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什麽是永动机? 在谈到永动机是不是可能的以前,我们得首先了解一下什麽是永动机。用普通的话来说,永动机是一部不用人力物力,自己就能永远运动的机器。这里所谓人力物力,就是指人的气力,畜力、风力、水力以及由煤、汽油或其他燃料燃烧所发生的火力等等。於是有人这样想:假如这样的机器真能造成的话,那麽就可以用它来开动火车、汽车以及工厂里的机器,这样一来,煤和汽油都不必消耗了,迭将替人类社会节省多少财富啊! 从几百年前,一直到现在,有许许多多的人存在着这样的幻想。他们醉心於永动机的发明。他们想出了各种各  相似文献   

2.
談談天文     
天文是研究天體的科學 太陽的出沒,月亮的盈虧和燦爛的繁星,都是我们常見的天象;而且每個人都可能發生許多疑問,譬如:太陽爲什麽有東升西沒的现象?月亮爲什麽有圆缺?星星爲什麽會發光?它離開我们到底有多速?……要解答這些問题就得請教天文學了。  相似文献   

3.
礦物的硬度     
你若是知道了探礦的時候打鑽的情形,你會想到爲什麽那個鑽頭能—層層地穿過硬蹦蹦的岩石,深入到地底下好幾百米?又爲什麽有時候一天可以加深幾米,又有時只不過推進了幾厘米呢?這就是要看鑽頭及岩石的硬度如何而决定了。軟硬,是我们平常很熟悉的一個概念。比如,  相似文献   

4.
当你读完了这本书(即法国最近出版的Ast-ronomie一书)之后,你已可看到现代天文学各种知识的全景及其各种重要的法则;但是一个读者的求知欲是无止境的,他或许会像其他人一样的要询问:“到底天文学是要来做甚麽的?”我们在这里就想给他一个回答。为甚我们要留心那些天空中远处来的微光呢?它们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什麽关系?为什麽我们费了许多的精  相似文献   

5.
预告地震,是地震工作者今天努力的目标之一。预告地震,就是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地震将要什麽时候、什麽地方发生?它的强度多大?以便预先采取各种防备的措施,减少灾害。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有它的规律性。地震现象也不例外。它同地球  相似文献   

6.
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熾热的气体球,它象大火炉一般无休无止地“燃烧”着。太阳毫不吝惜地把光和热散发到星际空间,地球所得的一分能量仅仅占太阳总辐射能的二十万万分之一。然而,这一小部分光和热,使我们可所居住的星球充满了生气。可以说,地面上一切现象(潮汐和火山活动除外)都受太阳能量的驱使;除原子能以外,近代各种技术所使用的能源,都直接或间接的使用了太阳的能量。太阳的光和热更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太阳能量来使地球变暖,地球的温度就会降低到星际空间的温度,即接近于绝对零度。这时动植物就要被严寒夺去生命,世界将变成一片死寂。  相似文献   

7.
恒星的大小为什么是有限度的?恒星为何小个子更长寿?恒星的暮年为何那么辉煌?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其实就是大自然靠几条简单的规律制造出来的,那些千差万别的恒星们,它们的命运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恒星的光和热从哪里来?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恒星能持续不断地发光放热呢?原来恒星的光和热一般来自它们内部的氢核聚变反应。所谓氢核聚变反应就是氢和氢的原子核结合在  相似文献   

8.
人们很早就已使用火,累积了取火的技术。但是物体为什么会起火?火是什么样的物质形态,却长期困扰着人们。18世纪初,有人提出一种学说,认为可燃物质中存在着“燃素”,当物体燃烧时它以光和热的形式逸出。后来,物体燃烧的氧化说才取代了错误的燃素说。原来“火”就是某些物质在较高温度时与氧气化合而发热发光的剧烈氧化反应现象。火焰指的是物体燃烧时所生成的发光、发热的气体区域。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质量亟需提高。工业锅炉的合理燃烧以及完全燃烧对于资源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工业炉的合理燃烧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在工业炉燃烧领域中,无论是探讨和实验新的研究方法还是分析和改进现有的燃烧方法都可以起到大幅度提高燃料的利用率以及燃烧设备的技术水平的程度。从原理上来看,燃烧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它的表现为放出光和热。燃烧过程需要可燃成分(碳、氢、硫及碳氢化合物)与空气中的氧结合。而完全燃烧则是全部燃烧。需要燃料中可燃成份在与空气的作用中燃烧完全。这需要空气供应量和供应方法都很合适不致产生黑烟。否则便为不完全燃烧。  相似文献   

