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古诗文中有些语句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往往会产生错误。如《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登船。“主人下马”这部分省了“客”.“客在船”这部分又省了“主人”,前后语意互相补充,才能正确领会句意。如果将其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那就曲解了文意。可见。掌握这种修辞手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古诗文语句的意思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所谓互文,是互文见义的意思,辞格的一种。它的基本特点,是在连贯性的话语中,把本应放在一起使用的两个词语,分开来用,上下各出现一个,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收到文字虽省了而意念却存在的效果。互文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在上下句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上了船,上半句省了“在船”,下半句省了“下马”。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是互文。上句省了“悲”,下句省了“喜”,“悲”、“喜”互省。而在今天,由于现代汉语的特点,不但出现在上下句中,还出现在上下段中。因为用了互文,  相似文献   

3.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掌握了这种修辞考法,对于词义解释和古文翻译都大有裨益。所谓“互文”,就是为了避免语言的重复、单调,增强某种表达效果,在连贯性的语句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安排在上下句中或一句的上下段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可见,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句子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文章语句工整,语言交相辉映,可收到耐人寻味、表意委婉、“文省而意存”的表达效果。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意思是…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二册课文《木兰诗》中有这样两句话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大多数同学翻译为 :将军打了上百场战争后死了 ,壮士打了十年战争后归来了。显然 ,这样的翻译是不正确的。这种句子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句 ,通常人们称之为“互文”。其特点是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是把原本为一个意思的句子分成了两句 ,翻译时应揉合在一起。上述句子应翻译为 :将军和战士们 ,十年来历经上百场战斗 ,他们死去的死去 ,归来的归来。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个句子 :“主人下马客在船”,把意思为两层的句子合成一句 ,它也采用了这种“互文…  相似文献   

5.
备课摘记     
①高中语文第二册,将《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的“主人”,注释为“白居易自指”。我认为注释过简,容易引起误解。“主人”与“客”虽在字面上分指“下马”和“在船”,而意义上是合指的。因此,这一句不宜刻板地解释为:“主人白居易下了马,客人进到船舱里”。这里  相似文献   

6.
杜甫《客至》诗,高中第五册语文课本注释“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说:“两句为互文,意思是: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句互相补充,交互成义。”  相似文献   

7.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古诗文修辞方法之一,其前后文中某些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合指而兼顾。其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用《仪礼》疏的话就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它的基本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上句中就含有“皎皎”,下句中就含有“迢迢”,它们互相交错,互相补充。只有瞻前顾后,不偏执一端,才能准确完整地理解含有互文的句子。互文的表现形式有四种。一、本句互文:同一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句中“秦”、“汉”、“关”、“月”四个字交错使用,应解释为  相似文献   

8.
XIANDAIYUodern互文也叫互辞,又叫“互文见义”。唐代贾公彦在《礼仪》中解释互文为“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还有古书释义互文为“参互成文,含而见义”。今人郭锡良著《古代汉语》说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通俗地讲,互文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中所说的两种事物本应同时写出来,只是受到音节、字数等的限制,或为了行文的简洁,才省略前后相应的部分。而写出的句子前后应该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句子从字面上看似乎不同,实际说的是一回事或同一事物。如何正确理解互文的句义呢?在具体解释时,应按…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诗歌文字优美、气韵流畅,深得人们的喜爱。但由于一些教师知识功底的匮乏,竟将诗中的名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解释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下了船,主客一方在岸边,一方在江心,遥遥相对,饮酒作别。其实,白居易在这里运用了古人写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  相似文献   

10.
互文,又叫“互言”、“互辞”、“互义”等等,它指的是一种利用上下文的互相补充、呼应而使文义完备,并取得一定修辞效果的表达手段。在中学文言文中,互文,作为一常见的修辞格,从其表意上讲,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前后文互相补充,体现为前后呼应词语的相加。即呼应的a、b组成a b,c、d组成c d等等。例如: ①每至晴初霜旦,林(a)寒(c)涧(b)肃(d)。(郦道元《水经注》) ②主人(a)下马(c)客(b)在船(d),举酒欲饮无管絃。(白居易《琵琶行》) 例①中前后呼应的“林”、“涧”与“寒”、“肃”互文  相似文献   

11.
“互文”,又称“互言”、“互体”、“互文见义”。它是指古代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深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必须重视中学文言文中的“互文”教学,这是因为掌握“互文”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是,现今仍存在着忽视“互文”教学的现象。看下面两例: <1>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初中《语文)第三册《木兰诗》) <2> “主人下马客在船。”(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  相似文献   

13.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14.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15.
互文与校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诗》中为人乐道的名句。此句应理解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这种上下成“互文”的语言现象,在我国绚烂多姿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古典诗词曲赋中,是屡见不鲜的。了解并掌握汉语言的这一特点,无论是阅读古籍,或是阅读现代文章,对我们了解文意,开拓思路等,都是大有裨益的。“互文”现象,它实际上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的特点是:形式上是词语分置,而内容上却表现出分置词语的同意并列.互为一体或彼此补充等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振民 《现代语文》2011,(11):26-28
互文又叫互文见义,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指一些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结构相同(或大体相同)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义有关联的词,或同义互训,或上下文意互相呼应、补充的一种修辞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指上下文义互相交叉,互为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似文献   

17.
古诗文中哪一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呢?很明显,就是"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叫互言、互辞、互体,相对为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人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礼平 《辅导员》2009,(18):15-15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叫互辞,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的意思互相补足。由于这种修辞手法在理解上具有隐蔽性,特别是一些互文现象往往被语句表面的意思所掩盖,极易造成穿凿附会、望文生义的现象。如何辨别句子中有没有用到互文呢?在有疑问时,不妨先直译句子,如果觉得只从一句话去理解而显得窒碍难通或文义不周备时,可改从上下文或相对的两句话来考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把彼此结合起来,参互见义,从而获得了圆满的解决的话,该句子则用了互文。如《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照字面直译为“谈笑有渊博的学者,往来无浅薄的人”。但是,如果“鸿儒”没有和作者“往来”,又如何“谈笑”呢?可见这一句运用了互文。确定后,可以调整语序,把句子说成“谈笑、往来有鸿儒而无白丁”。这样理解和翻译就不会出错了。  相似文献   

19.
互文与互体     
《仪礼注疏》载唐代贾公彦给"互文"下过一个定义:"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这恐怕是我国文献上最早见到的"互文"定义了。"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其意是指本当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一个。如"主人下马客在  相似文献   

20.
互文,是古代作品特别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人们平时见得最多的是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和对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还有一种三句互文,它常常跟“鼎足对”叠合在一起,三句鼎足相应,互相补充,故亦称“鼎足互文”。下面结合具体例子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