社会颇有了解的林熊祥推荐吴清源到日本人在北京开设的围棋俱乐部一试身手。毕竟如果有可能的话,在日本,优秀棋手的生活条件要比中国好得多。  相似文献   

6.
20.大手合与吴清源昭和2年(1927年),日本棋院开始举办"大手合"——升段大赛。在当年所有棋士的眼中,这是升段的惟一机会,因而也是大显身手的最高竞技舞台。这个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天才围棋少年——吴清源。昭和3年,吴清源东渡日本,拜在濑越宪作门下。在"段位认  相似文献   

7.
日本围棋一直有一种唯美的文化色彩,注重构形,注重步调。“形”的美丑是许多棋手在思考下一手时的极其重要的标准,有宁愿输棋也不下恶形的实例。同时,由于海岛文化的特殊性,日本围棋有时也体现一种悲壮的“殉”之美。在这一点上,吴清源、林海峰、赵治勋以及后来的王立诚等人都不是其代表,真正能代表日本围棋的应该是大竹英雄、武官正树,应该是坂田荣男、藤泽秀行、依田纪基。  相似文献   

8.
记得2000年底第四届应氏杯决赛第一阶段期间,围棋泰斗吴清源先生向世人阐释了他的21世纪围棋理论,说:“20世纪的围棋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其中主要的便是定式。21世纪的围棋就不要定式。”“日本就是因为定式太多,大斜定式从百变研究到干变。定式越来越复杂,棋却越来越差。”他举例说:他的大弟子林海峰,年纪轻轻到日本便得了名人、本因坊等头衔。但此后30年没有进步,在老的下法中转圈。他认为:“一定要把老的下法忘掉才行。”  相似文献   

9.
寿石不老     
刘昊 《围棋天地》2014,(18):15-15
2014年8月24日至27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围棋代表团访问日本,举办了中日青少年围棋赛,期间拜会了吴清源先生,为其颁发了“和平发展贡献奖”,以表彰他多年来致力于通过围棋推动中日交流。中国围棋协会主席王汝南、国家围棋队领队华学明及常吴代表中国棋界看望了吴先生,并向他祝寿。  相似文献   

10.
天启之年     
《围棋天地》2020,(6):97-99
1988年,以富士通杯世界围棋锦标赛创立为标志,围棋进入崭新的纪元。在日本围棋黄金的八十年代,旋风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连胜日本一流高手11局,带领中国连续三届击败日本;濑越宪作的弟子、吴清源的师弟、韩国旅日棋手曹薰铉称霸韩国棋界,实力不输日本超一流高手。中日韩三大围祺强国迫切需要一个全新的竞技舞台,一决高下。  相似文献   

11.
棋艺日历     
入神 电影《吴清源》的摄制工作正在日本紧张进行。当年吴清源与木谷实之间进行的擂争十番棋,绝对是一次在历史上声名赫赫的大事件。时值中日关系紧张,一场围棋赛事被渲染为中日对决,吴清源的对手木谷实  相似文献   

12.
童年吴清源一九一四年旧历五月十九日生于中国福建省一个古老的世家中。他的父亲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法律。但他对围棋似乎比对法律更感兴趣。吴清源的父亲虽然留过洋,但思想却意外地保守。他为孩子们请了一位私塾先生,终日把那些陈腐的“国粹”一本本塞进这些天真孩子们的脑袋里。每天,父亲都要亲自考核。背不下就要挨打。不过父亲自已从不动手,而是叫孩子们自己打。吴清源天才的记忆力使他每次  相似文献   

13.
北洋军阀段祺瑞虽是一介武夫,但却非常爱好围棋。在他出任临时政府执政时期,围棋名手顾水如、过旭初等人,部被他网罗门下作清客。中华棋圣吴清源在少儿时代,也曾被纳入段府作棋客。一个少年儿童,为什么会和段祺瑞弈棋呢?吴清源的二哥吴景略教授所著《中华棋圣吴清源》一书中,道出了其中的原委。1925年,吴清源的父亲病逝,全家入口生计维艰。吴清源的母亲便去拜访围棋名手顾水如,托请他将吴清源推荐给段祺瑞。一天早晨,当时11岁的吴清源,被顾水如带到北京东城吉兆胡同去见段执政。段祺瑞问过吴清源的年龄、家庭情况后,便叫  相似文献   

14.
进入20世纪,围棋这个浪迹异乡的游子终于重新回到中国的土地上,从吴清源到“南刘北过”,在战争的残垣断壁下幸存的围棋火种早已失去了昔日盛唐乾清时期皇恩浩荡下的尊贵容颜。相比同期的日本,中国无论在实战水平、棋士厚度还是理论研究、文化积淀上都落后甚远,六、七十年代中国围棋就是在与日本不成比例对抗的阵痛中写下一部蘸血的悲怆史。  相似文献   

15.
天人与凡人     
《围棋天地》2014,(24):17-17
吴清源是一个“注定以围棋为天职,在世间走过自己一生的人”,是一个“天人”,江崎诚致如是说。  相似文献   

16.
《棋艺(象棋版)》2008,(5):43-43
尹奇铉卷入棋墩纠纷 4月的棋墩纠纷对于韩国棋坛是不折不扣的丑闻,而且韩国元老级国手尹奇铉九段卷入其中。其纠纷始末如下:已故釜山围棋协会主席金荣盛1972年和1992年从日本分别购得“吴清源棋墩”(包括榧木棋墩、蚧蜊棋子、棋盒)和“濑越棋墩”(有濑越宪作九段和日本大臣的亲笔签名),2004年金荣盛因肝癌生命垂危,  相似文献   

17.
吴来宏 《围棋天地》2013,(6):108-109
我是一名资深的铁杆棋迷,TOM对弈网的强7D。多年的围棋生涯中,我见过的丛书类围棋读物真的不少,如5卷6册的《吴清源围棋全集》,8卷的《吴清源围棋对局全集》,4册的《吴清源名局精解》,4册的《坂田荣男围棋高级指导》,12册的《坂田荣男围棋全集》,22册的《坂田荣男围棋教室》,  相似文献   

18.
不朽的胜负     
三堀将  孙远 《围棋天地》2014,(13):72-93
6月12日,一代围棋宗师吴清源先生迎来了百岁寿辰。几十年间,吴清源大师以自己的才华深刻改变了围棋发展的历史,其战绩、思想和经历。影响所及,更远超围棋范围之外,铸就了一段在世的传奇。为纪念大师华诞.特将讲谈社《吴清源擂争十番棋全集》中镰仓十番棋首局内容译出并整理刊载,谨此向吴清源大师致以由衷的敬意。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看父亲下围棋就偷学棋艺,还给父亲支招儿;他经历围棋生涯50年,却仍然坚持战斗在围棋第一线,不怕输棋;他获得过无数荣誉、鲜花和掌声;他创造无数纪录,至今仍然保持着;他从“围棋皇帝”变成了“三无皇帝”;他是围棋天才,却首推吴清源为第一天才;他培养出世界围棋第一人,却不得不交出第一人的位置…… 他就是曹薰铉九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曾经贵为围棋王国的日本,她的现代围棋史上最耀眼的几个名字却多为外籍棋士。吴清源、林海峰、赵治勋、王立诚、张栩,都开辟了或者正在开辟着属于自己的王朝。外籍棋士的表面荣光掩不去他们身处异国的内心风霜,从棋盘之上到棋盘之外,最具代表性的吴清源和赵治勋都有着他人无法体味的沧桑感受,即使站在棋界之巅,他们仍恍然如在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