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之学者分天下学问为文章之学、训诂之学、儒者之学,即文章、考据、义理;考据以通辞,文章以达意,义理以闻道,三者不可偏废.治经闻道是戴震一生治学生涯中所孜孜追求的,本文试通过解析戴震关于义理、考据、文章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阐述,探讨戴震的治学路径,以期利于后学.  相似文献   

2.
考据,是古人做学问的一种技能。新闻编辑同样应具有考据功夫。考据的作用按《辞海》的说法应是“根据事实的考核和例证的归纳,提供可信的材料,做出一定的结论。”但是在新闻界如果说编辑要考据些什么,眼下可能是让人哂笑的,因为大家比考据功夫更缺少的是考据意识,在新闻编辑的意识中根本没有考据这样的字眼。这是目前我们一些新闻稿件事实经不起推敲,行文纰漏百出,失实报道不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全祖望《经史问答》广涉十三经及诸史研究,论识高卓,不主一家。以考据为探析视角,《经史问答》在考据成就与考据方法上皆有独特之处,博采众长,不囿旧说,细致精审,全面展示了全祖望深厚的考据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周必大的《二老堂诗话》是南宋初年考据类诗话的代表作品。本文简要分析了周必大注重诗话考据的原因,并从文字、名字、名物等方面分析了《二老堂诗话》中文献考据的主要内容,兼及讨论了其文献考据的特色及缺陷。  相似文献   

5.
“考证,也叫做考据。在清代,义理、词章、考据被认为是三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学科。”…这是季羡林先生《为考证辩诬》一文开头的话。或许是极左思潮下的某种需要,也或许是因人废言(现代学者中大力提倡“考据”的是胡适而不是鲁迅),学术研究中的“考据”方法曾经被批判和否定得一无是处。季先生的《为考证辩诬》批评了关于“考证”的种种误解。显然,季先生是提倡考据方法的。近几年出版的一些谈名人读书治学的著作,提倡“考据”的还有一些:1999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胡适《读书与治学》,更是大力提倡学术研究中的考据方法。三联书店近来出版的《量守庐学记》、《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与学术》、《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蒿庐问学记——吕思勉生平与学术》等等,也都是把考据方法作为治学的关键。为什么会这样?季先生在《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中一语道出了其中真谛。  相似文献   

6.
郑雯  杨华祥 《兰台世界》2016,(8):133-136
鼎盛于乾、嘉两朝的考据学发展至嘉庆末年,面临"考据何以致用"这一时代问题的挑战。作为儒门经典文献且济世较深的《春秋》,此时成为今文学家、古文学家论争的焦点。著名皖派考据学者俞正燮在其《春秋》研究中,就三传价值分判、历代注疏纠谬、典制史地考察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回答。这些研究成果向我们展示出嘉道时期考据学学者努力将"考据"与"致用"紧密联系的治学态度,这不仅回应了今文经学的挑战,同时也为道、咸时期经世致用思潮蓬勃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试论当代档案文献考据方法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档案文献考据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的,这一考据方法是对此前各种考据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代表当代档案文献考据方法的主流,郭沫若和罗尔纲是中国当代这一考据方法的代表人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理念与考据方法大规模传入中国,对档案文献考据方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代学者在文献考据学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明代考据学者对明代空疏学风的学术批判。具有求实求真之考据精神;并且他们在求实考据之学术研究中强调博学与博证;注重学术讨论和学术批评。学术规范建设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明代考据学者还有好奇博杂、引用材料时不注所出、妄删引文、论证疏漏讹误等一些弊病。  相似文献   

9.
《四库全书总目》的考据准则可正面归纳为博、精二字,其负面准则有“十弊”,即纯以臆断、辗转稗贩、荒陋疏舛、烦琐寡要、不注所出、漫无别择、穿凿附会、不辨真伪、罕逢新义、不必辨而辨。《总目》本身所总结的“考据八失”,与我们所归纳出的“考据十弊”大体相合。  相似文献   

