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安乐哲儒学大家"翻译中国"项目谈起,阐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语言体系及叙事方式,提出了翻译中国哲学的三点基本理念和相应的翻译方式,进而指出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哲学、用中国话语翻译中国哲学是译者所秉承的翻译宗旨.  相似文献   

2.
小说是叙述语与转述语的组合。叙述语被叙述者控制,主要表现为概述、议论与描写。转语则被人物控制,主要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与内心独白。转述语有五钟形式,即:直接话语、间接话语、自由间接话语、自由直接话语与亚自由直接话语,后两种形态的转述语频繁地大面积出现,显示出叙述语与转述语的合流,展示了中国当下小说叙事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是一种立基于法治实践和经验的价值和信仰体系。它不但具有建设性的作用,对内发挥着法治话语的引领力,而且具有批判性的功能,对外在国际上争夺中国法治话语权。目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持续推进法治理论创新,不断构建、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的基本内容;二是提高和普及并重,推进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的普及化与大众化;三是实施"法治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国法治话语的国际化水平,向世界传达中国法治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诸多的全球事件表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话语体系建构的引导者,中国智慧正在成为人类共同发展思想生产的生力军,全球汉语叙事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中国的经济、交通、金融、体育、航天等方略逐渐为世界所接受,实体媒介大大拓展着中国的全球话语空间.与此同时,中国在政治和军事话语空间、在区域话语空间、虚拟话语空间中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国内话语空间紧缩,社会话语活力不足.因此,如何转变叙事方式,实现国家价值的全球化,如何释放国内话语空间,促进国家话语体系在国际与国内、实体与虚拟、区域与全球等多重空间中的有机融合,实现汉语的全球化叙事,是十分迫切的学术命题.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阐释中,阶级成了暴力欢呼的"纯粹政治"的同义语,直接导致阶级话语的退场.在谈阶级色变的同时,阶级能否重新审读,是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直接将"去阶级化"作为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三章的续写,但仅仅是一种错误的谱系.如何理解阶级先在性条件的变化,从资本形态的变化把握到资本逻辑硬核恒定性,是一种可靠的理解路径.阶级在人类解放的意义上,区别于一切政治解放意义上的其他分析方式.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课程话语承载着不同的课程思想,也发挥着不同的课程效用。西方六种话语系统,可助推我国课程话语的自主建构:洞析政治性课程话语,增强课程话语的公平性;借鉴女性主义话语,引导强势与弱势群体的课程话语循环;探索现象学课程话语,以体验、还原模式追寻课程本质;解读后结构性课程话语,鼓励课程研究跳出"圈地",深入更宽泛的课程场域;应用自传性课程话语,以自传、叙事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自我经验"话语;研读全球化课程话语,促进课程话语的跨国沟通。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统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用学术话语揭示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逻辑,构建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实现学术理论和知识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我国设立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现实任务,也是凝聚民族共识、提振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时代课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中国经验"、贯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模式"、反映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道路",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实践基础和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女权运动,从清末兴女学、不缠足开始,起点既低,而且始终被统摄在男性主导的民族一国家宏大叙事中,作为从属的部分存在。这决定了中国女权话语的男性色彩和国家意识形态特征,也决定了清末文学女权叙事的男性想象特征。女性的缺席,女性体验的缺乏,使晚清小说的女权表达呈现着书写的真实与表现的不真实问题。对晚清女权话语与女性叙事的梳理,是理解和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女性表现的必不可少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首先,只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坏",只说自己的"好",说"坏"说得一无是处,黑暗无比,说"好"说得无一不是,无一瑕疵;其次,"居天下之中心"的思想,都是1957-1966年我国报刊话语的重要的言说内容;按照阶级斗争的观点来阐释民族问题,认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则是此一时期报刊话语关于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的话语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世界潮流,立足中国国情,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梦思想,其贡献之处,不仅在于思想理论本身蕴含的诸多新经验、新判断、新阐述,而且在于围绕着中国梦的一系列话语,构成了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一、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的统一精英与大众原本是政治学、社会学理论的一对范畴。作为两种不同的话语系统,精英话语通常注重表达的逻辑性和思辨性,追求话语本身的精密程度;而大众话语通常注重表达的通俗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的话语演变是中国新闻改革及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考量。它是如何随社会变迁而形成特有的话语实践?它如何反映并建构了中国社会变迁过程和社会结构?这种话语生产如何呈现出中国新闻改革中社会化、历史化、制度化形构的各种矛盾和张力?通过对舆论监督的话语生产进行了福柯式的知识考古,可以发现其经历了从官方话语形态到知识话语形态的转变。在"民意"与"官意"的结合话语空间,舆论监督实现了党政行政权力的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12.
不论从历史进程还是文学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始终是当代中国文学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而"人民话语"始终是一个核心话语,它不仅关涉当代中国文学的主题内涵、意义阐释,也连结着当代中国文学的生产、复制等过程.  相似文献   

