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2.
《晋书·王沉传》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这里讲的“舆人之论”,就是指百姓的意见。舆论不是任何个人的思想情绪,个人情绪形不成舆论。舆论是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地位基本相近的人对近期发生的、为他们共同关心的某一有争议的社会问题或某一事态所持的大体相近的看法。舆论虽不是行政力量,有时却可以产生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初使用“舆论监督”这个概念的是列宁。  相似文献   

3.
一、舆论导向是报纸、广播、电视的固有功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什么是舆论?舆论就是众人的议论。《晋书·王沉传》:“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舆人”就是造车的工人,后来演化为“众人”之义。舆论导向就是对众人的议论进行引导,向一定的政治方向进行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的标准是政治标准。我国的标准应是四项基本原则、宪法法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资本主义社会报刊的标准则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报纸历来是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形成舆论的工具。重视舆论导向的功能和作用,无论中外,近  相似文献   

4.
<正>谈到公众舆论我们就不得不谈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李普曼撰写的《公众舆论》一书,其在传播史上产生了影响深远。公众舆论,中国古代称之为"舆人之论",即众人的议论,但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一书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公众舆论是什么。所谓公众舆论,我们通常认为是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共同的准确的倾向性看法。在李普曼看来,当时的社会条件要真正发挥公众舆论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舆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拟态环境的影响。其一,传播者与受众的截然分立状态。  相似文献   

5.
徐莹 《新闻采编》2009,(3):33-35
在古代汉语中,"舆"即"车","舆人"即是车夫,引申为普通老百姓,"舆论"是"舆人之论",便是指普通老百姓的议论。现代新闻学把舆论定义为"自然存在的公众的集合性意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度,持续一定的时间"(陈力丹)。社会生活中的人的多数自发地对社会事件、人物形成的意见和评价的集中表达,这就是舆论。舆论的主体是老百姓、  相似文献   

6.
喻华钢 《军事记者》2002,(12):32-34
舆论监督已成为新世纪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对舆论监督的社会效应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多角度探索舆论监督优化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引导我们少走误区,积极发挥舆论监督的优势。舆论监督的历史渊源和前景“舆论”,是指普通老百姓的议论。古代汉语中,我们不难找到“舆”的本意。“舆”,即“车”;“舆人”,即车夫、吏卒,引申为普通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介绍晋文公“听舆人之谋”,设计取得胜利;“听舆人之诵”,增加了忧虑。《晋书·王沉传》:“自古圣贤,乐…  相似文献   

7.
“舆论”一词,源出《晋书·王沉传》,原句是:“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视舆论为众人的议论。我们的报纸不是指令,不是法律,对读者和受众以至整个社会没什么约束力,所以能影响以至引导群众和社会,就在于舆论的力量,人类社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为了使这些利益和秩序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除了立法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外,还须用感情化的各种是非、善恶、利害等观念,对社会生活中的有争论的事情发表见解,最后形成共同信念,成为一种社会意识,或者造成一种社会压力,来更正人们的一些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行为。新闻工作是直接地影响舆论的。所以,反映舆论、引导舆论,不仅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最起码的社会职责,也是社会主义报纸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8.
好的舆论环境与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舆论,本为"舆人之论",现指"公众的言论、意见和态度". 舆论是观察社会动向的晴雨表,是维系整个社会运行的内在纽带之一.在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具体舆论有机地构成了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9.
舆论是公众对共同关心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舆论现象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舆”原本是一种车,“舆人”是指造车的人,后来被赋予抬轿人的意思。这个词出现不久,便出现了“舆人之讼”、“舆人之谋”、“舆人之谤”等概念,意指下层人的意见、看法。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一书中,指下层百姓对朝廷旨意的议论。长久以来,舆论即被认为是行动的先兆和政治的晴雨表,可预测社会动向,能制约人们的社会行为。现代社会,舆论受到格外的重视,人们甚至将它视为和社会民主形影相随的精神活动。在古代,舆论…  相似文献   

10.
前一阵子不少人都谈舆论监督,然后就是报刊上纷纷揭出各类案件,一时间,人们的概念中舆论监督似乎就是揭露大案要案。舆论是什么?舆,众也。舆论者,众人之论也。舆论监督就是用众人之论来监督政府。舆论监督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复杂,那么难,简单地说,意即庶人议政。普天之下,凡舆论皆有监  相似文献   

11.
正50年前,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预言了"地球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预言。不可否认,现在的媒介十分发达,不仅有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还有新兴的微博、微信等。他们相互交织,既有较量对抗,也有互补融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舆情:舆论空间多元、社会思潮多变。在这种态势下,现实社会客观上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依托于党报等组成的"主流舆论场";一个是完全借助于微博、微信等而存在的"民间舆论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舆情背  相似文献   

