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主体间性的哲学本源主体间性是胡赛尔现象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胡氏现象学属于先验唯心主义的变种,要理解现象学就必须追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知识论。  相似文献   

2.
"性"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牟宗三以天论性,确立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超越本体;即心说性,奠定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内在根据;贯通性与天道,沟通主客,打通天人,完成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哲学重构。牟宗三对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诠释,为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开创了一条生生不息之途。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与师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间性扬弃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模式,强调多极主体间的理解和融合。主体间性哲学要求突破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模式,建立理解和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对学生情感评价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解释学是以理解为核心话语的哲学流派,它的理解观为学生情感评价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哲学解释学看来,学生情感评价是一个理解过程,是不同评价主体间"视界融合"和对话的过程.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下,学生情感评价主体将由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间性,评价标准也由预设走向生成.  相似文献   

5.
一、主体间性的哲学本源 主体间性是胡赛尔现象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胡氏现象学属于先验唯心主义的变种,要理解现象学就必须追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知识论。自笛卡儿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个著名命题,启动了近代西方哲学主体建构的宏大工程,把世界分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确立了近代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奠定了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各家各派的哲学基础,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老子哲学是实用的哲学,他是为了解决人间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即“人道”问题,而去探求自然哲学——“天道”的。这就形成了老子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以“天道”推论“人道”,以“人道”效法“天道”。由于“天道”是老子全部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各家各派的自然哲学基础,且历来众说纷纭,大相径庭,因此就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关于“天道”的主要本质特点,老子是这样概括的:  相似文献   

7.
浅议传统儒家主体内向思维框架内的慎独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主客浑一为根本思维方式,以人及其存在、价值和意义为核心内容的人本主义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反求诸己”、以人自身为对象的主体内向思维自然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思维中的一个根本特点。“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也具有深远的现实价值。因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发扬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体内向思维。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质.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是有阶级性、实践性和鲜明的党性立场的,也决定了共产党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基础.这是一种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工人运动,而没有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特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哲学“主体—客体”关系强调自我主体化与对象客体化,但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主义的窠臼,主体间性哲学“主体—主体”关系克服了主客二元对立的问题,但是主体间性也面临着无客体底板的困境。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视域下教育的“主体—客体—主体”关系,克服了主体性哲学“主体—客体”关系的单一主体性、“主—客”二分的局限,同时也克服了主体间性哲学“主体—主体”关系交往无客体底板的局限,实现了对“主体—客体”关系和“主体—主体”关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实践美学的出路探索,是当下实践美学能否走出内外困境的根本所在。依据实践美学所谓的致命缺陷和理论难题,从作为实践美学哲学基础的实践范畴的、备受争议的原因出发,对实践作出了本体论层面的理解,以实践的二重性沟通了实践与审美。另外,从理论上论证了实践是解决主客二元对立问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工具性与人文性“二元对立”的简单化倾向根源于学理的匮乏,整化语文工具观是消解“二元对立”的必由之路,找准“最佳结合部”是推进中学语文教育的必然选择,而发展汉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又是当代教育哲学理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通过对《道德经》英译本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和接受等的情况。由于汉英语言结构的差异,《道德经》文中大量运用的排比、对偶和回文等修辞格,成为翻译的难点和研究的重点。文章选取以帛书本为源本,以世传本为参考的刘殿爵译本,通过举例分析,就该译本如何采用直译、意译和弥补等翻译方法,对原文形式进行重塑作出讨论,总结其翻译语言的艺术特点,并从中观察古籍英译的某些共同特点和现象。  相似文献   

13.
著名国学家陈寅恪在评价中国古代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时提出了"新自然说"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新自然观"的理论逐渐形成,并成为众多评论家研究陶渊明的标签.无独有偶,英国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其大量诗作中也呈现出"新自然观"的蛛丝马迹.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华兹华斯对自然的尊崇与热爱不仅成为了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和风格特色,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世界观、宇宙观与哲学观,以致于他对宗教的信仰都被打上了"自然"的深深烙印,从而体现出与陶渊明的"新自然观"所相似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道”是庄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庄子讲“道”,更讲体“道”,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对中国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它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庄子“道”的境界,而意境的创造和真正实现也体现着庄子“道”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15.
人·理性·境界--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哲学中,人不仅是现实层面上的“社会角色”,而且是与生俱来的德性主体,而德性主体是直接“受”之于天而“成”之于人的,此其一。其二,中国哲学的特质,是情感与理性的合一,是“具体理性”而不是形式理性,这种理性具有跨越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的人主义精神。其三,把心灵存在与境界合并起来考察,说明中国哲学的境界论不仅讲主客合一,心物合一,而且讲天人合一,它是心灵的存在状态,或心灵存在的方式,因此是存在论的问题。总之,中西哲学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应当相互参照;中国当前需要补理性主义的课,但决不能以此为由放弃中国哲学关于人的完整性的学说;中西关于人的哲学,尤其是心灵哲学,是有互补性的。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自己的叙事结构理论。对偶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处不在,尤其是诗词文章、建筑学、哲学等,深深影响着小说理论的构建。金圣叹在评点中也多次提出对比、对看的观点。作家评点家对于对偶结构的美学追求是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的。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诗文中体现的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生命存在处境的关注、诗意地栖居以及对死亡客观存在的深刻认识,与存在主义哲学提出的很多命题都有着极高的相似度。这个与存在主义哲学发源地有着时空相隔的中国晋代诗人,以其独特高远的诗文特色,展现了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冯契对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贡献是建构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智慧"说的建构是为了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智慧"说由《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三部著作构成,是具有原创的理论、缜密的逻辑结构的哲学体系;"智慧"说是沿着实践唯物主义路子前进的产物,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智慧"说是专业哲学家建构的第一部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著作。  相似文献   

19.
律诗讲究对仗,对仗要求揭露矛盾,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区别于其他国家诗歌的一大特色。中国古诗哲理的表达,到律诗格式的全面成熟时才发展到极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