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FID系统中标签计算能力低、资源受限等对感知层安全带来很多威胁,因此设计一种高效、安全、计算简单的认证协议是保障物联网安全的重点。现有认证协议所采用的加密算法较复杂、运算量大。利用视觉密码无条件安全、解密简单的特性,构造一种新的RFID认证协议,可弥补传统认证协议的不足。使用视觉密码实现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认证,并在认证后更新标签中的影子图像,可有效抵御位置跟踪、窃听、重放、非法读取等攻击。该协议具有前向性安全、成本低、安全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物联网环境下的RFID系统中标签数目众多,读写器面临着同时阅读、修改多个标签的状况。在保障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标签的识别和信息的读取,降低系统时间开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RFID安全协议的改进,在系统中采用双密钥技术,提高了服务器与标签之间的认证效率,实现了认证的快速性和信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在已有的基于Hash函数的RFID认证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Hash函数的RFID认证协议改进方案。该认证协议改进方案对RFID移动支付系统安全性进行了加强,与原有方案相比,能有效抵抗窃听、重放攻击、假冒等各种威胁,可以作为基于NFC技术的RFID移动支付系统的阅读器和电子标签进行双向认证协议。在改进认证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RFID移动支付系统隐私保护模型。通过该模型,RFID移动支付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针对一些无线射频识别RFID协议易受到重放攻击,设计一种基于时间戳的移动RFID认证协议,认证过程中,阅读器带上时间戳常量,有效地避免一些动态RFID协议中存在的阅读器重放和冒充攻击问题.本文采用伪随机数和共享密钥机制,提出一种轻量级的移动RFID认证协议,实现阅读器、服务器和标签的双向认证,分析表明,给出的协议能有效地抵御各种攻击,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5.
RFID认证协议的研究及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RFID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讨论了现有基于哈希函数的RFID认证协议的特点,并给出一种基于哈希函数的RFID同步认证协议在Linux 2.4内核操作系统下的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该RFID认证协议在不失信息保密性及反克隆等安全性的前提下,执行效率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能有效保证射频识别(RFID)系统中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运用分布式RFID询问应答认证协议,Elgamal密码系统、认证机制和可验证门限秘密共享等协议对标签数据认证查询.该策略不仅查询可靠,还具有保护被查询对象和查询结果隐私安全等特点.通过其安全性能分析和效率分析,说明了本协议具有高效的性能和良好的安全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在基于RFID技术的商业活动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保护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商业秘密不因RFID标签所有权的转换而带来风险.基于Hash函数和对称密码体制,提出了一种适合于供应链环境的轻量级RFID标签所有权转换协议.协议具有抗重放攻击、抗异步攻击、抗假冒攻击、抗内部攻击等特性,并能确保前向、后向隐私安全性.与现有典型的RFID标签所有权转移协议相比,协议的安全性、隐私性好,效率高,能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3种基于Hash函数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RFID双向认证协议。通过安全性分析,阐述了各自的优缺点,论证了改进协议的安全性能,探讨了RFID系统安全隐私问题应对措施。该协议与以前常见的认证协议相比更适合低成本的RFID系统。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RFID系统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在ECC算法中使用信息植入技术,在电子标签中植入厂商和应用系统的特征信息,使应用系统具有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电子标签、读写器、后台数据库及认证系统具有自有标识和相互识别机制。通过构建的物联网RFID安全模型,使RFID感知端的认证能力在传统密码安全的基础上增加了特征信息验证功能,以提高RFID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两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的各类安全性攻击,提出了一个基于验证值的两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并对协议的安全性进行了证明。在所提协议中,用户存储自己的口令明文,服务器存储用户口令明文的验证值,利用DL困难问题和DH困难问题,通过用户和服务器之间的会话建立会话密钥。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协议具有前向安全性,能抵抗服务器泄漏假冒攻击、字典攻击和中间人攻击。  相似文献   

