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本研究从民俗文化的视域出发,基于节日整体依存的载体(文化生态)、节日内容的表现客体(节日习俗)、节日活动的行为主体(民俗大众)和节日运作的组织介体(各社会机构)四个维度构建了节日民俗系统,深入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生存困境的根源。同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视角,构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系统,分别从节日传承与保护的识别系统与实体系统出发,根据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具体提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传统节日文化表达的复杂性,往往难以从中挖掘出更多的深层含义,本研究利用知识组织方法,构建标签系统对传统节日文化知识进行整理与表达,挖掘节日文化背后的隐性知识。[方法/过程]首先设计和定义传统节日文化标签系统的结构与属性,其次爬取并整理了一定网络数据,最后从多个维度挖掘其背后的隐性关联。[结果/结论]提出基于传统节日文化标签系统的隐性知识挖掘方法,实验结果与客观规律相符,证明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2008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首年。传统节日法定化,代表政府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传统节日放假让人们有更充足的时间享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传统节日怎么过?节庆活动行为方式有何规律?节日的公共性和社会价值体现在哪里?节日文化遗产具有怎样的特点?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予以保护?诸如此类的问题,民俗学者、文化工作者以及公共文化空间的执行者——博物馆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郑骋 《东南传播》2021,(6):87-90
文章通过集体记忆理论,阐释了传统节庆与依托节庆开展的烟花火龙的关系以及内在逻辑,春节是文化记忆和传承国家级非遗乔林烟花火龙的重要栽体.以国家级非遗乔林烟花火龙民俗为例,阐述了在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春节开展烟花火龙民俗活动对非遗传承的影响因素.推动节庆和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从烧龙——村落塑造的集体记忆;春节——烧龙活态传承的载体;非遗——节庆保育和文化的传承;节庆——赋予非遗社会文化功能4个方面探讨如何借助节庆优化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模式,以此为其他在节庆举行的非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便捷。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之中。近年来,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在中国日趋流行,得到相当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而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则备受冷落,节日仪式的纪念意义和文化传承缺失,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运用传播仪式观来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从传播仪式观的阐释入手,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共同的核心理念,然后通过介绍俄罗斯圣彼得堡红帆节这一案例,分析其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特点,探讨俄罗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经验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何彬 《文化遗产》2008,(1):71-79
本文例举海外节日文化的两类事例,从不同角度阐述节日民俗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第一部分以海外华侨华人的事例,论述传统年节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联,民族传统节日、传统节日食物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向心力的关联;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日本传统节日今昔变迁的事例①,阐述传统节日习俗蕴含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作者认为,传统的节日习俗行为和与之相配套的节日食物具有培育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无可替代的、巨大的潜在型教育功能。笔者欲通过两类海外事例的阐述和分析,指出传统的文化习俗的教育机能与民俗学研究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以及民俗学者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7.
崔莉萍 《新闻大学》2012,(4):98-103
本研究旨在探讨当前节日传播建构的文化空间议题。文章概括分析了传统节日在当下的传播状态,并比较了西方节日在国内的传播现状,从节日文化空间建构的四个维度: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展开,逐步探讨了当前传统节日传播的发展变化及呈现原因。文章最后并关注了节日传播的公共性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重要的现代社区,但是过去整体缺少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远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更是没有自己的民俗生活传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非遗保护的社区性是一个基本方针。华东师范大学的民俗学学科在发展人才培育与科研活动的同时,在校园社区开展了"传统节日文化校园传承"的实践,旨在建设高校社区的传统文化品格,推进非遗资源的高校社区传承。高校社区与城市社区交流互鉴,并与国内其他院校形成高校社区的联盟,构成节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共同体。校园节日文化建设的主体由民俗学学科推进、学校管理者与师生共同主导,高校社区建设才会有成效。民俗学学科在推进校园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实现了传统民俗学向现代民俗学的转型。民俗学者成为文化的研究者与建构者,走向社会建设的第一线,走到人文社科的前列,就会改变边缘状态。  相似文献   

