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有一种相当特别的写作领域,这个领域的写作人专门帮翻译书籍撰写推荐文章,我们暂且称之为导读/推荐序作家。或许你会觉得奇怪,为何要特别称呼这些人为导读/推荐序作家?毕竟,欧美等国出版新书时,也大多委请专人撰  相似文献   

2.
有没有小说家深爱评论家的导读胜过自己的小说?施叔青不知,可当她在纽约的家读到传真机传送过来,南方朔为她的小说“台湾三部曲”之二《风前尘埃》(时报文化)写的推荐序“透过历史天使悲伤之眼”,激动莫名。小说家认真写小说,评论家则站在另一个高度俯瞰,读出了小说家的字里行间,读出了超越文本的新喻意。  相似文献   

3.
“写作漫谈”专栏是探讨各类文体(包括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政论等)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的百花园,是研究写作一般规律、学习写作基础知识的园地。她既有别于“业务研究”(主要是新闻业务研究),也有别于“作品赏析”(主要是有针对性地评介一些作品)等专栏。办好这一专栏,有助于提高采编人员和通讯员的基本写作素质。本期发表的《曹雪芹写“笑”》就是一例。为了探索和界定这一专栏的内涵和特征,本刊拟筛选一些相关文章陆续发表,同时欢迎广大作者和读者也能推荐和撰写此类文章在本栏发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推荐目录、导读工作、微创新以及“推荐书目与导读工作”相互关系的论证,得出公共图书馆要将不断微创新的“推荐书目与导读工作”服务模式转化为读者利用图书馆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5.
一有一种现象,看来是很“怪”的:古今中外有許多著名作家,他們一生跟文字打交道,却劝人不要死啃文字,他們的文章写得很精巧,却劝人不要死钻技巧。他們都說,要加强艺术修养,要不断磨练技巧,但是,尽管有不少青年写信向老作家討教写作“秘訣”,却从来沒有一个作家道出过一种可以輕便套用的写作公式。写作有沒有方法呢?金代王若虛的《文辯》中有一段很有趣的問答:  相似文献   

6.
《出版参考》2005,(5):18-18
提笔撰文叫“命笔”;自己写的文字叫“亲笔”;写作中断叫“辍笔”;别人口授写成的文字叫“代笔”;集体讨沦,一个或几个人起草的文字叫“执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特别精采的文字叫“妙笔”;体现文章笔法、写作技巧的叫“文笔”;文章中预作提示或暗示,使之前后呼应的叫“伏笔”;寓意含蓄不便直叙的文字叫“曲笔”;写的与题无关的文字叫“闲笔”;特别细致的描绘叫“工笔”;使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作品中写得不好的地方叫“败笔”;写作造谐很高的作家,其人其作叫“大手笔”;  相似文献   

7.
写作札记     
严肃的写作态度在文坛上有一句话,叫“严肃的写作态度”。这一般是说一个人写得比较少,或是一般不写。它是相对写作勤奋的入而言的,不叫懒惰。严肃的写作态度,这句话产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而且一般是专业作家圈子内。当了专业作家却不写作,怎么说呢?就说,他的写作态度很严肃;当了专业作家又勤于写作,于是就说他写得太不严肃了,言外之意是你拿了一份工资还要去多多地挣稿费——这样写作的人与不写的人,也许都找到了平衡。严肃的写作态度,离开那个养懒人的体制,就成了一个逻辑荒谬的例子:严肃的写作态度,就只是怀胎,不生子,…  相似文献   

8.
新闻写作,特别通讯、特写等的写作,要不要容许“虚”的成分?如何处理“实”、“虚”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实”,是新闻事实。这无疑是文章主干。是木之本,人之脊。“虚”,则是不影响事实,却能增减效果的一些文字,或称文章的软件。可视为器之釉,花之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此文虽进入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档案志”的“序”、“跋”为特定研究对象,对我国目前已编修出版“档案志”的“序”与“跋”从位置与时间、内容、作者、叙述语言及其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能够在当前档案志编修过程中撰写“序”、“跋”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为不少人写过书序,渐渐形成一些想法,认为写书序小能只对“书”,还应对“人”:只有先把作者说清楚了,才能让读者了解这本书为什么写,写些什么,有无一读的价值,以达到知人论书的地步;另一点想法是,必须把写序者本身也放进去,为什么写这篇序,对所序之书有何评论,能否和自己的学术观点相印证、甚至辩难一番,这样的书序才不流于空泛庸俗,且有味道,能起到导读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推荐目录、导读工作、微创新以及"推荐目录与导读工作"相互关系的论证中,得出公共图书馆要将不断微创新的"推荐目录与导读工作"的服务模式转化为读者利用图书馆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2.
请读书目     
人一生总离不开读书,正所谓“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但是,读什么书?怎么读?哪些书应先读?哪些书可选读?诸如此类的问题是需要名师指点的。北大、清华继承上个世纪20年代为学生开列书目的传统,于21世纪伊始聘请校内外专家,分别为本校学生编制了包括85种和60种图书的推荐书目。上海市的复旦附中、格致中学等几所中学,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对事物的鉴赏能力,也分别向学生推荐了10种图书。这类书目,过去叫导读书目、必读书目或推荐书目,从语气及文字上总觉得有指手画脚、居高临下之感,含有一种教训的味…  相似文献   