10.
岑仲勉先生一生精研乙部之学,不仅在中古史、中外交通史、边疆民族史地等诸多学术领域有不朽建树,尤对所治领域文献史料有专门考据,堪称20世纪文史研究领域的一代文献考据大师。就其着意于文献考据的学术思路而言,与其早年边疆史地研究中所培养的"史源"追考意识紧密相关,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1.
《文选平点》是黄侃代表著作之一,以往学术界虽有关于黄氏考据《文选》的研究,但往往忽略了其与乾嘉考据学的渊源关系,且大多未能阐明其独特价值与不足之处。黄氏踵武乾嘉学者,强调征实引史,主张摭拾异文,其考据立足小学,尤重音韵。黄侃亦绝非泥古之人,他将辞章之学融入对《文选》的考据中,打破了清人“独重考据,轻言辞章”的传统。以黄侃治《选》对于乾嘉先贤的继承与突破为切入点,总结《文选平点》的考据学成就及其不足,对于《文选》学及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乾嘉时期的学者沈钦韩善于补注经、史,尤重于地理、职官典制、史事的考据,他的这一学术特点亦贯穿于诗歌注释中。《苏诗查注补正》作为沈的代表作,对苏诗查慎行注的地理、职官典制、史事等方面进行了严谨缜密的考据,纠正、补充了查慎行及前代其余苏诗注家的大量错误和疏漏,形成了以考据注诗的特点,在苏轼研究史与清代诗歌注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另一种考据     
可以说:我们用切近生活的对象来消解考据的严肃性,同时,用考据的严肃与学术性来补充生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乾嘉学派,亦称汉学、朴学或考据学派。其兴盛时期正值乾隆大修《四库全书》之时。乾嘉学派以朴实考经证史为特征,讲究“考证精核、敦兹实学”,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编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总目》中考据观的形成和稳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乾嘉学派的治学风格贯穿于《总目》的各个角落,进一步说《总目》的思想体系的基点是建立在乾嘉学派考据观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种数据库的普及应用,学术编辑利用数字资源进行E考据成为可能.本文试以书稿中遇到的“孙中山嘉兴之行”为例,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文献挖掘,探讨E考据在编辑工作中的运用,展示了具体的研究过程及方法技巧等,以期对编辑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有清一代,重征实之学,以清廷厉行文字狱之故,形成一种脱离现实,为考据而考据的学风。考据学家治学严谨,“无征不信”,“凡立一义必凭证据”,“选择证据以古为尚”;而选择证据校勘辩伪必广罗众本,择善而行。“版本之学为考据之先河,一字千金,于经史尤关紧要”。考据学的兴盛必以版本学以及文字音韵、校勘训诂等学科的发展作为前提,同时考据学的方法也渗透到版本学研究中,更加推动了版本学的发展。清统治者在实行高压政策的同时大力提倡科举,读书之人醉心功名,皓首穷经。但  相似文献   

17.
乾嘉学派,亦称汉学、朴学或考据学派.其兴盛时期正值乾隆大修<四库全书>之时.乾嘉学派以朴实考经证史为特征,讲究"考证精核、敦兹实学",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编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总目>中考据观的形成和稳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宋代学术以理学为特色,与之相应,在史书的修纂中形成了义理史学一类,以孙甫《唐史论断》、范祖禹《唐鉴》、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等书为代表,主张在史学中以微言大义为旨,不太重视历史事实的考据。但是此类史书在宋代史学史中并不占据主要地位,占主要地位的当属以求真求信为目的的考据史学,这类史著包括在修史过程中附录考史成果的《资治通鉴考异》、《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的考异等,这些著作在宋  相似文献   

19.
南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汉志》的专题性成果,该书以补颜师古《汉书注》中有关《汉志》部分的注释以及补《汉志》阙收文献为主旨。就前者而言,他以汉唐考据和宋季新儒学为两翼,考据、义理两不偏废,重点“考证”《汉志》所著录的文献,对四十篇序言留意不多,所取得的成就多为文史意义上的而不是目录学意义上的。就后者而言,他补《汉志》27种的阙收文献都不尽可靠,但却开启了后代补阙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清以前,《诗经》考据学者主要涉足文字音韵、历史地理、名物典制等方面,虽有如王应麟、杨慎、陈第等大学者参与,考证范围毕竟有限,成就也不突出。顾炎武广学博闻,提倡以音韵、金石材料探究《诗经》的原始意义,从而为通经致用服务,且触及典礼制度、天文舆地、名物礼俗等方面,拓展了《诗经》学的治学范围。由于顾炎武本着科学实证的精神考释《诗经》,多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奠定了清代《诗经》考据研究的学术宗旨和学术规范,在从理学向考据学转换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