9.
在新春时请狮队祛邪祈福是梅州客家地区一项传统民俗,称作"打金狮"。它与梅州地区的宗族社会密切相关,打金狮的一套仪式呈现出人们从家到宗族到祖先之观念的特定意义系统。由于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干预的加剧,造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打金狮习俗的消亡。随着当前的宗族复兴,金狮参拜成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在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下,文化政策与地方文化生态的变迁应该相适应,以促使该民俗活动在节日生活中的自觉传承。  相似文献   

10.
颜雪洋 《东南传播》2012,(4):99-100
节日民俗大多是从远古时期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文化沉淀发展流传下来,是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民间文化思想、民间信仰等悠久的文明沉淀和凝聚。面对节日民俗文化逐渐被淡化的现象,本文将节日民俗与动画创作相结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展望节日民俗类动画的创作前景及创作价值,探寻节日民俗文化类动画的市场投入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形式是多样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长期凝聚积累的一个重要过程。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六大中国的传统节日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添增了更多人文情结,也体现出了社会召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节日几千年的文化在社会中拥有至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传承与发展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肯定,激起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的提高。在全球化价值观日渐相同的激烈背景下,保持一颗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心是最后一道堡垒和防线。坚持传统节日文化是抵抗外来思想文化冲击,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供重大保障。本文首要研究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提高文化自信,基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现状带给当代国民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地传承节日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周承 《大观周刊》2010,(46):200-201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少数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共有包括苗、布依、侗、土家等17个世居民族。各民族节日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丰富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非物质实体。,如何在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本民族的节日文化,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在保护民族节日文化中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又通过开发来更好的保护传统节日,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也是保护贵州文化千岛.开发少教民族原生态旅游.促讲贵州民族地区社仝经济和谐发展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常华 《北京档案》2015,(3):10-13
清明节是一个复合型的节日,它兼有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包括了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三个节日的内容,是传统节日里“节气”与“节日”唯一重合的节日,也是全世界唯一追思故人的民俗节日。  相似文献   

14.
张芬芳  黄晓慧 《新闻界》2007,(4):56-57,65
本文分别选取中央与地方两份典型报纸,试图通过对传统节日期间相关报道的内容统计分析,探讨报纸在传承节日文化中应起到的作用,从而更为清晰地认知报纸媒介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与责任定位,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重视并建立节日文化体系,最终使节日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刻书版片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当代中国的版片保护研究在21世纪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有待拓展。论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计量研究法,从当代版片保护历程、存藏概况以及保护体系构建等维度,全面、系统研究当代中国的版片保护问题,填补这一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课题的研究空白,为保护及传承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版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刘宏  孟昭瑞 《青年记者》2017,(31):43-44
作为仪式的节日 从文化的角度看,节日就是一种仪式.比如说,中国在“文革”时期一度弱化了传统的春节,当时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节日被视为“封资修”的代表,官方鼓励的只有一些政治节日.但在“文革”结束以后,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迅速反弹,再次获得了比阳历新年更高的地位.央视春晚就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初期对春节的恢复脱颖而出的,很多中国人把春晚看成一种新民俗.可以说,春晚最好地诠释了春节的仪式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文化的精粹,历史悠久;是土家族人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发明出来的织造物,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土家族祭祀、婚嫁等重大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信物或神物。文章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访谈,从土家织锦技艺的工艺流程、特征、传承等方面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并对土家织锦的传承保护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蒋楠楠 《大观周刊》2011,(16):224-224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雷中民俗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其节俗传承千年,至今在民间仍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荆楚岁时记》中对于端午节的记述,重新梳理端午节俗的流变与发展,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国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19.
时代的发展使得民俗传承途径发生变迁.作为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图书馆要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馆藏民俗文献入手开展民俗文献数字化和民俗资源共建共享,同时要与博物馆、档案馆、民俗学研究机构、民俗团体合作,进行民俗调查和民众访谈,并利用公共图书馆的Web2.0互动平台向用户征集民俗资料、传播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民俗学在关于外来词"Folklore"核心理念的理解与论争中确立起"民"与"俗"的学科研究宗旨,奠定了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宝山歌会的田野调查中,歌会滥觞的差异表述提示了民俗主体与遗产主体并非简单对等;差异实践的朝山节俗更是表明:民俗民间节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民俗学的细致田野,是确定遗产主体、遗产内容及遗产活态传承等的关键。基于石宝山歌会的个案田野,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的民俗学学科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