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中历史教材讲到宋元商业的繁荣时,常提到“瓦子”,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场所呢?瓦子.又作瓦市、瓦肆。“瓦子”一词应是由“瓦市”演变而来,宋人常在“市”后加“子”为后缀,如《东京梦华录》有“土市子”、“鬼市子”、“瓮市子”。由此推知,瓦市起初或可称“瓦市子”,称谓既熟,词根部分往往可以省略,径称“瓦子”。而“市”和“肆”音义相近,可以相通。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中,杨雄的绰号叫“病关索”,孙立叫“病尉迟”,薛永叫“病大虫”。“病”字怎么解释? 前些时,一家有影响的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原来在宋元时代‘病’是‘赛’的同义词,意思是比得上。  相似文献   

3.
瓦市,是我国南宁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是南宋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对它进行记载和描述的著作并不算少;后人对它进行研究的论著也不在少数。本文试图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就此做一点儿工作。 (一)什么是瓦市? 瓦市,即市民娱乐的场所,又叫“瓦舍”、“瓦肆”、“瓦子”。“瓦市”的原意,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瓦舍》中有解释:“瓦舍者,谓其‘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的解释是:“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其义近似。瓦舍是一个百戏荟萃之地,每个瓦舍里划分为多个专供演出的圈子,成为“勾栏”。  相似文献   

4.
清代南疆的瓦哈甫土地制度周云一、瓦哈甫的含义及瓦哈甫土地在清代的简况。瓦哈甫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又称作“瓦克夫”、“吾克夫”。“原意为‘拘住’、‘冻结’。教法中指用于宗教或慈善事业的实产或资金。”“大部分教法学者认为属穆斯林公有。主要用于公益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5.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说:“‘家’字也有词尾性质。中国古代早有‘法家’、‘名家’之类。但那和今天的‘艺术家’、‘建筑家’之类到底有些不同。‘法家’、‘名家’的‘家’是学派的意思,我们不能说‘一个法家’、‘一个名家’,可是我们现在可以说‘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建筑家’。不过‘艺术家’等的‘家’也是从‘法家’等的‘家’发展起来的。”王力先生对词头词尾的考察,一般是按上古、中古、近代、现代作分期讨论的,时代线索一般十分清楚。王先生分期的上古是专指“公元3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但有时候行文中的“古代”一词也只指先秦时期。王先生关于“家”字的叙述,文句苟简了,但从  相似文献   

6.
我心有主     
佚名 《语文新圃》2010,(7):34-34
《元史》里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渴,唯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你为何不摘梨止渴?’许衡道:‘不是自己的梨.怎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日:‘世道如此,管它谁的梨呢?它已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的词汇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两个词,仅是名词和动词的关系,或者说,是名词和动词的区别。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十多处谈到这一现象。例: “‘蹄’和‘踶’是名词和动词的区别(‘蹄’平声,‘踶’去声)。‘蹄’是兽蹄,‘踶’是用脚踢(第111页)。 上古渔猎时代,兽是狩的对象,故‘兽’‘狩’同源,‘兽’和‘狩’是名词和动词的关系”。(第237页)  相似文献   

8.
9月25日上午。山西电大副校长张耀斌教授.在开放教育直属学院2011秋季新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对新生具体讲了三点:“第一,赞赏你们。因为你们能够与时俱进,继续学习:学习是生命体征,是生理机能。正常人应该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时代特征、时代要求,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第二,钦佩你们。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主题,许多公开出版的写作教材常常引用我国古代的“意”说为据。最近,《光明日报》又辩及这个问题。何满子同志在《“主题”问题献疑——古代小说研究肆言之三》一文中指出:‘主题’一词,英文、法文“原意都是‘题目’。延伸一点也只是题材,或题材的性质……把‘主题’的内涵膨胀为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亦即可以用简括的逻辑语言表述出来的,作家体现在所描绘的生活中的艺术认识,是三十年代苏联  相似文献   

10.
著名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有两个自我:‘真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人的一生,其实是‘真实的我’不断地设计‘理想的我’,并为将‘理想的我’变为‘真实的我’而不断奋斗的过程。青少年时代正是开始勾画理想自我形象的时代,他们渴望自己能够成功,能成为与明星、英雄一样的人,但他们实际的能力却达不到。正是这种差距,使他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羡慕、效仿的活生生的人物,这就是偶像。”偶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平凡世界里涌动的激情;偶像是一种向上的力量,牵引青少年冲破庸常的桎梏,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11.
《论语·宪问》:"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这一篇中子服景伯说的两句话断句有歧异。何晏《集解》在"固有惑志"后出注,曰:"孔曰:‘季孙信谗,恚子路。’"可见《集解》是在"固有惑志"后断句。而朱熹《四书集注》在"肆诸市朝"后才出注,并言"夫子,指季孙,言其有疑于寮之言也"。后人依据"其有疑于寮之言",则  相似文献   

