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考性是教科书的生命力所在,教科书如果在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面能够激发孩子积极思考,引发孩子高水平的思维活动,那么,教科书就会成为磨炼孩子思维的优良素材.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思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张中平 《教育》2012,(34):62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所以对孩子总是很包容,就是做错了,也认为他还是个孩子。其实,这个观念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一天天在长大,他的思维思想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你总是以"他还是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不理解他,进而会觉得你瞧不起他,矛盾容易出现,沟通会越来越艰难。而如果你积极地选择与孩子同步成长,那么你对问题的处理方式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地修正,与孩子的沟通就会顺畅很多。  相似文献   

3.
书架     
《教育》2012,(12):62-62
在写作中教育孩子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所以对孩子总是很包容,就是做错了,也认为他还是个孩子。其实,这个观念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一天天在长大,他的思维思想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你总是以“他还是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不理解他,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处理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总是希望能够找到捷径,这样的思维方式也被带到了孩子的教育中——希望给孩子买一个什么东西就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了,给孩子上一个什么班孩子的大脑就会发达了,把孩子交给一个什么名师孩子就会好好学习了。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能会有捷径可寻,但是孩子的成长却没有什么捷径好找。  相似文献   

5.
思考性是教科书的生命力所在,教科书如果在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面能够激发孩子积极思考,引发孩子高水平的思维活动,那么,教科书就会成为磨炼孩子思维的优良素材。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思维的结果。为此,教科书应从孩子的兴趣及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能引发问题的情境,以问题为线索组织教科书内容,通过问题启动探究、深化探究与反思探究,从而使学生学习教科书的过程变成动态的、积极的知识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6.
冰花 《教学随笔》2009,(9):26-27
游戏是促进幼儿发展、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为21世纪培养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而现代家庭总是把学习作为孩子的必修课,限制孩子做游戏。我们知道,要想学习好一件事首先要对这件事有兴趣,而好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兴趣,总是按照大人的意思去要求和安排孩子。其实兴趣与孩子的学习有很大关系。有了兴趣,孩子就会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深刻,而游戏正是孩子最感兴趣也最能调动孩子积极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处理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总是希望能够找到捷径,这样的思维方式也被带到了孩子的教育中——希望给孩子买一个什么东西就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了,给孩子上一个什么班孩子的大脑就会发达了,把孩子交给一个什么名师孩子就会好好学习了。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能会有捷径可寻,但是孩子的成长却没有什么捷径好找。电子产品目前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离不开的物件,有些家长把给孩子买电子产品当作一种  相似文献   

8.
很多老师反映学生笔下的人物看着十分相似,眼睛总是"炯炯有神""亮亮的",鼻子总是"直直的""挺挺的"。从学生作文中,我们看到的人物总是一个模样。为了让学生的作文从"一模一样"走向"有模有样",我在习作训练的过程中做了以下尝试。一、给孩子自由表达的空间孩子的思维是灵动的、活跃的,一个开放、广阔的主题,能触发孩子无穷无尽的想象和联想,他们动起笔来就会觉得有事可写、有话要写。孩子的思维也是容易被束缚的,一个封闭、狭窄的主题,会让孩子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还难以下笔。我们在进行有特定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思维迟钝"学生,他们总是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老师请他们回答问题时,却久久回答不出,或表达不清楚,被其他孩子取笑为"小笨蛋"。怎样正确对待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迟钝"学生是我们小学数学老师非常头痛的事情。由于这部分孩子迟钝一些,他们思考、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时间长一些。我们在课堂中为了推进教学进度,不可能为了这部分孩子就暂停了课堂,那样必定是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学生早恋现象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生早恋是个棘手的问题。许多教师和家长谈“早恋”则色变,总是摇头、叹气,甚至会强行阻挠孩子们的这种行为,以致孩子与家长之间形成对立关系。使问题进一步恶化。那么。如何对待此问题呢?我们如果换种思维、换种方法解决,也许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1.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参与学习。我们都知道,如果想学好一件事,首先要对这件事感兴趣,才能学会、学好、学得更精。可是我们成年人往往在培养孩子兴趣方面得不到重视,总是按着大人的意愿去要求安排孩子。其实兴趣与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他们会不分难易,不管能否理解,都会有意无意地逐步记忆、逐渐地领会与掌握,而游戏正是孩子们最感兴趣、最易接受,也最能调动他们积极性与主动参与的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12.
1.问题教学法。课堂上巧妙地点拨,在无疑处生疑。例如教学《故乡》时,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我这样问:“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不够吃呢?”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立即表露出  相似文献   

13.
于占洪 《吉林教育》2006,(11):55-55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提出问题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由此可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孩子“敢问”,教学生“会问”,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关注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一位朋友说过这么一则益智故事:夏天,大人带孩子到乡间的一条小河中去摸鱼,奇怪的是大人叫孩子“儿子”,孩子却不叫大人“爸爸”.也许是孩子管大人“爹”,亦或叫“父亲”?可能刚认领的儿子还叫不惯“爸爸”?难道孩子不会说话…‘··说来也简单:大人是孩子的妈妈.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面对一个问题,总是以一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来对待和解决.这种心理准备状态或是受先前活动的影响所致,或是受已有的经验的影响所致.人总是按照比较固定的、习惯的思路来思考,这就是“定势效应”.走势效应即思维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却…  相似文献   

15.
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关系到他能否尽快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良好的注意力可以让孩子事半功倍。正确对待孩子的注意力问题。注意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具有年龄特点的。年龄越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注意力会逐渐稳定。所以,父母要了解这一点,不要强迫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否则会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利用活动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注意力总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孩子来说,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如小朋友在玩套圈,他们发现可以把套圈套在身上玩“开火车”的游戏,还可以…  相似文献   

16.
詹毅 《早期教育》2006,(9):24-24
波兰教师注意萌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激励孩子大胆尝试。他们会安排各种饶有兴趣的活动,同时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与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是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思维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产生学习的原因是问题,问题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刘钰 《幼儿教育》2004,(5):29-29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困惑,是因为我们总是关注孩子的作品完成得如何,有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常常忽略孩子本身,忽略美术活动中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年幼的孩子似乎总是不听话,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譬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无论你轻言细语还是严肃地说上许多遍,他们总是不肯昕。此时,父母很容易会给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然而,怎样算是不听话?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不听话是否一定是孩子的问题?父母又该如何处理孩子不听话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即通常所说的会变通,会随机应变。孩子的思维是否灵活,直接关系到他是否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能否成长为创造型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