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续东 《天中学刊》2011,26(1):38-40
在网络环境下作为信息搜寻方式的"人肉搜索",是公民行使表达自由与政治参与的重要表现。"人肉搜索"在客观上虽能产生对违法行为的震慑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诸如网络暴力、侵犯隐私权等消极问题。只有明确网络表达自由的特点及法律对网络表达自由的限制原则,方能给予"人肉搜索"恰当的法律地位与合适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2.
2001年发生在猫扑网上的"微软陈自瑶事件",通常被认为是"人肉搜索"的产生。该现象产生以来一直饱受争议,也出现许多社会伦理问题。文章从"人肉搜索"的现象分析开始,通过探讨人肉搜索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人肉搜索的具体类型进行归纳与分析,提出目前"人肉搜索"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并结合具体问题探讨"人肉搜索"应当遵守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3.
人肉搜索是一种人工搜索引擎,作为一种工具,其本身不能进行道德评价。但是,很多人肉搜索是网民在就某一事件或当事人进行道德评价。也就是说,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人们道德评价的平台。网民可以用理性的道德评价对人肉搜索的事件进行判断.以避免人肉搜索走向网络暴力的极端。本文将用道德评价这一伦理学基本概念来探讨人肉搜索.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作为我国互联网发展中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网民参与公共事件的重要方式。它既可以惩恶扬善实现舆论监督的作用,又可以在僭越道德界限后成为暴力化侵权的帮凶。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隐私权并未纳入具体法规中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进行保护。如何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发挥"人肉搜索"的积极作用,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规制体系对其加以理性约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肉搜索的伦理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网络时代热门新词,人肉搜索以其特有的运行机理,化虚拟的力量为现实的能量而广播其影响。正如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人肉搜索对于维系社会公正,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不乏其有益之功;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中存在诸多的伦理困惑,其非理性、非道德行为不得不引起我们警觉。本文从伦理学视角,在探讨人肉搜索的伦理悖论基础上,分析了人肉搜索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防治之策在于伦理规制。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要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上半期,欧洲社会思潮出现了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欧洲传统的理性主义遭遇了前所未遇的深刻危机,即非理性主义思潮迅速兴起,表达了人们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同时要求关注个体命运和人类内心生活的强烈愿望。追其根源,主要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发生了背离,出现了"工具理性而价值非理性"的局面。因此,必须将人文教育和成才教育相结合,才能将教育变为成功教育。只有逐步实现高等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整合,才能培养出富有人性的和正义感的公民。  相似文献   

7.
分析引发"人肉搜索"的因素,大致分为五类。人肉搜索的主要危害是有可能侵犯个人的隐私权,但在反腐败领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人肉搜索的理性态度应当是避害趋利,强化监管,使之为反腐助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及其技术的普及,现代人的生活已离不开网络。"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搜索方式,主要依赖于网络社区群体的力量,展开对当事人的网络"通缉"、"追杀"。本文拟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人肉搜索"现象给社会及当事人造成的影响,由此积极探索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肉搜索"逐渐风靡网络,这种新型搜索引擎可以更为便捷而专业地解决求助者的问题,方便公众日常生活。然而其中更受关注的身份确认型"人肉搜索"却因与当事人相关人身权利的冲突而备受争议。文章试图从宪法学角度,对身份确认型"人肉搜索"进行分析,明确其中言论自由权与隐私权等人身权利的冲突,从而对其进行合理规制,以期引导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主要以搜索人为主要目的的网络搜索方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的追求。然而,伴随着这种搜索方式的盛行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以及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侵犯,产生了极大的消极负面影响。为何"人肉搜索"在维护社会道德的同时,却用了"反道德"的行为;在捍卫道德的旗帜下,却给被搜者造成不道德的伤害?面对中国式"人肉搜索"的悖论,我们希望从圣经故事里耶稣对待罪人的原则中学习如何在进行网络道德审判时,将爱和公义相结合,做到面对违反道德的人,不仅要有道德审判,还要有人性的救赎。