10.
国防上用的弹藥,开礦筑路用的炸药包,都是靠爆炸来完成任务的。爆炸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时常遇到的,例如汽车、轮船的行驶,就是靠了燃料在内燃机的汽缸内发生爆炸来推动活塞而运转的。在工厂里,往往因为空气中含有某些气体而发生了爆炸。这些都是化学性爆炸。化学性爆炸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麽力量这麽大?原来爆炸是化学变化突然的在瞬息间发生,产生大量的气体和大量的热的结果。拿炸药的例子来看,炸药的组成大都是硝基化合物,在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于4月6日成功发射,在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其回收舱于18日返回地球。实践十号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完成19项科学实验,下面就是实践十号所搭载的一些空间实验载荷箱。1.煤燃烧箱在太空中烧煤有什么科学含量吗?当然有。煤燃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面上的条件会掩盖人们对燃烧基本过程的认识,而在太空中把重力因素排除之后,其燃烧机制和特点以及物性参数的测量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提  相似文献   

12.
防火新法     
“火烛小心”这句话时刻提醒着人们注意防火。为了预防和减少失火造成的损失,科技工作者们进行着各种研究工作,消防已成为现代的一门科学技术。从火的循环谈起为了防火,先要知道失火是怎么一回事。失火实际上就是一种未能控制的燃烧。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发生剧烈氧化作用、同时产生光和热这样一种化学反应现象。可燃物、氧和热量是燃烧必不可少的三个组成部分,它们构成火的链锁反应,造成“火的循环”(图1)。  相似文献   

13.
1.我们都知道,滑翔机是没有发动机的,什麽力量使它能够飞行好几百公里?滑翔机有很大的机翼,当它在空气中运动的时候,就能产生昇力。因为滑翔机没有发动机,所以必须用其他的动力(如飞机、汽车、拖拉机等)将它带动,使它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然後转入下滑。在下滑的过程中,高度逐渐降低,并飞过一定的距离。在下滑中,滑翔机驾驶员不断地寻找上升气流。上升气流能将滑翔机再带到一定的高度上,然後又可以进行下滑。这样重复地进行,就可以飞过很长的距离。2.这两种直升飞机的飞行原理有什麽不同?实际上,上面那种飞机叫直升机,下面那种飞机应该叫旋翼机。直升机只有很大的垂直螺旋桨而没有固定机翼。螺旋桨由发  相似文献   

14.
人体内也在燃烧吗?我们稍一考虑,马上恍然大悟:我们的身体内时时刻刻都在“燃烧”,“燃烧”我们摄入的食物,把它们转变为二氧化碳和供给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能量。那么,人体内也在进行核反应吗?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就不免要困惑了:我们身体内能进行核反应吗?是像原子弹那样的核裂变,还是像氢弹那样的核聚变?如果不可能,那么下面的情况该如何解释呢?神秘增多的镁1958年,法国斯特拉斯大学药物研究所的梅茨和哈塞尔曼等人,对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油井工人做了长时间的生物化学统计,他们详尽地分析了工人们每天进食的成分和排泄物成分后发现:几乎全部元素…  相似文献   

15.
人体内也在燃烧吗?我们稍一考虑,马上恍然大悟:我们的身体内时时刻刻都在"燃烧","燃烧"我们摄入的食物,把它们转变为二氧化碳和供给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能量.那么,人体内也在进行核反应吗?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就不免要困惑了:我们身体内能进行核反应吗?是像原子弹那样的核裂变,还是像氢弹那样的核聚变?如果不可能,那么下面的情况该如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16.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树木便成为人类取暖、煮食、照明、驱赶野兽的好材料,因为木材容易燃烧。它的能量和生命物质在燃烧中释放出来,变成光和热,而燃烧之后剩下的只有黑色的灰烬。易燃的特点给树木带来了很大的危险,如果发生了森林火灾,成千上万的树木很快便会在烈火中丧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树木都惧怕火的燃烧,在植物界中,也有许多植物种类能够经得起烈火的考验。烧不透的树皮落叶松就是一种不怕火烧的树木。落叶松常常在一场大火过后,成为森林中仅存的乔木。落叶松为什么能劫后独生呢?这是由于它那挺拔的树干外面包裹着一层几乎…  相似文献   

17.
一、甚麽是水文地质学,什麽是工程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是两门新的科学,对于这两门科学的内容可能有些人还不很清楚。这里,作一点简单的介绍。甚么是水文地质学呢?水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是研究地殼中地下水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文化》2006,(6):11-11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险的世界里,身边有各种易燃、易爆的东西。那么,我们的身体会不会突然起火?一些莫名其妙的燃烧现象似乎也证实了人体自燃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我们辽阔广大的祖国的土地下,蕴藏著煤、铁、石油以及其它许许多多的矿产。如果我们把这些矿藏从地下取到地上来,无疑地,会给我们祖国增加许多财富,这样,对人民的生活,新民主主义的建设都有极大的贡献。但是,如何才能把这些矿藏取到地而上来呢?首先是要发现这些矿藏究竟蕴藏在什麽地方。最初我们仅靠偶然发现露出地面的矿苗而找到矿藏;后来才有科学和地质学的调查,更以后才发展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探勘方法。现在便是使这些方法互相配合,科学地研究地下的情况,寻找地下的富源。地球物理是应用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地球的  相似文献   

20.
晓晖 《百科知识》2015,(5):10-12
<正>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