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策划人语现代人偏好“6”,崇尚“8”,无外追求“顺”的祈福与“发”的谐音,是一种愿望,或者不过仅仅是时尚而已。中国古典哲学,“三”十分扯眼。《墨子·非命上》提出“三表”,以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和依据,是墨家认识论方面的术语。汉时董仲舒的“三统”,是他的历史观学术名词,“统”谓自成体系。封建时期的“三纲”虽令人发指,却是老少皆知的最主要的人伦关系。佛教的“三学”、“三火”,道家的“三清”,也都在中国哲学之宗教学说中占有一定分量。展开一点说,文学有古典戏剧的“三一律”,农学有“三交”,地球科学有气象术语“三伏”、“…  相似文献   

2.
促使学习者公民性的成长与成熟是学校公民教育的职责与使命.公民观的历史形态有德性至上论、民众身份论与自我建构论,三者对公民性的基本理解迥异.公民性是潜藏在人的“公民”称谓背后的一般元素与根本特性,德性、群性与智性是它的基本构成.“三维”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人性塑造、群性养成与共同体生活智慧培养,做人教育、规则教育与做事教育构成了这一公民教育形态的三个立足点.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经历了艰苦、磨难、学习、探索、追求,他创造了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三个方面的思想。其核心是: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促进社会与人民生活向前发展。这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的预设存在着“三维三段”的现象。“三维”就是知识、观点、策略;“三段”就是教材段、教师段、学生段。每一阶段的任务有其特殊性,即教材段的结构化、教师段的个性化、学生段的生命化,“三段”具有正相关性。知识不断地增值,叉不断地寻求新的表达方式,使“三维”与“三段”获得内在的一致性。教学内容的预设是内容不断形式化的过程,是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是价值选择与生成的过程,是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从史学观、史学方法论、史料观三个角度对20世纪上半叶“新史学”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它们对中国教育史研究的主要影响,旨在揭示在“新史学”视域下中国教育史呈现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鸟鸣涧》有三种解读方法,从儒、释、道角度都解决不了以“物”如何“观物”的问题,王国维和邵雍的“以物观物”的理论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生态学的解读方法,才能实现“以物观物”。生态学考察有机非有机物的“转变”(becoming)与“差异”(difference),以及“邻野生境”(milieus),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物观物”。生态学的方法为解读中国山水诗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感物”与“观物”──兼论山水诗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诗歌产生的本源,先秦以来多从“感物“说,但到了王国维则只讲“观物”而不讲“感物”。本文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并由此切入,对“感物”和“观物”的理论内涵作了具体的分析、探讨,指出前者仅仅是关于审美表现形式的概念,后者则是关于审美表现对象及其与主体“物我同一”的理论,进而由此论述了中国古代山水诗产生的真正源头或契机不在儒家的“感物”,而在道家的“观物”。  相似文献   

8.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教育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作为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如何保证教育实习的指导质量,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本文立足于钦州师专地理系学生的实际,并结合自身的指导实践,认为在教育实习中,指导学生树立“五观”是做好教育实习的前提;做到“五备”是搞好教育实习的基础;过好“三关”是实现教育实习目标的保证。并将“五观”、“五备”、“三关”命名为指导教育实习的“553工程”。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三维目标”则是这个理念的支柱。所谓“三维目标”,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使命,“制造快乐”是其教学的主旋律,自始至终保持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本文从宏观三维(语义维、哲学维、人文维)、中观三维(兴趣维、自然维与快乐维)、微观三维(目标、概念、方法)的多重视角探讨自然快乐教学的历史传承、思想精髓、理论底蕴、教学构成和方法运用。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三维教学目标”直接移植于新课程总目标的“三个维度”的做法,忽视了课程目标体系与课程资源,这是对新课程总目标的简单迎合。教学目标应在“三个维度”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学段目标、课程资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确定,而不是直接根据“三个维度”这个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而确定。  相似文献   

