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尚青  潘元金 《新闻界》2012,(22):39-43
移动新媒体时代的拍客传播是旧"景观社会"通向新"景观社会"的一把钥匙。拍客的兴起既是"景观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受传媒技术推动的传播结构变革的结果;拍客实现了对传统媒体时代的旧"景观社会"的全面化建构与结构性反叛,从而建构了新的"景观社会"。本文着重论述拍客对传统媒体时代的旧"景观社会"的全面化建构:一方面通过健全"景观社会"公民的图像语言和思维能力培养了"景观社会"的合格公民;另一方面通过"小众景观"的建构弥补了旧"景观社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2.
王瑞  张丽萌 《新闻知识》2023,(3):71-75+95-96
1923年,中国出现首座广播电台,电子媒介时代开启。20世纪20、30年代,音乐节目是广播电台里最常见的内容。其中,先后出现的“时代曲”和“革命歌”既是重要的声音景观,也是社会情境、价值观念以及文化生态的时代反映。“时代曲”与“革命歌”并非泾渭分明、截然对立的,前者包含表达抗争的作品,后者也从中有所借鉴。广播媒介在传播两类歌曲的同时,逐渐重新组织、建构了中国大城市的时空情境。  相似文献   

3.
张彦会 《新闻世界》2013,(10):233-234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图像为主的视觉传播已经超越了以文字为主的传统信息获取方式。图像时代的到来渐渐催生出一系列的文化现象,拍客作为图像时代的宠儿,为广大受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网络景观。但拍客作为一种亚文化也存在着不足,“狂欢”现象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熊越 《中国出版》2023,(9):16-19
后疫情时代,全球传播生态加速重塑,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成为我国当下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从间性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文化间性下的“话语内容选择”与“语境转换”、主体间性下的“共同体意识符码”和“他我关照”的分析来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剖析当下的跨文化传播机制。对跨文化传播意义生产的探讨,反向推动跨文化传播方法论的发展,两者同频共振,建构出国际文化共识的同时明确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最终实现中国故事对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唐雪莲  刘雪 《视听》2022,(3):135-137
在当下视觉传播时代,短视频垂直领域的细分成为有效传播的必经之路.鉴于短视频平台社交氛围的形成、剧情类短视频切合受众痛点的选题定位以及快节奏强反转的叙事特性,形成了对生活景观、情感景观以及商品景观等现实生活的全新记录与审美的还原,建构出当下景观社会的别样风貌,但是剧情化的呈现方式势必会带来媒介景观与现实社会的分离.因此,...  相似文献   

6.
"拍客"影像的传播特点 迅捷性 "拍客"以图片信息为主,借助网络传播平台,强调感知的当下性、瞬间性和冲击力.相比之传统媒介对理性分析与思考的注重,"拍客"以图片为主的传播形式强调一种影像化的视觉传播路径. "拍客"之所以能成为目前较普及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由于它比传统媒体文字传播更快捷、更生动和更形象,但这一信息传播方式并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没有网络的完善和普及,就不可能产生"拍客"群体;同样,"拍客"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也促进了网络发展,使之日益成为现代化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王东  刘军 《新闻战线》2011,(1):87-88
眼下,视频和网络传播的优势凸显,读者在报纸新闻照片上停留的次数和时间也相应减少,报纸的“图文并重”应该如何改进与创新?怎样解决报社对图片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摄影记者供给量不足的矛盾?2010年5月28日,齐鲁晚报依托庞大的拍客群体,成立了齐鲁拍客联盟,在打造拍客通讯员队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从拍客游击队到拍客联盟...  相似文献   

8.
群体传播时代,“吃播”作为一种网络叙事,通过实证性、交易性和共食性的方式呈现各种吃的景观:吃美食的人、产美食的地方以及各种美食样态等,以此来建构大众欲望世界、操控大众闲暇时间。其目的就是通过这种美食景观来实现美食消费,从而获取人气和利益。在这种名利的驱使下,“吃播”逐渐发展成主播以生产吃相寻求名利、大众以消费吃相满足欲求的一个由美食博主和观众共同建构的商业平台。这个平台通过呈现吃的景观来传达群体传播时代大众的各种欲望,从而达成“吃”的异化动力机制——利益和欲望的一场交易。  相似文献   

