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通过《陈奂生上城》中的主人公陈奂生的一顶帽子出发,结合高晓声本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陈奂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变化,认为帽子在作品中起到了一个导线的作用,通过帽子让我们发现了陈奂生的变化、性格和缺点.  相似文献   

2.
鄂明晶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S):230-230,205
《不幸的人生》是作曲家施光南先生的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的咏叹调,作品抒情性与戏剧性完美的结合,使之成为声乐教学中的经典曲目,通过对其细致的分析,在演唱上进一步准确的诠释了作品。  相似文献   

3.
<不幸的人生>是作曲家施光南先生的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的咏叹调,作品抒情性与戏剧性完美的结合,使之成为声乐教学中的经典曲目,通过对其细致的分析,在演唱上进一步准确的诠释了作品.  相似文献   

4.
张继涛 《科教文汇》2008,(18):170-170
在小说《陈奂生上城》中,描写农民陈奂生在招待所的一段文字堪称经典。但是在谈及陈奂生为何对待招待所的物品有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个关键问题时,论者往往以一句“小私有者的狭隘”概括之。本人对此种解释不甚满意,认为陈奂生的这种行为归根结底离不开“奴性”二字。  相似文献   

5.
Pearl是霍桑代表作《红字》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本文通过人物Pearl在与文章之主线红字“A”的关系,对于文章主人公Hester的意义,其处于清教主义背景下的特殊社会意义,和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几个方面,分析该人物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张黎虹 《科教文汇》2007,(2X):128-128
文学.是研究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科学,不是研究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就是体会作品背后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读出作者的“自我形象”来。其实,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我以为音乐来得更直接也更深刻,且更容易把主体感情传递给客体,给人们带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一首歌就是一首诗,诗也是从民歌中孕育而生的,音乐与文学似乎一开始就是难以分割的:由此,我想到在我的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并大胆进行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7.
黄颖 《科教文汇》2010,(29):76-77
《海边的卡夫卡》选择了和以往村上作品完全不一样的主人公——一位15岁的少年,但我们仍能从他的身上散发的气质中寻找到村上的影子——孤独、无奈,但是他又不同于村上以前主人公苍白无力的形象,更多地被作者赋予了积极的、有价值的性质,并在其中去肯定自我。从这种意义上说村上的作品既是忧郁的文学,更是自我治疗,自我肯定的文学。因此,本文将通过《海边的卡夫卡》中主人公的精神特点,进一步走进村上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8.
刘志伟 《百科知识》2021,(18):23-24,27
金东仁先生的作品《船歌》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描写主人公在好天气的春日所观所感.通过对景物的不断变化和主人公心理过程的描写,深层次地揭示了社会群体中心理异常的表现特征. 一、作者生平及《船歌》梗概 金东仁(1900—1951年),韩国小说家,号琴童,早年曾留学日本,1919年参与创办朝鲜第一份文学杂志《创造》,并开始发表处女作.1925年后,金东仁宣传艺术至上主义,提倡纯文学.去世后,韩国杂志《思想界》为其设立东仁文学奖.  相似文献   

9.
王国礼 《科教文汇》2007,(10S):189-189
以往对《伪君子》的研究多集中在该剧的喜剧性方面。而莫里哀本人曾说:“喜剧的责任是在娱乐中改正人们的弊病,我认为执行这个任务的最好方式莫过于通过令人发笑的描绘,抨击本世纪的恶习。”因此,他的作品是以喜剧的形式反映悲剧的内容。本文从《伪君子》主人公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和情节的悲剧性两方面论述该作品的悲剧性因素。由此,全剧在充满戏剧气氛的同时也跨向了悲剧边缘。  相似文献   