12.
朱熹的知行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行相互依赖(“知行常相须”),二是知先行后(“论先后,知在先”),三是以行为重(“论轻重,行为重”)。这三个方面是从不同角度立论的:知行相互依赖是总原则,知先行后和以行为重是具体操作;知先行后强调行以知为指导,以行为重突出知依赖行的贯彻。朱熹知行观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因而不可将任何一个方面孤立或夸大。王守仁对朱熹的指责恰恰是犯了将其中的一个方面“论先后,知在先”孤立看待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我们总是对习以为常的事情持一种无限宽容的态度。其实,即便它有价值合理性支持,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对它的反思。正如对学校管理的把握,我们不能因为当前管理现状的差强人意而沾沾自喜,将一些几近作古的理论视为金科玉律。事实上这种差强人意是否有夸大其辞之嫌尚待考证,而其所依仗的片面化的理论也是我们理应质疑和值得追问的。而这首先便是表现在对概念的理解上,概念是一切理论建构的始基,是一切行动实行的依据,因此它也成了我们研究问题的最基本切入点。对于“管理”人们向来关注的只是“管”的片面追求,却很少将审视的目光移置到“理”上。其实,对“理”的不同界定,在本质上表露出不同人性观、管理观的彰显,是不同管理行为的本源依据,也是管理是否有效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汤琴 《教育论坛》2005,(1):30-30
沙子的最大特点是只能“捧”,而不能“攒”,否则当你双手展开时掌心中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粒沙子了。由此我想到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中,是否也可以引用沙子的原理有效地映射今非昔比的“新课程教学观”这个“影”呢?反思新课程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作为儒家道义担当的“安贫乐道”,由孔子首倡,经孟、荀从不同角度予以生发。儒士的诞生及其自由民身分,列国竞争的社会环境,儒士对“道济天下”合理性的坚信,“仁道”的主体性,“任以为己任”的使命感,“食于道”的谋生方式,是“安贫乐道”的主客观条件。部分矫正当时的社会弊端,维护士的人格尊严,是它当时发挥的积极作用。但在当时,它就受到孔门子弟的消极抵制,王公大人的怠慢,和墨法道家诸家的激烈批评,因而未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理性”的历史化与三种理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理性”史的考察可以看出,理性概念的“进化”过程是理性内涵不断历史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宏观上清楚地表现为客观理性观、主观理性观和实践理性观三个阶段。实践理性观是解决理性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理性观。  相似文献   

17.
在“三维”课程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过程和方法”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态度和和价值观”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动力戈激励力量。每一阶段的语文素养都是该阶段“三维”目标与“四面”目标交融渗透、螺旋上升而综合形成的。其中后一阶段的语文素养是在前一阶段语文素养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而且是前一阶段语文素养螺旋上升的结果,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无限的生长性。  相似文献   

18.
程郑 《四川教育》2004,(2):46-47
我们知道,《数学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数学教学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建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体系。作为数学教师,怎样适应这一变革,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呢?  相似文献   

19.
傍晚放学时,学生叽叽喳喳,吵得头痛。我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看来一个个是不想回家啦?!我用眼睛恶狠狠地瞪着讲得最凶的学生,没有丝毫效果,看来他们已然沉醉在自己感兴趣的谈话中了。我一拍桌子,“啪”,怒吼一声:“别忙了!把书包放下,把书都掏出来,坐下来尽情地讲!”学生一愣。大部分人看老师发火了,乖乖照办,放下书包,也不再讲了。只有个别感觉“迟钝”的,丝毫没发现气氛不对头,还在兴高采烈地叽喳着,直至被同桌狠狠捣了一下胳膊,看见老师我那张铁青的脸才回过味来。全班肃然。我痛心疾首地教育着这帮“多嘴”…  相似文献   

20.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新课改实施九年来,“三维”目标引发的争议从未停止,从争议中反思是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和动力。而科学的反思是多维和全面的,“三维”目标应汇聚正向、逆向及系统反思三种思维,从正向反思其内涵的与时俱进性和映射出的哲学价值;逆向反思其现实与前瞻的错位;最终通过系统反思,探索推进“三维”目标顺利落实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