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卡姆是全球性的音乐文化现象,维吾尔木卡姆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国音乐界和社会科学界人士的注意。文章分别对国内外维吾尔木卡姆的搜集、整理、出版情况做一梳理,希望能为木卡姆研究者提供一个平台, 为进一步的研究拓展视野。  相似文献   

2.
研究维吾尔木卡姆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维吾尔木卡姆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多年来,无数的音乐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维吾尔木卡姆音乐研究领域中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视野不断涌现。笔者试图通过“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两个层面为古老的维吾尔木卡姆音乐文化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通过对维吾尔木卡姆的族谱学的起源,并对它们起源的各种说法进行了试论和深入分析,并提出要不断提高维吾尔木卡姆教育意义作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民间文学艺术,是由特定社群创作,并由该群体世代相传代表该社群特色之艺术、文化等文化表达形式。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称之为传统创作和文化表达。新疆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在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进程中所存续下来的民间文学艺术成为了这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与历史财富,作为其中之一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维吾尔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目前,对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新疆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的专项保护体系尚未成形,立法工作和相应制度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民族文化对外宣传已成为当前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的战略需求。特别是世界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进一步拓展了中外音乐交流的学术范畴。论文在全面分析维吾尔木卡姆音乐文献的文体特征的基础上,以翻译功能学派理论为指导,探讨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文献英译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从散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忽视了每一篇散文的独特性,教学偏离了"这一篇"散文的"语言"与"人文"境界。散文教学应更近"语言"、更近"人物"、更近"散文"来关注散文的教学意味,回到课堂去发现"这一篇"语言的独特,发现"这一人"体验的独特,发现"这一篇"文体的独特,守护文本的独特,收获一片独特的意境,过上一段独特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7.
"依体定教"是演讲词教学的总路径,"辨体""定性""选点""操作"是演讲词教学内容确定与呈现的分路径。《最后一次讲演》一课教学,通过辨识文体,塑造"这一类"的体形;通过锁定个性,咂摸"这一篇"的味道;通过精选教点,明确"这一篇"的抉择;通过操作突围,呈现"这一篇"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渗透"这一侧重点谈"由情景到说理"这一教学模式,再具体到这一模式的各个环节,以及这一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9.
<正>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在教学时,不少老师能抓住这三个要素进行,体现了小说的文体特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一遇到小说,都以这三个要素为教学内容,就必然千课一面。长期以往,教师厌倦,学生腻烦。"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教材中没有两篇完全一样的小说。教学小说,只有抓住文本的特质,才能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个性。一、发现"这一篇"小说的特质"这一篇"的特质,是指这一篇小说所特有的、其他小说没有或不够突出的地方。如何发现"这一篇"的特质呢?  相似文献   

10.
<正>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一"字都是指事字,用一横表示数目。"一",笔画最少,古人根据一根手指的形状,造了个"一"字。它的形状,从古至今,从没变过。别看这"一"字就这一笔,它的内容可丰富了。有人从《汉语大词典》中查到"一"字有24种语义。以"一"字为头的词有2400多个,如果加上它在中间和末尾组成的词,那就更多了。"一"字用得最多的,是把它看作是最小的正整数。这也就是"一"字的本义。正因为是最小的正整数,所以很自然地成为序数中的"一"。如"一不做,二不休",这"一"便是序数。  相似文献   

11.
"咱们工人有力量——"与这昂扬旋律相伴的,是"工人"这一职业无上的自豪。然而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面对"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乃至"创造强国"的时代挑战,这一职业却面临窘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梧桐"这一形象,并结合相关的古诗词作品,来解说"梧桐"这一形象。以"梧桐"为形象的古诗词作品浩如烟海,难以悉数提及,笔者选取部分加以整理,归纳了古代诗人笔下,"梧桐"这一形象所体现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13.
马俊 《教育》2013,(15):43
当今,中小学生在计算题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一看就会,一讲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被称为"眼高手低"。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就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解析,并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策略。"眼高手低"产生的原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一、作文题目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用词恰当,语句要通顺。  相似文献   

15.
"单身狗"这一网络流行语特指没有恋爱对象或者未婚男女,用"狗"这一称呼形容一个群体,把"光混"这一普遍称号替代下去。其流行原因离不开网络的广泛运用,更离不开词语本身的形象色彩。  相似文献   

16.
【真题回放】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用词恰当,语句要通顺。  相似文献   

17.
<正>一、案例背景这是我刚接触"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3个月之后第一次听的一堂公开课,这是一次优质课汇报活动,这是一次高手如云的活动。活动中由两位年轻的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两堂高质量的课。这一次活动也让我大开了眼界,原来"劳动与技术"课也可以这样上。"美丽云雀结"这堂课是由高桥小学孙××老师给我们展示的。这篇课文是浙教版四年级上册主题四"绳编花卉"中的第一课。二、案例描述这堂劳技课,教学目标设定为:认识云雀结,了解云雀结的用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函数的奇偶性"一课为例,通过"为什么要上这一课"、"这一课上什么"、"怎么上好这一课"这三个问题的问与答,系统地深入剖析教材,力图理解编者的意图,力图理解数学、学生、教学,从而实现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自然呈现.一、为什么要上这一节课为什么要上这一节课?教科书不是已经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初,沈家煊将"有界"和"无界"这一认知语言学领域的概念传入中国。对"有界"和"无界"的提出、引入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同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有界"和"无界"这一对概念引进国内学界后,国内学者对这对概念的发展、完善,也提出了这一理论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学术话语进行了考证,首先指出了"文学"这一称名的不合理,其次分析了"自觉"的程度和局限性,再次对鲁迅提出这一话语的时代背景和主张进行分析,指出"为艺术而艺术"这一理论主张在中国语境中并没有得到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