11.
对Wang等提出的一种基于身份可认证的密钥协商协议进行协议安全性分析后发现,该协议存在安全性不足,如存在冗余信息、假冒攻击和临时秘密信息泄漏攻击。为解决这个问题,对该协议进行了改进,并对改进后协议的安全属性和运行效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基于身份可认证的密钥协商协议满足已知所有的密钥协商协议的安全属性要求,且拥有可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利用对无证书密钥协商协议常见的攻击方法,分析了两个无证书两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的安全性.基于不同秘密信息泄露情况,分别对两个协议给出了密钥泄露伪装攻击、临时密钥泄露攻击等多种攻击方法.结果表明,两个协议都存在严重的安全缺陷.  相似文献   

13.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系统中读写器对标签的读写最为频繁,为了保证电子标签的安全,在开放信道内,读写信息不能以明文形式传输,需要采用高安全等级的密钥管理系统,弥补电子标签自身的安全设计不足,保证电子标签的安全运行。在分析各种加解密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椭圆曲线的RFID标签访问安全适用的解决方案,为RFID信息安全做出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射频识别技术作为新一代的自动识别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针对RFID系统面临的攻击和协议中重点注意的问题,分析现有的基于Hash函数的协议的不足,最后提出一种阅读器与标签双向有效验证的协议,能有效解决跟踪定位威胁;同时该协议也具有抵御冒充、重放等攻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对发达国家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基于RFID技术的对电池的追踪与回收系统,系统通过互联网建立一个电池资源数据库,将电池基本信息统一收集与管理,采用RFID技术及时追踪高性能电池(如电动车电池)的信息.RFID读写器设计为便携式的,既可以与电脑联机实现对数据的读写操作,也可以独立地实现数据的读取与显示,能支持多个RFID协议,满足对不同协议的射频卡/标签进行读写操作,从而实现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管理,达到防止废旧电池污染环境和对其中有用成分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16.
付海涛 《教育技术导刊》2014,13(12):153-154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RFID系统大量应用,未经认证的阅读器非法读取或更改RFID电子标签内的数据,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安全问题及隐私泄露。通过对射频识别(RFID)重要性及安全隐患的讨论,提出了一种称为认证处理框架Authentication processing framework(APF)的方法,将RFID电子标签和阅读器在APF中进行ID及解密密钥注册,并通过标签及阅读器的双向认证,以避免非法阅读器访问电子标签造成的隐私泄露及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7.
1999年Seo及Sweeney两位学者修改了著名的Diffie-Hellam密钥协议以提供用户身份认证,从而提出了简单认证密钥协商协议(SAKA)。但Sun却指出SAKA算法存在三处严重缺陷:(1)不能确认某个用户的身份;(2)不能防御密码猜测攻击;(3)不能提供完美前向安全性(PFS)。为了克服SAKA算法的缺陷,Tseng,Wang等人对该协议做出了一些改进。本文通过分析,指出了这些协议存在安全缺陷的根本原因并证明了其并不能有效抵制在线密钥猜测攻击。针对这些协议无法保证其安全性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个改进方案,能够有效防止中间人攻击并提高计算效能。  相似文献   

18.
在真实的网络环境中分析和设计MANET(Mobile Ad hoc Network)网络安全协议耗资巨大,因此开发对MANET网络安全协议进行性能分析的仿真软件具有重大意义.在分析MANET网络安全协议仿真的具体需求基础上,基于NS2设计和实现了集成可视化网络拓扑生成、安全协议配置、网络数据流的设置、攻击事件的设置、仿真脚本自动生成到攻击过程的仿真运行和协议性能的对比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仿真系统,通过对不同网络安全协议在不同攻击下仿真结果数据的延迟、控制开销、吞吐量,丢包率、包交付率和抖动等参数的对比分析,系统可实现不同ad hoc网络安全协议的性能分析,系统还可动画演示协议受攻击时的节点运动信息、数据包信息、数据流信息和攻击信息等细节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当前射频识别技术己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其安全性越来越得到重视.首先分析了RFID技术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介绍了几种物理安全机制.并对RFID协议进行研究,探讨了RFID协议的安全性分析和证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个具有双向身份认证的量子安全通信协议,协议使用单向哈希函数来验证通信双方的身份,采用单光子幺正操作来编码信息.安全性分析证明该协议能有效的抵御各种窃听和假冒攻击等,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