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现有搜索引擎的不足,使得"人肉搜索"作为人们利用互联网平台技术完成对现实海量信息的一种新兴网络搜寻引擎活动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表现出集合行为的人数多、无组织、互依赖等特征.由于交往方式的改变、焦点问题的增多、个性心理的张扬等因素又使大学生群体相对一般网民而言,更热衷于"人肉搜索"现象的实践.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肉搜索"在给海量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追求新知、探求真相提供新方法和新手段的同时,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容易使大学生缺乏理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理性审视,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肉搜索"观,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法制体系,努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德育》2012,(7):4-4
林海亮、李雪在《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撰文指出,当前,德育叙事研究至少还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加重了"非理性殖民化"。非理性殖民化,是指理性对非理性的强势入侵和控制。德育叙事的研究和运用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浅析“人肉搜索”的实质、利弊及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在当前已成为热门的社会话题,从一种单纯的网络文化现象逐渐到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鉴于人们对于"人肉搜索"的实质存在诸多误解,文章将对其相关的一些概念、内容进行厘定,分析此现象的利弊并提出可能的规范和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引起的社会评价争议是网络信息开放、言论自由与网络环境下公民私权利之保护的冲突与平衡,是社会中其他相互冲突的诸权利协调与博弈过程中的矛盾反映,暴露出中国网络隐私权、网络名誉权保护制度与互联网侵权救济制度的不足。互联网技术及日益发达的讨论性社区为人肉搜索提供了技术基础和虚拟社会基础,法治框架所要提供的则是它所需要的法律基础。对人肉搜索进行价值分析将指引着人肉搜索法治维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但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一现代化工具一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其中互联网"人肉搜索"功能屡遭滥用,引发了一系列侵害公民隐私权的纠纷。"人肉搜索"非游戏,一旦滥用,小心吃上官司哦。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搜索方式,具有与传统搜索引擎相区别的特征,如不能正确运用则会涉及到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等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伴随诸多的人肉搜索事件出现,对人肉搜索专门立法进行刑法规制的呼声也见诸报端,但入罪则需要理性思考。现行的刑法已经相当完备,只是存在要解释的问题。刑法是社会诸多的法律规范中最为严厉和最具有强制性的手段,应有的谦抑性要求其作为最后手段存在。只有在其他社会方法无法规制,现有法律规范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考虑将某种行为设定为犯罪,纳入刑法规制范围。笔者认为可以将人肉搜索行为中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那一部分行为定为侮辱、诽谤罪。这样的解释可以在抑止人肉搜索社会危害性的同时利用其积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人肉搜索”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网络现象。但是由于未能区分事实层面的“人肉搜索”与规范意义上的“人肉搜索”,导致当前人们对“人肉搜索”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作为法律规制对象的应当是“人肉搜索”中的具体行为特别是搜索后行为而不是“人肉搜索”本身,将“人肉搜索”在立法上予以规定是一个伪命题。“人肉搜索”是否法律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司法问题,而不是立法问题。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完全可以解决“人肉搜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刑法规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诸多的人肉搜索事件出现,对人肉搜索专门立法进行刑法规制的呼声也见诸报端,但入罪则需要理性思考.现行的刑法已经相当完备,只是存在要解释的问题.刑法是社会诸多的法律规范中最为严厉和最具有强制性的手段,应有的谦抑性要求其作为最后手段存在.只有在其他社会方法无法规制,现有法律规范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考虑将某种行为设定为犯罪,纳入刑法规制范围.笔者认为可以将人肉搜索行为中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那一部分行为定为侮辱、诽谤罪.这样的解释可以在抑止人肉搜索社会危害性的同时利用其积极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人肉搜索有巨大的潜在商业开发价值,目前出现了收费型、塔基草根网型和淘客推广型等模式。这些开发模式的运行,提高了人肉搜索内容开发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人肉搜索经济的发展。但人肉搜索商业开发还具有许多负面效应,如拍卖私人信息、利用人肉搜索开展不正当竞争等,损害了人肉搜索的公信力,所以人肉搜索的商业开发应严格限制在经济领域,并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