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欣 《中国教师》2003,(2):34-36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等。著有多部长、中、短篇小说及系列报告文学、电影文学剧本、文学杂谈集,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2001年被天津大学聘为“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就读天津四友小学,天津第41中学,天津塘沽中学,高中毕业后曾通过中央美术学院初试复试,后被招进职业篮球队。先后在天津市书画杜、天津工艺美术厂等从事绘画和教学。1978以后年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文学猛然敞开大门迎接陌生的外界各色文学思潮时,冯骥才的民俗小说也自然被评论家们有理有据地归为寻根文学的一支.通过解读他的小说,不但可以揭示其小说创作思想中的现代主义与民族文化保护主义矛盾统一的原因,还能梳理其小说创作思想中的现代主义与民族文化保护主义矛盾统一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正>冯骥才:一天有48小时著名作家冯骥才,仅去年一年就出了8本书。其中,有写感情的《春天最初是闻到的》;周游各国的游记《离我太远了》;收集了10年文化思考的《文化诘问》和《文学先觉》……在令人赞叹之余,也不禁让人有些好奇:冯骥才已经72岁了,怎么有这么多的精力、这么高的产量?冯骥才说,一天当两天活。原来,他的睡觉方式和别  相似文献   

4.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身高一米九二。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  相似文献   

5.
人物简介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身高一米九二。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  相似文献   

6.
冯骥才中篇小说《啊!》是描述文革特殊政治气候时知识分子遭受肆无忌惮的精神摧残的小说作品。时过三十年,重新运用叙事学、心理学等新角度进行审视并"鉴往知来",透视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及其人物的精神风貌,把握作者的创作态度和艺术技巧,并在价值取向、创作技巧等诸方面解读出与当时评论者不同的社会思索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中外文坛怪事层出不穷,一百五十年以前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果戈理发表了被鲁迅称为“怪谈”的《鼻子》,现今在中国的天津,冯骥才则写出了题名为《三寸金莲》的“邪乎”故事。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是写人的。单是人体,就有五官、四肢等等。为什么前者偏偏写鼻子,后者专专写脚丫子?写也罢,为何写得如此奇特?那位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与这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为何与如何不约而同,不谋而合?这就要借助于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8.
冯骥才在其文与画的合集里,常有两种艺术意境的交融,其水墨画的叙述及自传成分,展示着明显的文学特质,加强了作品的人文精神,为现代文人画别开蹊径。  相似文献   

9.
忆韦君宜     
正韦君宜,我这辈人私下里多有称她为韦老太的。近来我从报纸副刊上看到连载的冯骥才的《凌汛》,对改革开放前后的韦老太有许多生动而温暖的回忆。这确实是一位值得以暖色描绘的老革命、老作家、老编辑。冯骥才对韦老太扶植他进入文坛感恩之心溢于言表,应该的,读来暖心。其实最应该感恩,而且也早多次以文字表达了感恩之情的,是王蒙。1956年王蒙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以后,当时韦君  相似文献   

10.
2004年高考北京卷文学作品阅读题,是一道文本精良、设题合理的好题。该题文本的选择,继承了2003年北京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文本《夜雨诗意》的风格,仍是一篇文艺随笔性质的散文。该文本节选自冯骥才的《文学大师们的另一支笔》,1200余字,论说意味明显大于文学意味。深入研究它,会对新一轮高考复习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原题阅读材料如下:  相似文献   

11.
看《有理想就有疼痛》,作者高晓春与众多名人大家访谈与对话,其中访问冯骥才时,冯骥才讲了一个画家的故事。1996年,冯骥才的一个画家朋友说有一个画画儿的朋友非常想见他,于是就领了来。冯骥才说我能不能看看你的画,那人说画非常大,只能给看画的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冯骥才的生平经历做了简单的概述,进而对冯骥才的作品进行深入探究,从冯骥才小说的标题、小说的比喻手法、小说中的精策、小说中的方言、小说中的拟声词五个角度分析了冯骥才小说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描写。  相似文献   

13.
<正>【主题导语】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青年时代师从北京画院画师惠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文革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文革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  相似文献   

14.
冯骥才档案祖籍——浙江慈溪出生地——天津出生日——1942年2月9日职业——作家、文学家、画家、民间文艺家身世背景——冯家是白手起家的小康人家,冯骥才的祖父冯友苓(字家屿)少年时离开家乡慈城到天津闯出一片家业,其父亲冯吉甫也事业有成、家产颇丰,是当时有名的金融家。家境的富裕使冯骥才的童年不用品尝生活的艰辛,而能投入地细心地体验着周围的一切,悠游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冯骥才自小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孩子,在他身上,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然、对艺术的敏感与性灵。这种禀赋与冯骥才的个性倾向形成了一个亲密的整体,使他容易吸收美和善以及具有人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作家丹·布朗(Dan Brown) 于2003 年发表的小说<达·芬奇密码>,短短几年已被译成40 多种文字,被称为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悬疑小说.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由于时代背景、历史文化等原因,<达·芬奇密码>正是文学对当下生存现实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16.
冯骥才写《三寸金莲》,将束缚中国女人一千多年的“缠足”问题重新摆在世人眼前.书中,戈香莲的一生赚人热泪;书外,“缠足”这种文化现象引人深思.本文以“缠足”的简介引入,把男性和女性分别比作“周瑜”和“黄盖”,引用出土文物材料和学者研究,尝试以此表达女性在“缠足”中的被动地位.再用“缠足”和“放脚”之争作背景,“缠足”和“束腰”作对比,希望从古今、中外的角度寻找文学之根.提出“文学之根”在于人类的基本诉求,呼吁建立平等、健康的当代审美观.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情境设计] 师:假使你是冯骥才,你放不放珍珠鸟? 假使你是珍珠鸟,冯骥才如果打开鸟笼,你们走不走? 选择一个角色谈一谈.  相似文献   

18.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1,(4):F0003-F0003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位于天津大学青年湖畔,聘请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家、艺术家冯骥才先生担任院长。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时代高校文学教育的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加剧了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多元化、大众化、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文学的"神性"被消解、诗性被剥离,文学经典的地位失落、文学阅读诵读的接受方式式微.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中,高校文学教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师生问好后,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冯骥才"三个大字。)师:认识冯骥才吗?他是《珍珠鸟》这篇文章的作者,当代著名作家,这是冯骥才的照片和介绍。师: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珍珠鸟,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