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历史实践是教学认识的基础 ,教学认识通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对社会历史实践起促进作用 ,教学认识与社会历史实践 ,二者是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道德认识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种特殊形式,是否具有真理性?对于这个问题,有道德认识真理性的地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丙种回答。本文认为,这两种回答都是片面的。要正确地解决道德认识的真理性问题,就必须区分道德认识的多元合理性和道德认识的一元真理并正确理解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文章还指出,从合具体认识形式(如自然认识、社会认识、道德认识)和实践形式(如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伦理实践)来看,道德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标准是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3.
社会认识检验过程,就是社会认识理论回到社会实践中接受实践验证和评判的过程。对特定的社会认识理论的检验,检验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二者在时空上共时同步展开进行,显示出对整个活动实行动态跟踪地监测、反馈、调节和控制的显著特点.这就意味着在社会认识检验过程中始终贯穿并渗透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在当前.探索和研究社会认识检验过程的一般原则,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校企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实习实践认识方面,却存在着企业以效益为核心、学生以生存为目的、学校以质量求发展的冲突。如何从学生、学校、企业的社会大系统认识实习实践,是促进校企结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社会课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课后实践或者说是学生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规定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研究性学习被列为全体学生的必修内容。现阶段实施的综合活动课程是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的具体体现 ,因此 ,对综合活动课程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一、综合活动课程的界定初中综合活动课程是教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认识规律创设的一种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特点 ,以自主活动和体验为主要形式 ,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 ,培养学生创新精…  相似文献   

7.
认识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某种精神性的实体,但是,人是在改造外部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成为人的,才成为认识的主体的,因此,认识的主体性具有社会性。  相似文献   

8.
【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 )1 知识方面 :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等方面 ,列举事例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 能力方面 :重点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3 觉悟方面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重点】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教学方法】事例列举、归纳和练习相结合。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实践的定义、基本特征以及实践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那么实践对认识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下面 ,我们一边回忆高一历史课所学过的“新…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与改造社会,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出发点和归宿。认识社会是改造社会的前提,改造社会是认识社会的目的。大学生要努力克服认识上的偏差,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社会,通过与工农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逻辑证明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作为标准 ;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一个过程 ,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实践应当被理解为整个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总体 ;实践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坚持事实检验和价值检验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以学习系统的间接知识为主的认识活动。世上任何知识都来自实践,而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每个人不能事事实践,社会将人的有限的直接知识通过语言和文字等符号系统保存和积累起来而成为间接知识。书本就承担了这种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前入早巳认识和验证了的间接  相似文献   

12.
成人高等教育认识上的飞跃田明人们对成人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依赖于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渐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社会实践中,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知之不多到...  相似文献   

13.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贯穿于人类历史活动的各个领域,它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人类精神财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运动中,人类才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运动过程。 同学们在把握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时,容易产生如下几个误区。误区之一:认为“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认识对象论     
刘秀萍 《教学与研究》2006,42(10):89-94
在由认识主体、认识中介和认识对象组成的认识结构系统中,目前认识论研究中对认识对象的探讨显得非常滞后。然而,随着当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纳入实践活动和认识视野中的对象更加繁杂多样、变化多端,亟待从理论层次上予以抽象、分类和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提供了解决认识对象论的前提和思路,本文以此为根据分析了认识对象的类型,概述了认识对象的特征和功能,初步勾勒出认识对象论研究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5.
对教育组成部分的归属与本质的讨论,是认识教育整体本质的基础。教育本质是宏观教育本质与微观教育本质的辩证统一,是具体教育本质与抽象教育本质的统一。教育是一种以经济制度为基础,以政治制度为主导,由社会诸要素共同决定和影响其目的、内容、方法的,并为社会整体服务、培养人的相对独立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关于认识的发展动力问题,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文章认为,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认识作为主体探索世界奥秘的极其复杂的活动,其发展动力虽然主要是来自社会实践,但决不可能仅仅是社会实践单一因素所使然,而是由多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对学前教育本质进行研究是为了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与合理性,是改变现实的是什么本质的实践和创造未来是什么本质的实践的基础。有了对学前教育本质的认识进行教育实践和没有对学前教育本质的认识进行教育实践是很不一样的,有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本质认识进行教育实践和没有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本质认识进行教育实践更是有根本区别的。以郝文武先生的教育本质观为理论基础,以学前教育事实存在为现实依据,抽象并设想学前教育本质观,研究发现现当代学前教育是不完备性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认识客体,是指主体在一定文化和历史条件下基于社会实践而进行的认识活动所依赖和指向的对象。它同主体作为认识活动中的两极因素,彼此之间有着确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认识客体是以什么方式存在和表现自己的呢?也就是说,认识客体具有哪些基本特性呢?这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就此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通常讲的主体是相对于客体的一个认识论的概念,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们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本质特性,就是它所具有的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和群体性。正是主体自身所具有的这些本质特性,所以它在认识活动中客观上起着主导性作用。认识活动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主体之外,还有客体、社会实践以及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的认识过程。主体的主导作用就是在这些因素中表现出来的。主体在使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论的根本观点是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点,是关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的观点。它揭示了人的实践能动性对于认识的根本意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观点,就是关于认识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发生、发展,和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这一观点说明了人的认识能动性在认识过程中的具体展示和表现。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点,多年来哲学界是做了充分研究的。对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