12.
说“乌鬼”     
杜甫夔州诗有一首《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其一曰;“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吃黄鱼。” “乌鬼”一物向无的解。《仇注》引《蔡宽夫诗话》;“元微之《江陵》诗‘病赛乌称鬼,巫卜瓦代龟。’自注云:‘南人染病,竞赛乌鬼;巫卜列肆,悉卖龟甲’,乌鬼之名见于此。巴楚间,常有杀人祭鬼者,曰乌野七神头,则乌鬼乃所事神名尔。或云‘养’字,‘赛’字之误,理或然也。” 今人郭沫若认为:“‘乌鬼’有种种解释;有人解为鸬鹚(四川人呼为“渔老鸦”),我以为比较可靠。《埤雅》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养使捕鱼’。沈存中《梦溪笔谈》中也有此说。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原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三十年代以后,在语文教学之余,集主要精力于文学评论,在部分论著中夹有众多有关修辞的论述,现归纳其主要论点如下。 一、重视“古经中的辞令论” 朱自清在《诗文评的发展》中,十分推崇罗根泽《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一书里对“古经中的辞令论”的评述,认为这个问题是一句不受重视的“失掉的一环”。朱氏指出:“春秋是‘诗’和‘辞’的时代,那时‘诗’也当作‘辞’用,那么,也可说春秋是‘辞’的时代。战国还是‘辞’的时代”。什么是“辞”,许慎《说文解字》第十四篇下《辛》部云:“说也,从辛,辛犹理辜。”“辜”是罪的意思,“理辜”即整理、分辨争讼之意。可见“辞”在春秋战国虽然兼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里,系词“是”产生在什么时代呢?王力认为:“在上古汉语里,判断句不用系词。”他把系词“是”产生的时代定在西汉末或东汉初。杨伯峻认为:“‘是’‘为’诸动词”,“在句中只起联系作用”。  相似文献   

15.
“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字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相似文献   

16.
《读书》2001年第7期,韩水法先生一篇《微斯人,吾谁与归》,令我感动。这是一篇纪念其老师齐良骥先生的文字。韩先生写道,“一个仲夏的深夜,在加拿大约克大学哲学系的一间办公室里,我在电脑上敲下了‘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题目,突然间思潮汹涌,文章的‘眼’做成了,许多原来看起来不相干的事情可以连成一气说出来,而自能肆言无碍。”果然就成就了一篇汪洋恣肆的文章,倾吐了他对老师的高山仰止之意。  相似文献   

17.
由於國際和平運動的空前高漲,‘實力地位’政策和‘冷戰’政策的破產,以及蘇聯的主動,使得蘇、美、英、法四國政府首腦日內瓦會議的召開成為可能。這次會議對國際局勢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四國政府首腦建立了從一九四五年以來的第一次直接接觸,並就許多最重大的和最迫切的國際問題交換了意見。這次會議標誌着國際關係的轉折點,它是朝着和平和結束‘冷戰’的方向前進的一個重大的步驟。繼四國政府首腦會議之後,又在日內瓦舉行中美會  相似文献   

18.
徐南铁笔下的《历史剧:时代的心情》里有这么一段话:“莎士比亚笔下的君主多是暴君或者昏君,在他们身上展示了封建制度的没落,折射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而我们当下走红的几部历史题材电视剧却非常慷慨地给了那些封建帝王许多‘溢美之词’,大力赞扬他们的‘英主’形象,至于他们作为封建王朝代表的残忍、落后、昏庸、愚昧、独裁的一面,却‘为尊者讳’,被轻易地抹去……‘明君’、‘清官’,  相似文献   

19.
这是熟知的著名不等式—H61der不等式a,m牛a,,产‘+…+a_’“_/a,+aZ+一+a.、成 刀一\月I此处:a*(R+,i=1,2,…,:,。、,:(N.求证(瓦十会)’+(凡十士)三十二十(付彩 巧用H61der不等式,可以使一类代数、三角、只何不等式的证明显得特别简洁明燎.+资。)’知小十封’例1证明若正数a+b=1,则a‘。一卜b,‘,》512一,.依H6lder不等式,aio+b‘o 2、/a+b\10户多妞--气二-~I一、乙j证明依H6lder不等式,了K.+李丫、.了K,长上)’一。,.r汀人一。一1、、一二‘K:/‘、一“凡/’‘又一“‘龙/ 打卫K 1.‘不丁= 11024’!“才 一 一 一。。‘二al。+b10…  相似文献   

20.
编者: 我们在备课中对《过秦论》中‘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一句里的‘瓮牖绳枢’四个字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四个字中省略了两个动词‘为’;应是‘瓮为牖绳为枢’;一种认为是‘瓮’、‘绳’作状语,‘牖’、‘枢’作动词;一种认为‘瓮’、‘绳’是动词,‘牖’、‘枢’是宾语。书上的注解是,‘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究竟那种讲法为宜,特此求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