10.
孙伟 《科技风》2011,(15):222-223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众多短篇小说中的精品。它虽然篇幅短小,却以精湛的语言、戏剧性的情节、多变的创作技巧及深刻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通过分析作者的叙事技巧和写作方法,尤其是作品中反讽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解读了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由和死亡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张力在莫里亚克的小说《苔蕾丝·德斯盖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女性人物形象。这种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理性与本能的冲突,束缚与自由的矛盾,使得小说中的主人公苔蕾丝显得尤为独特。在人性的撕裂中,苔蕾丝形象暗含了一种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元的价值指向。本文即以《苔蕾丝·德斯盖鲁》为代表来分析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张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研究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科学,不是研究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就是体会作品背后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读出作者的"自我形象"来.其实,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我以为音乐来得更直接也更深刻,且更容易把主体感情传递给客体,给人们带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3.
吴小雪 《科教文汇》2007,(8X):177-177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众多小说中结局较为圆满的一篇,然而,一向以荒凉为作品底色的张爱玲并没有在这篇小说中改变初衷,而是将悲剧的内核包裹于圆满的外壳中,从而更加彰显小说的悲剧意味。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小说环境,小说主人公以及小说结局三个方面阐释《倾城之恋》中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4.
吴川 《科教文汇》2009,(13):218-218,220
鲁迅先生的小说《孤独者》和蹇先艾的小说《孤独者》是写于不同时期的同题作品,在艺术上,两篇小说从叙述手法以及作品发展的脉络是相似的。但是两篇小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主人公的成因及命运等等。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我们看到了两个作家对于孤独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一个卖草帽的老汉挑着一担草帽穿过一片树林,被~群调皮的猴子见到了。它们趁老汉不注意,纷纷来抢他的帽子,一只猴子拿一顶,只剩下老汉自己头上的一顶。老汉气得直喘气,待他晃过神来,发现每只猴子都把帽子带在头上学着喘气。老汉又试着把帽子取下来,猴儿们也跟着把帽子取下来;老汉把帽子往上扔,猴儿们照做不误。老汉又一连做了几个高难度动作,但立刻就被猴子们学会了。老汉想,要怎样夺回帽子呢?他计上心头,拿出一壶酒,假装喝酒的样子,然后扔掉酒瓶,跌跌撞撞地走到一棵大树下呼呼大睡起来。猴儿们见状,也一个轮一个地捡起酒瓶,往嘴里倒酒。它们中了老汉的计,一个个都醉倒了,老汉马上腾身起来收起他的帽子笑呵呵地走了。  相似文献   

16.
小王子     
我还只有6岁的时候,画了第一幅画:一条正在吞食大象的蟒蛇。可大人们看了后却说:"这不就是一顶帽子吗?"我的第二幅作品和第一幅作品遭遇一样,从此我就打消了当画  相似文献   

17.
彭欢 《科教文汇》2011,(16):77-78
"张力"在莫里亚克的小说《苔蕾丝·德斯盖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独特的观察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女性人物形象。这种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理性与本能的冲突,束缚与自由的矛盾,使得小说中的主人公苔蕾丝显得尤为独特。在人性的撕裂中,苔蕾丝形象暗含了一种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元的价值指向。本文即以《苔蕾丝·德斯盖鲁》为代表来分析莫里亚克作品中的张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西厢记》由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发展而来,历经各种文学及讲唱艺术形式演变,直至元代经过杂剧创作集大成者王实甫的润色及再创作完成。《春香传》则是以朝鲜肃宗时期为背景,通过成春香与李梦龙的爱情故事反映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作品。对作品中的登场人物,起到帮助塑造主人公作用的辅助人物侍女红娘和侍从方子进行考察分析,得出了人物角色功能不同的结论,并体现了中韩两国不同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9.
孙少佩 《科教文汇》2011,(11):63-64
方鸿渐和莫尔索都是生活于荒诞世界中的人,面对荒诞,钱钟书和加缪实现了一次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他们都主张直面生存困境,并付诸反抗的行动去赋予生命以意义。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围城》与《局外人》中主人公荒诞的生存意蕴,从而进一步体会中西这两部伟大作品所体现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0.
牟伟 《科教文汇》2009,(8):236-237
海飞喜欢写女人,在他的作品中似乎都充满了女性温婉的力量。《花满朵》等作品中主人公对于生活和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对于责任的不计后果与回报的付出,这散发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