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虽然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但腐败的蔓延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腐败现象之所以频繁发生,关键还在于党员干部的权力,特别是一把手的权力缺乏有效制约。要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从权力授受、权力制衡、权力运作、民众参与和腐败惩治等多个方面入手,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形成反腐败的合力。  相似文献   

2.
反腐败的本质问题是民主建设问题,要根治腐败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反腐败的民主机制,即反腐败一要靠民主,以社会制约权力,增强反腐败的基础和力量;二要讲民主,以权利制约权力,保证反腐败的效率和质量.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反腐败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反腐败的本质问题是民主建设问题,要根治腐败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反腐败的民主机制,即反腐败一要靠民主,以社会制约权力,增强反腐败的基础和力量;二要讲民主,以权利制约权力,保证反腐败的效率和质量。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反腐败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4.
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为什么权力会被滥用,能够被滥用,关键是权力运行机制出了问题。权力不能依法在正常轨道上运行,再加上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反腐败要标本兼治,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是反腐败的治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如何制约腐败,并从根本上祛除执政党肌体上的这一毒瘤,是反腐败工作中的关键。制度缺失是滋生权力腐败的根本原因。必须建立严密的权力制约制度、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完善的腐败惩处制度和反腐败教育制度才能从根源上遏止腐败产生的温床。  相似文献   

6.
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是好的 ,但消极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是因为权力被滥用、治党不严、疏于监督的结果。腐败的客观基础是权力。权力是腐败的前提条件。拥有权力者要腐败却易如反掌。因此 ,反腐败斗争的根本在强化权力对权力的监督 ,即把好用人关 ,首重权力赋予的监督 ;依靠监督网络 ,着重权力行使的监督 ;犹重权力剥夺的监督 ,严惩腐败者。只有这样 ,消极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就会受到有效地遏制  相似文献   

7.
腐败和反腐败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王岐山同志指出,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我们以史为镜,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同时,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共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8.
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权力的腐败.反腐败的关键在于构建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权力监督机制的具体内容包括: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依法监督权力主体,依法监控权力运行,依法矫正权力滥用.  相似文献   

9.
权力的滥用是产生腐败现象的主要原因,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就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应从权力授予、权力运行、权力运行结果三个环节加强监督制约,有效防范权力滥用.  相似文献   

10.
权力的滥用是产生腐败现象的主要原因,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就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应从权力授予、权力运行、权力运行结果三个环节加强监督制约,有效防范权力滥用。  相似文献   

11.
从人性和博弈角度认识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从人性角度出发,分析了对恶的事实性趋向掩盖了对善的价值性趋求而产生腐败;同时,分析了腐败的过程也是代理人(理性经济人)博弈的过程,腐败是博弈的结果。并提出了应坚持以德治腐的制度创新和依法惩腐的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反腐策略。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依法治理腐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容。邓小平认为,治理腐败,要标本兼治,既要重视治标,更要重视治本。邓小平不仅强调要依靠法制监督制约权力,还十分重视法律在惩治腐败中的作用,他认为惩治腐败靠“人治”是靠不住的,“法治”才靠得住些。他要求要完善法制,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轨道。他强调指出,制定法律要完备,执行法律要严格,惩治腐败分子要严厉。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于2006年2月14日正式在中国内地及香港生效,作为公约的缔约国,中国有义务最大限度地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其中重要的内容便是尽快完善现行法律。包括修改刑法、刑事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出台《反腐败法》、《反洗钱法》。  相似文献   

14.
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作为当前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个极具消极影响的问题 ,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的含义进行界定 ,并对腐败参与人的经济行为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受贿和贪污两种腐败行为的模型推导 ,得出结论 :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构成了腐败的动力基础 ,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是造成腐败的体制根源 ,国有资源产权不明晰构成了腐败的诱致性因素 ,促使了腐败的多样性发生。正是这些经济因素构成了腐败的经济性根源  相似文献   

15.
腐败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组织人事、执纪执法、生活作风、结交朋友、亲属管理等方面。产生腐败的原因是复杂的 ,主要有攀比心理、侥幸心理、从众心理、拜金心理。我们应采取加强教育、依靠法制、搞好监督等措施 ,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6.
群体腐败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规律,只有深刻剖析其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可行的治理对策,充分认识其危害性,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才能使日趋蔓延的群体腐败得到遏制。从而推动整个反腐败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以法治腐是廉政建设的基本模式 ,但法律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使得以法治腐也是力不从心 ;中国古代倡导以德养廉 ,但也因道德过分相信“自律”而无法扼制中国几千年的制度性腐败 ;只有德法并举 ,建立起“制度———规范———德性”三维一体的治理模式 ,才可能有效地进行廉政建设 ,这也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腐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现阶段,由于体制不完善、对外开放和监督机关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了腐败。其主要表现为权力腐败、行业腐败和社会生活腐败。需要完善体制、加强监督、健全法制、加强干部的教育,才能防治腐败。  相似文献   

19.
腐败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发展、高发到衰退和消亡的规律.对于这一规律的认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地认识腐败的本质,掌握腐败各阶段的特点,从而在反腐斗争中做到对症下药、事半功倍.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理论基石,通过对腐败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的分析,得出了腐败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提出了一些腐败治理的宏观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