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起十年以前,1952年6月,英国一位年青的学者文特里斯(1922—1956),把迈锡尼文字线文B译读成功,因之迈锡尼时代的希腊居民是希腊语人,巳经确定无疑了。线文B时代的文化到公元前十二世纪左右结束,后来的希腊文字是开始于公元前九至八世纪的字母文字。在线文B和字母文字之间的三、四个世纪,考古学上属于青铜时代末和铁器时代初,所谓“残余迈锡尼”(Sub-Mycen-aean)和“原始几何陶”以及“几何陶”时代。  相似文献   

2.
斯巴达城邦是古代希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重要城邦之一,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拉哥尼亚平原。 斯巴达城邦是在征服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 公元前12世纪初,当迈锡尼文明走向衰落之际,来自希腊半岛北部的多利亚人入侵伯罗奔尼撒,其中的一支侵入拉哥尼亚平原,毁灭了迈锡尼时代的城市文明,在拉哥尼亚的中心地区定居下来。约在公元前9世纪末8世纪初,多利亚人完全征服了该地区。随  相似文献   

3.
克里特人最先殖民于爱琴海上大部分岛屿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公元前2000年代,迈锡尼人殖民于小亚细亚半岛,建立了独立的“亚该亚王国”。公元前12世纪末,伴随着多利亚人的入侵,古希腊人殖民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古希腊人的早期殖民活动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进了希腊人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为公元前8-6世纪希腊大殖民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是长期的殖民活动促进了古希腊文明中心的东移,有利于一种新的政治模式——城邦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早在公元前3000年,爱琴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带龙骨的桨船"长船"。经过米诺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在撞角和甲板两个方面的发展,公元前8世纪产生了最早的战船"两列桨船"。撞角的发展和复合式桨手分布结构的采用,推动了公元前7世纪"三列桨战船"的产生。三列桨战船不仅拥有坚固轻巧的船体,而且具有严密的人员组织系统,最终凭借优良的战斗性能在公元前5世纪迅速推广,成为古典时期希腊世界的主力战船。三列桨战船的使用标志着古典希腊的顶峰,但在公元前4世纪以后,随着希腊城邦文明的衰落,三列桨战船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在很大程度上,三列桨战船发展、演变是古典希腊兴衰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历时性角度追溯迈锡尼国家的起源与特征,认为迈锡尼国家并非公元前2千纪中期突然出现于希腊大陆,而是新石器时代以来希腊社会发展的产物,并受到整个东部地中海形势的影响。对迈锡尼国家起源的研究表明,在国家起源过程中,生产技术的变革固然不容忽视,但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以及统治阶级对某些手段的独占,可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古代希腊与古代埃及的文明交流与互动,传统的重点关注方向已经形成了一些“刻板印象”。尝试跳出这些“刻板印象”,具体分析和考察迈锡尼时期希腊与埃及的物质文明交流。迈锡尼时期从希腊传到埃及的物品主要是生活用品,最多的是陶器。从埃及传到希腊的物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和仪式性物品。迈锡尼时期希腊与埃及的物质文明交流,呈现出了几个重要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是由希腊和埃及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又反映了这一时期两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欧洲     
公元前4500年左右,农耕技术从中东传入西北欧地区,这个时期石器被广泛使用。到了约公元前2500年,随着青铜器的出现,新石器时代结束了。欧洲最早的青铜文明由克里特岛的米诺斯人和希腊大陆的迈锡尼人所创造。在古希腊的鼎盛时代(公元前500—前336年),希腊人创造了影响整个欧洲的文明。而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马其顿帝国,又将希腊文明远布亚洲,他的功绩足以与征服整个地中海地区的罗马人相媲美。  相似文献   

8.
世界文豪     
荷马 (约公元前9—8世纪)古希腊盲人诗人,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编订者,其史诗作品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合称,被称为欧洲文学的老祖宗,是西方古代文艺技巧高度发展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应该感谢考古学的伟大成就,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兰·韦思所言:“1870年前,一般都认为希腊的历史大约始于公元前776年第一次奥林比亚赛会。在此时期前,一切都是传说与神话。荷马、荷马英雄和他们的城市时代也被认为属于一种古典仙境。现在,考古学的探索,已经把希腊历史追溯到公元三千年前。希腊历史被考古学回溯到铁器时代的起始,追溯过整个铜器时代,上溯入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文明的发端。”①对爱琴文明(或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公元前26—12世纪)的认识,不仅改写了古希腊和欧洲的历史,也改变了人们对荷马史诗的看法。人们再也不会把它看作是“美丽的富有诗意的幻想,是没有实际历史根据的美妙神话。”②“荷马的不朽诗篇,由于施里曼和伊文思(两位杰出的考古学家—引者注)真  相似文献   

