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梭试图通过新的社会创制建立道德理想国,期望用道德拯救被社会败坏了人性,卢梭的公意至上的共同体是一个道德理想的承载体,它是社会道德的唯一的合法的制定和执行,他把个人人性的道德塑看作是公间社会的道德权威所带来的人性升华与进步的唯一 方式。卢梭的教育理想与他的道德理想是一致的。道德理想国必然预设人性的完美与至善,自然教育则必须构筑阻断一切已经腐烂的社会影响的墙,承担起塑自然人性的道德使命,为社会塑造出纯洁一致的道德来,自然教育因而是道德与人性的监护,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包含着控制和干预人性的教育暴力。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在道德实践上往往处于两难的窘境,甚至出现人们知而不行或行之艰难的现象。现实社会道德环境的欠缺、人们道德信仰的游离,等等,是现实道德实践两难抉择的重要原因。而建立一个公正理想的社会环境,培养人们道德信念的内在机制,无疑是道德底线坚守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多元异质的开放社会,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宗教传统和道德至善论,这种现象是现代社会一种正常状态和持久特征。以某一至善论为所有人规定一客观正确的道德至善和美好生活方式,既不再被现代心灵所接受,也会败坏人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性。道德底线通过用最为基本的道德义务来对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行为进行限制,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构建了一个最为基本的防卫体系,也为人们能够自由而安全地追求自己所欲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至善提供了保障。道德教育要做的是引导青少年在多元异质的社会里与他人进行平等开放的道德对话,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寻求更加广阔的道德共识,自由地追求至善。  相似文献   

4.
"次道德"存在的伦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道德”是在违法利己的过程中,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的行为。相对于道德而言,“次道德”是次等的、次要的,不属于社会主流道德。但是从人性的多元性、犯罪的不可根除性及社会公众利益来看,“次道德”存在有其合理性。并且,肯定“次道德”是社会道德认识水平的进步,是对人性中的良心和自律精神的肯定,也有助于道德正义的实现,因此有必要肯定“次道德”。  相似文献   

5.
所谓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义务所具有的坚定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是人们对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坚定不移的信奉,同时又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道德信念是道德品质构成的核心要素,是道  相似文献   

6.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行不一和道德冷漠现象,那是人们道德行动乏力的结果.道德行动是合乎人的目的具有自足价值的活动,它体现人性的卓越和伟大.从个体角度追究道德行动乏力的原因,主要是道德情感淡薄,体现为道德认同感危机、道德敏感性钝化、道德幸福感缺乏.改变这种现状,既要培养积极和真诚的生活态度,更要做出积极的、有行动的道德努力.  相似文献   

7.
我们总是以一定的公众道德标准来判断某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性.在面对人性的纷繁复杂时,道德标准却是狭隘的.本文从人性多样性的角度出发,试图用事实和理论来论证公众道德标准的狭隘与人性丰富复杂之间的裂痕,希望人们能对一些有争议的行为在没有超出道德底线的前提之下,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实现伦理的要义:自由.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人性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人性与道德具有本质上的相通性,这种本质就是视人之为"人"。在一定意义上,人需要道德来反映和表现人性,而道德的产生和存在又必须以人性为根基。人性之善是道德的本能体现,凸显精神之性是道德的人学追求。  相似文献   

9.
道德自觉即人们对自身道德的自知之明,是生活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自觉反思、不断提高自身道德认识和道德责任,并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意志的道德实践活动。道德自觉是道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育道德自我、促进道德自律、提高道德理想等功能。因此,应通过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借鉴先进道德经验、创造良好道德氛围等方式,提高公民的道德自觉意识,推动社会道德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炜在《古船》中通过对洼狸镇四十年苦难历史的叙述,反映出现实的伦理道德,并进一步揭示人性的美丑,探寻苦难的根源,意在用道德走出一条救赎苦难的坦途。但作家对传统家族文化既批判又认同的态度,以及他的道德理想的不切实际又会给人带来新的压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