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作为一种渗透性很强的宗教,天主教一直谋求向中国进行积极的传播。在其向云南传播的过程中,昭通具有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清以前天主教进入云南的传播历史有籍可查的资料甚少;清代以降,尤其是以鸦片战争为界,天主教在昭通的传播随着清廷政策的改变而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气象。借助现有资料的爬梳,有助于理清天主教在昭通传播的历史痕迹和渊源。  相似文献   

2.
宁夏天主教区是近代天主教在宁夏的传教机构,但在固原地区则是西班牙嘉布遣会负责传教,与宁夏教区无涉,只是统一受罗马教廷领导。有关宁夏天主教的文献主要为法,佛莱芒(与荷兰语接近)、英文等,可与汉文史料为印证。以往国内记载涉及到宁夏天主教时,多难以见到外文文献,故多有记述含混不清处,本文试图利用搜集到的外文文献重建天主教宁夏教区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谷城县沈垭天主堂从清朝雍正年间便是天主教在鄂西北的总堂。它曾在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沈垭天主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风雨的洗礼,现根据有限的资料,对沈垭天主堂近四百年的历史演变做一个简要的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孙印 《华章》2013,(24)
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一位著名的天主教小说家,他的创作灵感与写作方式也深受一些前辈天主教作家的影响,尤其是同被人们誉为“天主教小说家”的格雷厄姆·格林。尽管如此,戴维·洛奇的小说在对天主教的侧重上却与格雷厄姆·格林有明显的不同。本文针对戴维·洛奇与格雷厄姆·格林主要的宗教小说进行概括解析,来对比他们对天主教的不同方面关注。  相似文献   

5.
陈东 《闽江学院学报》2002,23(5):110-113
天主教在福建的历史是一部外来文化与福建当地固有文化冲突与互渗的历史,它的传播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它与福建社会生活的融合是多元化、多样性的,既有与高层次的儒学为主体的雅文化的结合,也有与低层次的祭祖拜神及至迷信、封建会社、民俗民情的结合.清代天主教与福建社会生活的融合是有局限的,它采取的措施仅仅是外表的本地化,而内容和实质仍然没有与福建当地文化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6.
嘉庆十年查禁天主教活动是嘉庆朝禁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嘉庆朝最大的教案,在天主教东传史和清代中外关系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此次禁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中外文化冲突、天主教与当时的民间秘密教门的相似性和传教士之间的争斗。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天主教信仰的仪式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为天主教会规定了统一的礼拜仪式 ,七项礼拜仪式将天主教宗教信仰演绎成各种外在的物化仪式。在当时社会文化水平低下 ,识字人口不多的情况下 ,这种仪式化的祈祷方式有助于天主教徒学习并感知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七项礼拜仪式与教徒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定期出席礼拜仪式是中世纪天主教徒的生活方式。英国中世纪教会借助于强制性地要求教徒出席礼拜仪式的办法 ,实现对社会日常生活的规范。然而宗教信仰的仪式化导致世俗身份的教徒在宗教信仰上对教会的依赖 ,天主教最终演变成了以教职界精英为中心的宗教信仰。这种发展趋势是引发 1 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 ,马丁·路德首倡的“唯信称义”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纠正中世纪天主教重礼仪、轻信仰的倾向 ,将基督教还原成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8.
陈东 《闽江学院学报》2002,23(1):110-113
天主教在福建的历史是一部外来化与福建当地固有化冲突与互渗的历史,它的传播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它与福建社会生活的融合是多元化、多样性的,既有与高层次的儒学为主体的雅化的结合,也有与低层次的祭祖拜神及至迷信、封建会社、民俗民情的结合。清代天主教与福建社会生活的融合是有局限的,它采取的措施仅仅是外表的本地化,而内容和实质仍然没有与福建当地化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完整意义上的1829年天主教解放法案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一是原则上赋予天主教徒以公民权,其二则是针对天主教徒公民权所作的若干限制性规定或“保障”条款。尽管这些“保障”条款未必实有其效,但其作为整个法案之一部分却并非可有可无。如果说,法案的前一部分内容回应了解决天主教徒公民权问题之紧迫性与必要性,那么,后一部分内容则反映出天主教解放问题之深刻的历史复杂性。事实上,天主教解放问题不只是一个与天主教徒宗教政治命运息息相关的问题,也是一个攸关英国宪法的新教性质、英国国教会的存在及其特权、英格兰民族由来已久的反天主教传统以及新教徒尤其是国教徒的宗教认同及其宗教情感归属等等的重大问题。天主教解放问题所具有的这种复杂性,使得法案设计者们必须尽量权衡各种利害关系,兼顾来自不同方面的多种诉求。惟其如此,我们只有将法案两部分内容视为相互关联的整体,方能同情性地理解法案设计者们的历史处境及其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天主教在我国西北农村地区发展十分迅速,天主教进入这些地区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文化、价值、认同的冲突和妥协,也有传播过程中寻求本土化契合性的探索。W镇是天主教在西北农村发展的典型案例。天主教在W镇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地教区重要的农村教会。  相似文献   

