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求学遇险记》是一本描写抗日时期山村儿童的斗争、生活的中短篇小说集。在儿童小说创作中,这样题材的作品似乎很一般。但是,这本书中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所描写的地域风情,所塑造的儿童形象,所表现的生活情趣,以及所采用的传统的通俗小说的艺术形式,都独具一格,很不一般。这是一本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儿童小说集。 这本集子收了六篇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叙述那个年代里山村儿童的经历。但,无论是写“奇事”,写“遇险”,还  相似文献   

2.
韩为卿 《传媒》2001,(4):50
《庄稼棵里出新闻》——一本装帧朴素,但又别致的集子摆在案头。这本集子是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吴学斌,也是本文的主人公。翻看集子,使人感到迎面扑来的一阵清新的泥土芳香。 吴学斌是扶沟县吴桥村人。他从小热爱新闻写作,笔耕不辍。终于在1973年5月,《河南日报》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尔后他一发而不可收。在粮管所当临时工,  相似文献   

3.
翻阅着刚出版的《郭小川诗选》,我想起了这个在创作生活的后期被打击、被诬陷的诗人,想起了他的一生.在他这最值得一说的创作生活期间,我正好也在同一环境里.我觉得应该做个见证人,帮着证明这本集子里最后这部分乐观的诗,坚强的诗,勇敢的诗,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来的. 我们那地方在湖北,叫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  相似文献   

4.
《出版参考》2011,(21):24
本刊讯(记者韩阳)由孙犁女儿孙晓玲撰写的《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一书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该书精选了孙晓玲发表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和《城市快报》上回忆父亲的文章三十余篇,有评论者称,这本集子将会成为2011年引人注目的新书。孙犁先生逝世已经十年,但他的作品仍然活着,学术界对孙犁作品的研究,也正在向纵深推进,尤其是对他晚年作品的研究,更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全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5.
1994年5月,著名作家林斤澜到鲁迅文学院,看望参加94北京文学笔会的作家们,当聊到南阳和西峡时他说:“西峡是个神秘的地方.地杰人灵,有恐龙蛋,又有老乔(乔典运)……”这个老乔就是被文坛称为“宛军”的南阳作家群的主帅乔典运.从本世纪50年代起,在文学的阡陌上,他执著地跋起,在文学的阡陌上,他执著地跋涉了40多个春秋,走出了阴霾,步入了文学和人生的辉煌.现在,他拥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度、国家一级作家、西峡县文联主席等诸多头衔.创作成果丰硕.他的短篇小说《满票》,荣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村魂》、《冷惊》等作品连继三年被选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年度优秀作品选.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女人和网》一问世便捧走《新生界》1994年度优秀作品奖.小说集《美人泪》被评为1949—1989年河南省优秀图书奖,《满票》荣获河南政府首届优秀艺术成果奖,新近出版的作品精选集《问天》,被认为是河南省最有分量的文学选集.《满票》等人余篇作品被翻译成美、英、法和阿拉伯等国文学出版.  相似文献   

6.
最近,重读了杨刚的《美国札记》。这是一本记述和剖析美国社会的通讯和文章的集子,共收了杨刚的十四篇作品。这些作品写作于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年期间,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东西了,作者去世也有二十多年了。然而,这本集子至今读来还以其对美国社会的真实生动的记述和明澈深刻的剖析而引人入胜。这是杨刚遗留下来的一部很可珍贵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孙振宇 《军事记者》2007,(11):56-56
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翻阅自己的一本名叫《绿野·蓝天·碧海》的摄影作品集。我之所以如此珍惜这本集子,不只是因为这些摄影作品是自己  相似文献   

8.
正《那晚的月光》创作于1962年1月,是白先勇去国留美前发表的最后一篇小说,而《芝加哥之死》创作于1964年1月,是白先勇在美国沉寂两年之后的第一篇,这中间的两年,是一段长长的空白。《谪仙记》创作于1965年7月,被普遍认为是短篇小说集《纽约客》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这三部作品都叙述青年求  相似文献   

9.
《新闻记者》2008,(5):47
徐克仁早先是《新民晚报》文化记者,后来主编《新民体育报》和《东方体育日报》。他的新闻作品视野开阔、角度新颖、文字干练,使其成为晚报一线记者中的佼佼者。他的新闻时评以《自说自画》为栏目,笔法辛辣、文风轻快、风格调侃,还配以漫画平添幽默、讽刺的情趣。只是因为编排原故,这本新闻作品集子没有收入其漫画。  相似文献   

10.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寿彭,后改名刘复,初字伴侬、后改字半农,号曲庵.江苏南沙人.作为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刘半农一生涉足领域众多且都成就斐然.他是著名新诗人、小说家、杂文家、中国现代实验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著名摄影家和摄影理论家,在中国民歌的收集和创作方面也有很大成就.同时,刘半农还是著名的翻译家,他是首批翻译外国散文诗的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把高尔基作品介绍到中国,最早将狄更斯、托尔斯泰、安徒生的作品译成中文的译者.其译著主要有《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  相似文献   