13.
阿成  韦娟 《新闻天地》2006,(9):29-32
台湾歌星蔡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涉及广播、写作、歌坛、电影、服装设计等多个领域,主持包括“金马奖”在内的多项大型活动,被誉为“名嘴”。她还为上海《新民晚报》撰写专栏文章,为新加坡电视台主持《旧情绵绵》节目,主持“BBC”广播节目《日正当中》.赴《世界日报》之邀赴美巡回演出,应欧洲各界华侨之邀赴法国、荷兰、德国、比利时等地巡回演唱。  相似文献   

14.
书业内外     
据《大河报》报道,目前,文坛有不少靠哗众取宠和出卖个人隐私赚钱的人,他们摇身一变而成为写作人群中的“贵族”。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阿来认为,这群“写作贵族”在文坛产生了非常恶劣的示范效应,许多作家人心思动,跟风而入,如作坊生产般制造出大批毫无个性、毫无价值的“作品”。经典遭到蔑视,真  相似文献   

15.
据《新民晚报》报道:在苛责专业作家2008年无力作面世的同时,“文学新星”们的作品却一本接一本占据排行榜,销量和口碑令不少专业作家汗颜。然而,“文学新星”不再等同新作家,他们各有主业。专业和业余的划分到底还有没有意义?《浮沉》作者崔曼莉的名片上只有联系方式,没有印上和写作相关的任何头衔。她倒是更认同自己在IT公司的职场身份。当被问及有没有可能辞去工作,专职搞写作,崔曼莉笑着摇头:“工作能让我积累生活素材。”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01,(6)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授程天敏的新著《新闻纵论》(41万字)2001年10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新闻纵论》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发表在诸新闻报刊与学术期刊上的诸多新闻学论文与文章中选出36篇的汇编。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级记者胡国华作《〈新闻纵论〉序》称:“在新闻研究领域,程教授虽然涉猎很广,但主攻的方向却一直是新闻写作。”“他已年近七旬,仍孜孜不倦地研究新闻写作,兴趣之广泛,钻研之勤奋,实在难能可贵。”“现在研究新闻理论的人虽然为数不少,但长期执着地研究新闻写作的就不是很多了。有…  相似文献   

17.
写理论文章不易,写出高质量的理论文章更难。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理论文章的写作质量呢?联系写作的具体要求,结合过去编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撰写理论文章必须防治“五病”。  相似文献   

18.
常问作家为什么写作,也就常问作为评论者的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了心灵?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为了消遣?为了改造世界的抱负?在我看来,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凡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追问这个问题、并陷入苦恼的人,也许才是真正靠近了读书意义的人。“我思故我在”。书的魔力是人人皆知的,人生苦短,存在无涯,幸亏有了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能把见闻扩大无数倍,有的甚至等于多活了几个人生。  相似文献   

19.
经张伯海同志推荐,叶子铭先生为青年学者李频著《编辑家茅盾评传》(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宋应离)作了序,序文说——1983年3月下旬,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上,周扬同志在谈到对茅盾的认识时,曾以自省的口吻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认识一个人,特别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是不容易的。”他在谈到茅盾的多方面贡献时还说:“我觉得好像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就是只把茅盾看成是个大作家,而对作为编辑、评  相似文献   

20.
微博心理学     
谷歌让人脑退化,网络阅读催生反智文风,互联网让人类“向下笨”,这些说法渐成一方定见。而新近调查的结果是互联网让人聪明,专家在线调查发现,超过3/4的受访者认为未来10年互联网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更有2/3的人称互联网提高了阅读、写作及传达知识的能力,受访者包括科研人士、商业精英、咨询顾问、作家、科技研发者以及网民(皮尤调查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