11.
关于欧洲中世纪晚期天主教改革的性质,国内外学术界尚未作明确界定,澄清这一问题对研究天主教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天主教改革性质的"双重归一性"观点,认为天主教改革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既是自身内部的改革,也是反宗教改革(反对新教各派的改革),双重性是封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封建性是天主教改革最根本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天主教简介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它有一套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皇自称是“基督在世的代表,”对世界天主教会拥有最高的管理权。他由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也称红衣主教》选举产生,任职终身。枢机主教由教皇任命,担任罗马教廷和各国教会的重要职务。天主教势力较大的国家中有首席主教,作为该国天主教的首脑。其他神职人员有:“祝圣”总主教,负责监督各级神职人员行使职权和批准主  相似文献   

13.
本阐述了16世纪中叶天主教在日本最初传播的情形,进而对其给日本社会的影响作了多方面的分析,使读了解近代日本社会的一段历史时期的外来化的传入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罗马天主教会历来明确认可私有财产的合法性,但同时又认为,人的尊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的社会价值,私有权必须从属于人权和人的尊严;私有财产尽管为个人合法拥有,却具有重要的社会功用,天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具有普世的公用性,所以教会并不认为私有权是绝对的.在工业革命以后的现代经济体制中,严重贫富分化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特惠穷人的取向成为天主教物权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映出教会力图在尘世实现社会公平的改革纲领.美国神父富菲(1896-1992年)在一系列有关社会问题的著作中,展示了他对天主教社会思想的理解和发展.本文以他的思想为个案,对罗马天主教社会思想进行初步的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15.
近代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交往是以西方宗教文化为前趋的,在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如此。本文详细梳理了基督教和天主教在铜仁地区的传播历史,以及少数民族接受基督教和天主教文化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6.
约翰·邓思作为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代表诗人,其许多诗作中存在着天主教思想、天主教意象和天主教寓意,这主要归因于他出身于天主教家庭、从小接受天主教的教育,尽管邓思在青年时代为避免受宗教迫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而又皈依英国国教,但天主教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他的头脑,并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万历到清代乾隆年间(1583-1775)有近百位耶稣会士进入江西传播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初期,以江西为跳板,通向京城;教难时期,江西成为大多数传教士的避难所,并且在避难期间,江西地区的传教事业也得到拓展,连续开辟了南昌,建昌,赣州和抚州四大教区;乾隆朝实行禁教政策后,江西又成为耶稣会士秘密进入内地重新开教的重地。这些都意味着,鸦片战争以前江西的天主教活动并非一片空白,恰恰相反,有相当长一段历史,其地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1615年至1670年法国天主教雷哥列派和耶稣会在法属殖民地加拿大的传教活动,指出当时法国王室和国内各界人士的支持是法国天主教在加拿大维持传教的重要条件,并对传教概况、效果、影响作了初步探讨,论述了法国天主教在早期殖民地加拿大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基督教新教与天主教伴着枪炮传到了台湾。现今学术界对台湾基督教新教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却忽视了同时来台的天主教的研究,特别对两教在台关系基本没有涉及。文章通过对比日据时期两者发展及相互竞争的状况,寻找矛盾冲突的深厚根源。  相似文献   

20.
1549年以葡萄牙国王为后援的天主教耶稣会来日本传教,揭开了日本有史以来与西方文化接触、碰撞的序幕.天主教曾强烈地吸引着日本民族,日本人信徒最多时达75万人,而且波及到从大名以至乞丐的各个社会阶层,影响几乎遍及日本全域,以至日本史家称此时为天主教时代.当时日本的统治阶级对天主教的态度始终是矛盾的,他们既渴望得到与葡萄牙人通商带来的贸易利益,又对天主教在日本的迅速传播抱有很深的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