12.
有各种监督意识,本篇论述的监督意识,是专指新闻舆论监督意识。何谓“舆论”?通常认为,即众人的议论,或公众的意见。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舆论”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新闻舆...  相似文献   

13.
吴琼 《兰台世界》2016,(3):125-127
李无未先生于1998年发表《〈周礼〉"诸侯之邦交"断句正误》一文,以"诸侯之邦"断句。"邦交"句读问题一直聚讼莫辨:如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最早断句"诸侯之邦";其后王引之《经义述闻》对此大加反驳,并校订《大戴礼记·朝事》经文的衍文讹误;继而孙诒让、王树枏都采用王引之的观点。笔者通过文献搜集和分析,认为《周礼·大行人》、《礼记·朝事》句读应为"诸侯之邦交",在上博简《曹沫之陈》中也有"邦交"之文例,否定了"邦交"一词为较晚时期才出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一、《南康道中》诗与罗隐《湘南应用集序》、《谗书·序》所记初次取解岁数之矛盾唐末大诗人罗隐期冀科第折桂的强烈欲望,在有唐一代很少有诗人能与之比肩。这一点,人们不难从罗隐参加礼部试的次数看出端倪。《吴越备史》卷一《罗隐传》载其:"凡十上不中第";《五代史补》卷一《罗隐东归》言:"六举不第";罗隐《湘南应用集序》则说:"自己卯至于庚寅,一十二年,看人变化。"以后作的《偶兴》诗甚至叹息:"逐队随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车尘",上述所言四个数  相似文献   

15.
敦煌文献中俗字俗语甚多,今天阅读起来障碍不少,虽经学术界集体努力陆续有所通解,但疑难之处远未彻底扫清。笔者不揣浅陋,将诵习中的体会,择数条罗列于下。如有不当,敬请读者指正。卓齿取血《韩朋赋》:"即裂裙前三寸之帛,卓齿取血,且作私书,系箭[头]上,射与韩朋。"关于"卓"字,各家说法不一,或说"卓应为凿";或说"卓"是假借字,其本字应是"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不少纪传体史书除了有"论",还有一种韵文的"赞",一般称为史赞。关于这一体例的来源,前人曾有述及。刘知几《史通·论赞》说:"马迁《自序传》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范晔改彼述名,呼之以赞。"赵翼《陔余丛考》卷五也提到:"史迁于各纪传后有太史公论断一段,班书仿之,亦于各纪传后作赞,是班之赞即迁之论也。乃范书论之后又有赞,赞之体,用四言韵语,自谓体大  相似文献   

17.
王羲之生卒年长期异说纷呈,权威性的工具书除《辞源》定为"303—361"外,《辞海》列为三说:"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另有"303—379"说亦有一定影响。这种现象,固然是因《晋书》本传所载不够十分明确,但对记载明确的几种资料之真伪及其价值的认识不同,是最主要的原因。陶弘景《真诰·阐幽微注》、张怀瓘《书断》已言其升平五年去世,年五十九岁,即"303—361"说所本;但清人钱大昕《疑年录》凭羊欣《笔阵图》"三十三书《兰亭序》"一语则得出了  相似文献   

18.
釜底抽薪"釜底抽薪"意思是从锅底下抽出燃烧着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消除祸患或解决问题。语本《吕氏春秋·尽数》:"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例如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五回:"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央个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清·李汝珍《镜花缘》九十五回:"如此用药,不须治惊,其惊自愈,这叫做釜底抽薪。"茅盾《鼓吹集》:"党中央……一再号召文  相似文献   

19.
穿越小说2007年就开始在中国图书市场走红,金子的《梦回大清》、李歆的《独步天下》、波波的《绾青丝》、桐华的《步步惊心》、晓凤听月的《清宫·晴空·净空》、之之的《望天》以及被作家出版社以百万元高价签下的"四大穿越奇书":海飘雪的《木槿花西月锦绣》、天夕的《鸾: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夜安的《迷途》、晓风听月的《末世朱颜》等作品掀起一阵阵的穿越小说阅读热潮.这股阅读热潮在2011年达到了最高峰.因为这一年有两部热播的穿越剧成为了穿越小说阅读热的强动力,一是上半年热播的《宫》,一是下半年热播的《步步惊心》.说2011年就是"穿越小说年"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20.
《当代传播》2007,(2):29-29
中国关于“舆论”一词的最早记录,见于《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