9.
网络拍客视角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时,一网名为danta 1990的网友用手机记录下了位于学校宿舍六层的地震现场,并于当日14点55分46秒在土豆网发布视频《成都地震》,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这是发生在网络媒体时代典型的“拍客事件”。所谓“拍客”,指的是以数码相机、手机、DV等设备为主要工具记录影像并乐于在互联网分享的群体。Web2.0时代,作为原受众方的拍客正积极利用网络双向传播的特点,实现着“受者”到“传者”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0.
孙燕 《报刊之友》2008,(12):61-62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时,一网名为danta 1990的网友用手机记录下了位于学校宿舍六层的地震现场,并于当日14点55分46秒在土豆网发布视频《成都地震》,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这是发生在网络媒体时代典型的“拍客事件”。所谓“拍客”,指的是以数码相机、手机、DV等设备为主要工具记录影像并乐于在互联网分享的群体。Web2.0时代,作为原受众方的拍客正积极利用网络双向传播的特点,实现着“受者”到“传者”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1.
大众媒介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电视通过声画符号系统进行意义生产,并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建构和传播.意识形态的建构可以视为一个表意过程,其呈现、表达、传播往往通过“文本”来实现,电视新闻文本的意识形态研究重点在于分析电视如何形成大众的统一认知来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人类凭借现代化的电子传播技术,通过对原始图片的机械式复制再生产,继而形成了由海量图片建构而成的“图像景观”,而人们也步入“景观社会”.本文拟从视觉传播角度入手,通过对图片社交网站Pinterest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探讨这种爆炸式的图片流背后所隐藏的潜在问题,以及在现阶段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革新的同时,人们对图片流的轰炸式传播应始终保持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随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与演进,媒介传播技术的变迁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发展空间.以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技术、博客、IPTV技术、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形态层出不穷,加速了社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步伐.尤其是微博的异军突起,建构了—个以“碎片之链”为新形态的“微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更需要拓展理论空间与学术想象力,找到契合媒介变革趋势、能解释不同时代信息传递与社会结构互动关系的研究径路。知识社会学作为一种探寻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与传播学有着极深的渊源。近年来已有学者对此进行关注,但多是在传播研究与古典知识社会学的哲学基础上探究结合点,而对以伯格和卢克曼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现实建构”范式及其内在逻辑机制关注不多。传播知识社会学探讨的是作为知识的传播,如何由社会建构成为一种现实,以及主观意义是如何转变为客观事实性的互构性机制问题。从欧洲传播学的最新讨论亦可看到,在深度媒介化的当下,现实建构范式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切实的学术想象力。  相似文献   

15.
景观:媒介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是人们基于自己的世界观及与他人的关系创造、表述和解释的结果.在社会现实中,为景观赋予意义的方法很多,其中媒介中的阐释与再现能够加速和深化景观的意义呈现.景观的标志与差异化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地区文化和地区差异.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景观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与消费场所等景观趋向同质化.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表现了社会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正是通过地理景观得以保存和巩固.无论是作为对立景观的城市与乡村、作为一种尴尬景观的郊区还是地下的隐蔽景观,通过各种媒介,其象征意义与价值系统才得以体现.可以说,媒介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是建构景观象征意义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拍客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对现存的"景观社会"有构建和消解的作用。拍客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是对大众文化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7.
本文聚焦“屏”这一深度嵌入当代社会生活与主体建构的媒介。研究旨在通过后现象学的研究路径,从“身体—技术—世界”的技术具身关系图式出发,对一个具体社会历史情境中的屏幕及其与身体、社会的动态关联进行阐释,以期为“屏”的研究寻找理论的逻辑起点。研究发现,作为一种界面性媒介物,屏幕通过与身体具身化的诠释关系、背景关系与它异关系,将自身演化为数字化时代的“元媒介”。同时“,屏”作为数字时代进入社会的界面,在此过程中借助对特定对象的再现、聚焦与遮蔽,建构了一个隐含着视觉结构与视觉秩序的屏幕框架,并进一步转化为了基于媒介物的新型社会规范与秩序。  相似文献   

18.
梁玉龙 《青年记者》2012,(18):33-34
中国社会在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后进入了一个道德迷惘的时代.由于经济上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利益群体相互竞争,思想上新与旧激烈碰撞,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乱象丛生.由于对社会的多元化缺乏正确的统合目标,“道德沦丧”、“价值失范”逐渐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众传播媒介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天生的优势,它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内容丰富、传播快捷,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当社会道德水平出现滑坡时,大众传媒要承担起拨乱反正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媒介的本质是“不同主体之闻关系的建构者”,“联接力”是媒介的本质力量.大众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因其垄断信息传播渠道而成为不同主体之间关系的“间接建构者”,从而扮演着媒体的角色.作为新媒体出现的互联网“传”“联”之力兼具,正在颠覆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主导的以信息“播撒”为特征的“大众传播时代”,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系的直接建构者”,并几乎全面替代了传统媒体作为“关系建构者”的媒体角色.本文通过对中国新旧媒体20余年来博弈轨迹的深描与分析,认为“不是传播力的强弱而是‘联接力’的有无”才是决定新旧媒体盛衰转折的关键.在互联社会,传统媒体转型的根本路径大体有两条:要么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成为优质内容的供给者;要么回归媒介的本质,成为具有独特价值的互联者.  相似文献   

20.
佘雅婷 《视听》2023,(5):21-24
媒介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人机共生的数字时代,视听媒介的繁荣形成了数字时代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空间与以听觉为中心的声觉空间交替的媒介景观。移动传播技术的发展与耳朵经济的兴起,唤起了声音媒介的价值再回归,打破了读屏时代的“图像霸权”局面。声音符号流动于空间中,声音媒介本质上是空间性的,在数字时代建构私密性的听觉空间、社会性的听觉空间与流动性的听觉空间。在数字空间内进行的一系列听觉文化实践,参与塑造了新的媒介文化,呈现出互动性、符号性、涉身性的特质。然而,从媒介环境学与媒介社会学视角来看,还需思考和警惕听觉文化消费主义陷阱以及“声音/发声”视角下声音与话语权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