13.
日常法治话语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而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相关讨论中,日常法治话语却遭到忽略。日常法治话语的"忽略"与法治的外来性、法治话语的"自上而下"的建构性及日常法治话语载体的特殊性密切相关。日常法治话语的忽略直接导致"法治认同"判断分歧严重,同时消弱了"自下而上"的法治发展动能。借助已有的话语素材和共识,特别是权利意识与权利话语的相关研究,可以对当下中国日常法治话语状况进行初步判断,并对其发展方向作出预测。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进程中,需要从法治概念系统完善、法治热点事件参与两个层面"回应"日常法治话语。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话语生产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国梦的构建与传播在社会现有结构状态下完成和实现,核心问题集中于两个层面:一是话语意义的建构,二是话语表达方式与传播结构的构建。在话语意义构建层面,中国梦是一套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话语体系,体现了历史话语与现实话语、国内话语与国际话语、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政治话语与社会话语的四个统一。在话语表达方式与传播结构层面,要从传播效果和受众出发,在话语构建主体上实现自我构建与他者构建的弥合,在叙事方法上实现严肃性与通俗性的结合,在话语表达主体上实现多元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在话语载体上实现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统合。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话语是反映高等教育实践活动重要且独特的言语符号系统与价值意涵表征。基于话语权力视角的构建与分析,可以认为:高等教育话语权是高等教育话语所展现出的理论话语主导权、学科话语表达权、工作话语支配权,高等教育话语与高等教育话语权是一体同构的互动关系。然而在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却陷入了高等教育理论话语主导权的"本质性弱势"、高等教育学术话语表达权的"边缘性失语"、高等教育工作话语支配权的"机械性排他"的困境。因此,为切实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能力水平,应通过"塑化理论话语的合法性基础、增进学术话语的学术性认同、消解工作话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对立"三位一体式的策略来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16.
以俯视、仰视、平视三种视角进行文学理论研究 ,在当今这个众语喧哗的时代 ,形成了独白、学语与对话三种话语建构模式。三种话语模式的产生、形成与发展与汉语言说方式、中国文化、本土民族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下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 ,只有大胆地放弃自我的独白 ,客观辩证地对待学语 ,人文、理性、科学平等地进行对话 ,才是中国文论真正走向世界的惟一旨归  相似文献   

17.
与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学、传播理论相比,西方的话语理论具有关注语用形式、权势斗争的优点。但是,作为一种强势的国际学术话语,它本身又带有文化偏见和霸权,并不能确切、充分地反映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的现实与需要,更不利于国际话语研究的创新发展。本文运用跨历史、跨文化的原则方法,提出一套既具中国立场、又有全球胸怀的当代中国话语理论框架。它突出展现当代中国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劣势地位及其生成和理解的文化规律、原则和策略(如"言不尽意"、"平衡和谐"、"辨证思维"、"面子呵护"、"崇尚爱国")。文章还讨论应该选取的理论发展方向以及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口头叙事是一项重要能力,学生在自述时发表非叙事成分的解释、评论,运用话语标记语增加语篇连贯性。中国学生在自述中使用话语标记语的频次和类型与其所在叙事成分或非叙事成分相关,不同英语口语水平的学生在叙事和非叙事成分中使用话语标记语的特点也不尽相同。研究以叙事与非叙事话语标记语为出发点,利用语料库结合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话语标记语使用的特征,提高学生口头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刘士林认为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 ,讲“中国话” ,应特别注意关照现存的边缘话语和非主流话语 ;丁少伦从当代性、文化的具体性、文化的解构和创造等方面阐释了其出版理念 ;张强认为新的人文话语的选择的关键是人文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和思想的先锋性 ;朱国华分析了中西方两种诗学叙事话语方式的优长和缺失 ;骆冬青认为主流之外的“边缘”、“正统”之外的“异端”是重新发现中国文化话语的灵魂的源地 ;刘墨分析了 2 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位置话语空间和类型  相似文献   

20.
话语是人们解释世界、传递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自媒体空间的话语生态如一股隐形的力量,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主流价值观,揭示其消解德育有效性的内在机理,对于指导学校德育话语有效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话语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话语与德育关系视角揭示自媒体话语生态对德育有效性的消解机制,主要表现为:自媒体的多元话语阐释侵蚀了道德认知,话语交互原则解构了宏大叙事,话语控制、规约、削弱了德育权威。为实现德育有效话语重构,需要融合多元话语体系以提升道德理论的阐释力,建立平等对话机制以重构道德叙事的亲和力,创设德育共享语境以强化学校德育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