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敢谏善诤著称。唐太宗时期,魏征先后上奏两百余次,计数十万言。他的建议多被太宗采纳,并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在这些奏疏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谏太宗十思疏》。按《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先后“作飞仙宫”“如洛阳宫”“猎于鹿台岭”“猎于广成泽”“幸明德宫”“猎于济源麦山”,兴建宫室、游逸田猎,颇有骄奢忘本之势。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中,选有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有名的政论文以诚恳的态度、逻辑性极强的言辞,劝说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针对唐太宗"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的缺失,于贞观十一年四月上疏给唐太宗的。其核心思想是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全文析理透彻,切中肯綮,太宗称赞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起到了应有的规谏作用,体现出高超的谏辞艺术。  相似文献   

4.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作者魏征,字玄成。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征拜为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后进左光禄大夫,封为郑国公。魏征深谋远虑,富有胆略,敢于直谏。他前后进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薄赋敛,轻租税”、“任贤受谏”等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他的治国良言有助于“贞观之治”,所以深得太宗的褒美。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相似文献   

5.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说理透彻,语言优美的名作。作者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又是饱学之士,有很高的修史水平,主持《隋书》等史的编撰,秉笔直书,时称良史。《谏太宗十思疏》收录在《旧唐书》魏征本传中,它认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劝导唐  相似文献   

6.
史克堂 《学语文》2005,(4):5-25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新老《教师教学用书》都归结为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本人则认为其中心论点应是篇首“本”、“水”两喻所引出的(国君)“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经典,唐代政治家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依旧加盟了苏教版高中语教科书。教学中,笔对中“虽在下愚”一句的理解产生了疑惑。  相似文献   

8.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在这一时期中,唐太宗虽然使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他也逐渐骄傲自满、腐化奢侈起来,魏徵很以为忧,几次上疏进谏,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对其分析说:“第一段,以‘同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教参”还附余国瑞先生的文章,其云:“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相似文献   

9.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该文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尤其是大量成语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精练,形象生动。下面对该文所用的成语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唐初的“贞观之治”,历来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这个盛世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能从历代王朝的覆亡中,吸取有益的教训。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一份对这一历史教训所作的可贵总结,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助于“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1.
鞠党生 《现代语文》2008,(11):137-137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粤教版、沪教版、人教版均选录为课文,但对“宏兹九德”的注释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中,选有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有名的政论文以诚恳的态度、逻辑性极强的言辞,劝说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笔者发现,在第三段中,魏征向皇帝提出“十思”的建议时,课文下面的一处注释令人费解:“三驱,网三面,留一面。”这是解释“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三驱”的。当然,如果仅仅就整个句子而言,这种解释尚好理解,无非是劝谏皇上要节度私欲、勿贪享乐,狩猎时对鸟兽怀有仁慈之心,不要赶尽杀绝之意。但是,如果爱钻牛角尖的读者,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三驱”就是“网开三面,留一面…  相似文献   

13.
语文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奏疏,写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正是唐王朝“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看到唐太宗滋长了贪图享乐的思想,魏征写了这篇奏疏,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保证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在备课时,我发现这篇课文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得的好教材,既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于是,上这一课前,我进行了一次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经过调查发现,现在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的,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贞观之治”正处在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恩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读后,我们不仅被他敢于直谏的勇气所感动,更为文中那道劲的笔力、雄劲的气势所叹服。本案例想探讨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15.
《谏太宗十思疏》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其在论证方法与语言艺术方面极具特色。本文在论证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章提出“十思”,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为了让唐太宗接受自己提出的“十思”,就得先把“积德义”的道理讲清楚。但光讲这个道理略嫌抽象,不易使对方理解和信服,所以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在文章开篇并没有把中心论题直接提出来,没有谈国,也没有论政,而是先设置两个形象性和…  相似文献   

16.
一、《十思疏》简析《谏太宗十思疏》是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魏征所写四篇奏疏中的第二篇。标点为后人所加,共分为三段。第一段,用设喻方式,提出并阐明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段落共三句,从意思上看,每句形成一个层次。第一层,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本体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现行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选入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末段“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句有注:“[宏兹九德]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尚书·皋陶谟》:‘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  相似文献   

18.
《谏太宗十思疏》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傲腐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以"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作为藉口。魏徵对此很为不满,曾四上奏折,劝告唐太宗,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相似文献   

19.
《谏太宗十思疏》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其在论证方法与语言艺术方面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章分析了《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个“长”字的读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