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凌菁  黄思 《中国出版》2014,(19):30-33
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到,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景都是通过媒介对外在世界的建构形成的。议题设置是媒体建构世界的主要手段,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1]它主要通过两个层面的显要性转移来进行,第一个层面是客体议程的显要性转移,客体是指我们的注意力所指向的事物,或者我们对之持有态度或意见的事物。[2]媒体通过选择客体来决定人们看什么;现实世界的环境太复杂,变化太快,人们没有办法直接去了解它,媒介成为人们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媒体客体议题的选择决定了人们的认知层面,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引导人们把注意力和关注度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问题上。第二个层面是属性议程的显要性转移,属性是指充实每个客体图画的那些特点和特性。[3]每个客体都有无数的属性,媒体通过选择和突出某一属性来引导人们怎么看,影响人们的态度层面。个体由于经历和认知有限性,在获取议题的时候,常会产生一种导向需求,即人们尝试提取意义的努力,这种引导主要依靠大众媒介来完成,大众媒介通过建构事物意义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本文从议程设置的角度对《潇湘晨报》的女性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媒体是如何建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形象在媒体中的呈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郝雅立  温志强 《传媒》2021,(9):91-93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媒体以发布震撼性强、关注度高、共识性强的新闻成为影响公共冲突的重要因素,公共冲突治理需要关注媒体新闻议题管理问题.本文通过对与公共冲突相关的新闻议题进行持续追踪,发现冲突新闻议题管理面临着社会表层稳定与深层稳定、媒体功能消解与公众知情权实现、信息认知引导与事实假象建构、议题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不平衡的矛盾,试图在导向明确、意识转变、层次推进、管理深入等方面为公共冲突新闻议题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肖伟 《新闻界》2012,(2):7-10,14
本文通过对“小悦悦事件”新闻报道的框架透视,思考大众传媒在道德共识建构中承担的角色.通过对广东五家日报的实证分析发现,媒体设置的“冷漠”框架与社会深层框架共振,唤起公众对道德议题的普遍关注;媒体通过多维框架设置、多元主体参与及多种显意手法表达,初步在新闻话语中建构起社会成员一定的道德共识;与“天涯社区”民间发贴的框架对比显示,媒介与民众对道德议题存在认知差异,媒体应予重视并通过长期互动来弥合分岐.  相似文献   

4.
正媒介认知能力指的是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既包含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及传播信息这四个要素,又可划分为媒介信息认知与媒介社会认知两个层面。对于传媒而言,从业者如何认识媒体职能、媒体影响力,以及对于传播内容选择、传播价值判断、传播动机确定等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认知能力,直接影响到传媒如何履行社会和公众赋予的媒体责任问题。因此,广电媒体从业者的媒介认知能力和水平对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3)
本文以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冲突性议题如何进入公共话语空间、媒体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框架以及在建构过程中所呈现的媒体公共性及其特点做了详细阐释。文章认为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在社会权力竞技的过程中被逐渐凸显和放大,通过媒体呈现进入公众的话语空间。为了体现媒体的公共性,媒体运用"国家-社会"框架、"公共领域"框架和"社会共识"框架去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但是,在喉舌理念和市场理念的双重压力挤压下,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呈现出"差异性"、"片面性"和"破碎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数字时代,新媒体、社交媒体的到来,传统媒体中的议题设置功能被重新检验。垂直媒体的权利逐渐向水平媒体转移,传统媒体提供议题设置的第一层议题对象,而社交媒体提供第二层属性,二者可能在主题上达成共识,但在属性上存在分歧。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传统媒体如何通过议题设置让新闻舆论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本文以福建省的媒体议题设置为对象,分析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中进行传统媒体议题设置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为个体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提供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新型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网络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几类典型伦理问题的基础上,从技术异化、社会心态等层面探讨了个体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出现伦理问题的机理.治理社交媒体伦理问题需要根植于中国传统伦理并创造性地转换和发展,并摆脱单一运动式治理逻辑,以底线伦理共识为基础培育绿色伦理,促进社交媒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报料信息内容、媒体呈现的报料内容及报料人群体抽样调查三部分资料为基础,以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对报料信息和媒体呈现内容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报料人群体是公众中积极参与媒体议题建构的群体,他们具有显著的设置议题意识,但是参与议题建构的能力有限,原因之一是多数报料人将媒体视为可借助解决来自草根阶层社会问题的工具。报料信息经过媒体把关人的严格判断和挑选才可能进入媒体议题,这种挑选并非按照各类信息报料的多少来确定,而是根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来判断。报料人群体参与建构媒体议程的目标能否实现,要看各媒介组织自身的定位和媒体框架。  相似文献   

9.
注意力经济,俗称眼球经济,是近年来流行的词汇,它是信息社会为媒体度身订做的。在信息过剩、媒体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仅仅争夺用户眼球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已经不够了。有专家称中国传媒将走过“注意力经济时代”,步入“影响力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10.
赵雪 《视听》2022,(2):120-122
数字时代,社交媒体技术的革新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模式与关系,也塑造着社会的形态与结构.社交媒体平台创造出一个共享的信息空间和交往空间,重塑了人们的认知、交往和行动框架,显示出变革社会的强大力量——在个体层面连接时空、在平台层面连接内容、在组织层面连接关系.然而,社交媒体无限连接也带来了诸如信息过载、社交倦怠、隐私泄露等一系...  相似文献   