11.
周振甫先生《李商隐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对李商隐研究有所创见,学术质量较高的著作。周先生研究李商隐有年,用力极勤,他是以进行学术研究的态度来选注这本集子的。周先生根据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商隐以骈文为诗这一创见,从比较广阔的领域对李商隐的作品进行了探讨,取  相似文献   

12.
年逾花甲的上海《劳动报》编辑顾宪龄从事新闻工作多年。1990年,他将自己40年来的作品结集,由山东文艺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陈丕显同志亲笔题写了书名:《夏日的原野》。全书共22万7千字,分为“艺海行舟(评论、随笔)”、“满目星辰(新闻作品)”、“一代风流”(报告文学)”三大部分。顾宪龄近年身患重病,这本集子是他利用手术前后的空隙时间编选而成的。《劳动报》前总编辑邹一兵在序中写道:“顾宪龄是在手术后把他的《夏日的原野》的书稿给我的。那时,他还在病床上,很虚弱。我为他不倦的追求所感  相似文献   

13.
今年(2008年)是家父赵家璧的百年诞辰,记录他半个多世纪编辑生涯的《编辑忆旧》和《文坛故旧录》,在中华书局的大力支持下再次出版了。我们又将未收入这两本集子的其他回忆文稿,也结集起来,作为《编辑忆旧》的“集外集”,取名《书比人长寿》,也即将出版。这三本书几乎收齐了他有关编辑生涯的全部论著。  相似文献   

14.
孙大为  孙楠 《兰台世界》2013,(19):109-110
<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先生具有崇高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他的短篇小说创造的。老舍是中国20世纪优秀的人民艺术家,同时还是一位集小说、戏剧、散文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现代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一千多部作品,其中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广为人们所熟知。同时,老舍作品的文学翻译成就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老舍先生是中国历  相似文献   

15.
囊括了苏童二十余年创作的120个经典短篇的"苏童短篇小说编年"五卷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出版。这是苏童的作品首次以编年形式出版。这五卷小说时间跨度从1984至2006年,由苏童自己编选,按照时间顺序分别结集为《桑园留念》、《狂奔》、《十八相送》、《白沙》、《垂杨柳》。《短篇小说》一文是苏童为这五卷书写的自序。题目由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6.
收到书籍装帧设计家曹辛之的诗集《最初的蜜》(《抗约赫诗稿》),是在一个星期日的早晨。这是由诗人自己设计的书。好久见不到如此精美的书册了,拿在手里,象翻阅自己的集子一样地爱不释手。读序,读后记,读诗,看装帧,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全部献给了这本富有魅力的书。我知道连这本诗集的版式和装帧设计在内,都是辛之同志心血的奉献。他是有意破一破当前出版物一成不变的陈腐程式,是在进行一种创造、革新和试验。一句话,他好象在大声疾呼,让我们  相似文献   

17.
叶艳宁 《青年记者》2017,(29):77-78
在鲁剧的发展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节点:第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三连冠”,即从1982年开始,《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连续三年分别获得了“飞天奖”“金鹰奖”的电视剧一等奖.这些奖项的获得,是对当时山东电视剧制作的极大肯定,也使整个山东电视产业内部的创作热情得到极大提高,鲁剧创作开始步人快速发展的轨道;第二个历史节点是在2000年前后,以《大法官》《大染坊》等为代表的鲁剧作品,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辟了山东电视剧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也开辟了鲁剧创作史上年代剧、史诗剧的先河;第三个节点是在2014年前后,以《琅琊榜》《欢乐颂》为代表,这些作品改变了原来鲁剧创作的主旋律特色,在作品的呈现上更加注重时尚感的营造,投放市场以后,都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18.
《第七天》的出版必然要引起热议,即便没有出版商夸张的宣传,它也会是今年文学界最关注的一本书,因为它是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的第一部作品.七年多的时间里,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不断再版,且屡屡上销售排行榜,而他除了在香港出了一本非虚构的《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外,没有在内地出版任何新作,甚至连中短篇小说都没有.  相似文献   

19.
《型世言》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员陈庆浩先生在蒐集中国域外汉文小说资料时发现的一部明代短篇小说集子。这是继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全本面世后一个比较重要的发现。明版《型世  相似文献   

20.
1989年梁衡出版了自己的新闻专集《没有新闻的角落》(之后这本新闻集成为梁衡新闻三部曲之一),这部新闻集中收录了曾发于报端的新闻和散落的采访笔记。在重编时又加注了独白,展示了作者当时的愤怒与喜悦,对人事的谴责与尊敬,及具体的构思技巧与写作过程。新闻是个“易碎品”,今天绞尽脑汁写出的稿件,转眼就成了明日黄花,因此许多名记者的新闻作品集也多是出版社对作者的安慰,或是作者对自己工作的纪念。梁衡的初衷也是以这本集子纪念那段平凡的岁月,未料到这本新闻集子出版一年内竟然又重印了两次,并被许多报社买去做教材,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