10.
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3世纪地中海青铜文化的君主制王国,有坚固的宫殿、繁盛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前者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有未能释读的线形文字A:后者好战尚武,有城墙、卫城及已被释读的线形文字B。 2.城邦国家(city-state) 城邦原指公民集体,引申为城市国家,是希腊  相似文献   

11.
荷马史诗所反映的君主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荷马时代政治制度的性质仍存在争议:或认为它是完善的君主制.或认为它是军事民主制时代的军事首长,或把巴赛列斯作为拥有某种权力的首领。本根据荷马史诗提供的资料,指出荷马时代的国王享有做出决定的最高权力,拥有司法、立法和行政权力,而且世袭制度已经萌芽,所以荷马时代巴赛列斯的权力是某种形式的王权。但从国王在内政和外交方面的权力看,其权力的实际行使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世袭也不是绝对的,因此荷马时代的王权属于早期王权。只是这种王权是从迈锡尼明崩溃后的废墟上产生的,是当时东部地中海地区历史条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荷马史诗和《格萨尔》是分别产生于古希腊和中国古藏区的两大英雄史诗,同具博大精深的历史内容和超类绝伦的艺术审美价值。魔幻美为它们重要的艺术美之一。魔幻美是浪漫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通过神魔、幻化、巫术、梦幻等艺术手段造成扑朔迷离的虚幻而又荒诞的意境;魔幻生成的心理基础是自然宗教观念和万物有灵论。  相似文献   

13.
Men’s life 男人的生活The motif of the hunt was well-established in Minoan and Mycenaean art by the 2nd millennium BC. It was a prominent aspect of Greek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the time of Homer in the 8th century BC. Some of the best-known depictions of Greek myths in vase-painting and sculpture deal with such legendary figures as Odysseus, Heracles and Me-leager engaged in the hunt. The goddess Artemis, armed with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有些学者认为,早在荷马时代和古风时代,希腊人就有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和轻商思想,就有了本末观念。这些观点实际上似是而实非,都是因为对古代文献的误读所致。早期希腊人经济观念的主流,应该是既重农又重商,亦即农商并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要解决比较诗学史上重要课题中国有无史诗,相当重要的是从史诗的定义与所指来囿别区分。由于文学文体的替变,中国史诗逐渐消亡,这与中国文明从古代宗教核心向人文主义观念转型有关。《诗经》中关于英雄大禹的诗歌其实就是中国式的史诗,本文从甲骨文字中的有关记载与诗歌艺术的结合中,认为中国史诗从文体与观念上与西方古代史诗有所不同。从比较诗学的角度看,不同文明有自己不同的史诗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6.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被视为英国诗歌史上的最宏伟的史诗性作品。新古典主义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对这部作品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开创了《失乐园》的评论历程。德莱顿,着眼于《失乐园》与古希腊罗马史诗相比较,认为弥尔顿兼有荷马和维吉尔两人的优点;艾迪生就《失乐园》中的人物刻画、史诗的主题性质、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他也指出了史诗中的不足;新古典主义批评的集大成者约翰逊全面肯定了史诗的道德意义及崇高的风格,但他认为弥尔顿的词汇乖癖、笨拙。这个时期的《失乐园》评论都是以新古典主义理论为根据的。  相似文献   

17.
论政治制度对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古今中外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不同的政治制度是导致希腊战胜波斯的最重要因素,即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对波斯君主专制的优势,使希腊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士气、策略和将领影响冷兵器战争最甚,希波战争双方在这三方面表现殊异,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荷马史诗和《格萨尔》是世界范围内的两大英雄史诗,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即从艺术的层面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还是在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方面,荷马史诗和《格萨尔》既有着鲜明的共同特征,也有着各自的独特性。特别是在比喻的运用上,前者大量运用了象喻,又被称作"荷马式的比喻;"《格萨尔》则是广泛地运用了博喻,并跟谚语巧妙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两大史诗的比较研究,对于沟通中西文学艺术乃至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