11.
悲天悯人:锱铢必较与包容大度——自媒体的伦理标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Web 2.0技术和应用的逐渐成熟,自媒体作为互联网未来发展方向的代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承认.日益膨胀的自媒体权力带来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社会效应,自媒体的伦理标尺成为重要的话题.本文将从公共议题和私人议题两个层面确立起自媒体分别的态度立场,从而建立起对公锱铢必较和对私包容大度的伦理标尺,这是自媒体登上社会历史舞台必须具备的立场和气度.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可谓风险社会,而风险的形成除了自然原因外,更多的来自于科学与科技的发展。同时,媒体中含有大量科学风险相关的信息,一般受众大多无法直接经历风险,对其认知多有赖于媒介的信息提供。因此,研究以基因改造食品议题为例,通过实证方法以检视媒介信息曝露、议题争议性感知和自尊因素等与受众第三人效果间的关联性;藉以了解青年群体对科学风险议题信息接收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及背后的可能原因,为科学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数字时代中需对议程设置理论重新检验,结合唐纳德·肖教授的访谈和新近研究成果发现,垂直媒体的权力逐渐向水平媒体转移,社会化媒体强调议题时从传统媒体中借鉴背景内容,议程设置理论正吸纳所有媒体。传统媒体提供议程设置的第一层议题对象,而社交媒体提供第二层属性,二者可能在主题上达成共识,但在属性上存在分歧。议题融合中同时融合了主题和属性。反向议程设置中新闻记者对实际或想象的公共利益做出应对,公众议程获得关注,普通公众凭借社交媒体获得赋权。议程设置可用于测量社会稳定,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间的共识系数可作为参照,"导向需求"理论在社交媒体中依旧适用。  相似文献   

14.
媒介有关富人报道的不同的主题内容,对富人形象的呈现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影响.在经济变化和行业变化的议题下,富人被当作一个群体来描述;在致富史的议题下,富人的个性得以呈现.媒介对富人形象的叙述中,聚焦于其价值层面的形象而不是行为层面的形象,富人阶层和社会、时代的关系,以及财富所隐含的社会权力成了媒体的报道重点,而对于这一群体的具体行为,特别是主动性的行为,媒体的描述却不甚清晰.富人所谓的“低调”特征,成为人物行为层面信息缺失的一个说辞.  相似文献   

15.
目前,工业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过渡,传播环境发生着剧烈变迁.传统广告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身上带有不可消除的“原罪”,在信息环境下,传统广告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连接”是互联网的基本要义,社交媒体的出现是互联网发展的分水岭,它将物的网络推进到人与人之间的网络,社交广告是基于社交网络的一种信息传播模式,与传统广告具有本质的区别.社交广告应在认知层面、关系层面和传播层面建构其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四本新闻学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本报告提炼出2023年西方新闻学研究的十大议题,分别是意识形态、创新实践、受众参与、新闻文化、伦理规范、职业风险、新闻的未来、新兴行动者、情感体验、媒体信任,通过描述十大议题在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层面的特征,勾勒出2023年西方新闻学研究的整体图景。从这十大议题可以看出,无论研究指向何种社会现象,解释何类社会问题,其重点始终离不开对该议题之下关键行动者的关注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报告还从社会客体、理论资源、研究方法三方面反思了中国新闻业研究应有何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旧媒体共同影响信息传播的今天,信息的传播呈现出更高效、更快速、更多元化的特性.为揭示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信息传播的结构和特点,笔者借助于"5w传播模式",对武亦姝走红现象进行解读.结论认为,在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体、受众的共同作用力下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合力不仅能设置议题而且能形成社会议题、反映社会议题,使武亦姝走红的同时进一步传播了传统古诗词文化.  相似文献   

18.
智能终端的普及降低了传播的门槛,更多的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设置议题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转发抽奖"是社交媒体中传播主体经常采用的方式,传播者将议题和奖品绑定,要求受众转发信息即达成中奖条件从而加强和扩大传播效果。本文就社交媒体中"转发抽奖"所产生的议程设置效果进行探究,并进一步论述社交平台环境中议程设置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晓 《新闻战线》2023,(7):95-96
在新闻报道中加入积极心理学元素,以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建构报道,可以激发受众的积极情绪。面对新冠疫情这一公共卫生事件,苏州日报社在凝聚社会共识、促进问题解决和净化信息环境三个层面上,有效地践行建设性新闻理念,通过贴近性、陪伴性的报道推动问题的解决、做好公共服务,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在风险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不仅是衡量现代性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催生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社交媒体的发展很大程度改变了风险传播的景观,使得风险认知和媒介信息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临近核电站建设区域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调查,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对受众风险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考察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的质量对受众反应的作用过程。结果显示信息质量可以通过影响用户的风险认知、风险知识水平和自我效能三个变量影响其风险信息搜索行为,从而证明社交媒体所构建的信息环境会显著作用于人们对于风险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本研究的发现期待可以为风险传播中的有效公众沟通策略以及线上风险信息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