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城武本”《孔子庙堂碑》现收藏于山东省成武县档案馆,该碑1999年被山东省列为重要碑刻。《孔子庙堂碑》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69岁时奉敕精心撰文并书写的。碑文以骈体文形式记述了孔子创立儒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赞述了唐朝皇帝允文允武、治国安邦的丰功伟绩,以及唐高祖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和修葺孔庙等事项。碑文通篇2040余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该碑书法价值极高,是公认的虞世南书法的代表作。后世评该碑书法:用笔俊朗圆腴,法度严谨,外柔内刚;字形稍狭长而尤显秀丽,一派平和中正之气象。该碑因其文佳句绝,书品位…  相似文献   

2.
《昭明文选》所收碑文五篇,即东汉蔡言《郭林宗碑文》、《陈太丘碑文》,南朝王俭《请渊碑文》、王巾《头陀寺碑文》、沈约《齐故安陆阳王碑文》。其中除《头陀寺碑文》外,都是立于墓前,记述死者姓名、事迹,用于称颂功德、以志不朽的碑文。实际上,碑文的种类很多,有立于名山大川的山川碑,有立于寺观的寺观碑(如《文选》所收《头陀寺碑文》即属此类),有记述、歌颂功德业绩的纪功碑、颂德碑,等等。本文仅就墓碑文加以探讨,人们习惯上所说的碑文,也大都是指这一类。据(礼记·丧大记》:“君葬用循,四绰二碑,御格用羽获。大夫葬…  相似文献   

3.
在山东省德州市,有一处名胜古迹和德州扒鸡一样驰名,它就是座落在市区北部北营村的国内惟一的一座外国国王墓——古苏禄国东王墓。远远望去,长长的神道,石头牌坊,神道两边立着石人、石兽,尽头处是威严的仪门,进得  相似文献   

4.
被日本人民称为“司农耕神”、“医药神”的徐福,确有其人,他的故里就在赣榆县境内。这是徐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罗其湘的新发现。三月十四日,罗其湘收到赵朴初先生为徐福故里题写的村碑碑文。  相似文献   

5.
陈鹏 《大观周刊》2012,(44):105-105
古代苏禄国与中国的交往可追溯至唐宋时期,而古代中菲关系史更是可以追溯至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期。明永乐时期,苏禄国东王、西王、峒王三王的突然来朝将两国关系推向了高潮,但自永乐二十二年后至清代便断绝了朝贡往来。三百年后,于康熙年间,苏禄国复又请求朝贡,雍乾时期的三十多年间仅官方朝贡就这六次之多,民间往来更是数不胜数。古代中国政府对苏禄国的朝贡一直采取的是怀柔友好的政策,这对中菲的国际交往、对外关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湖北英山发现的毕昇墓碑,根据其碑体形制、纹饰题材与风格、气韵,断为宋碑,又据其年款中尚存文字,详加考证,断定此碑立于北宋仁宗皇祐四年。此说经有关专家会同鉴别,大致已成定论。 但近来又有学者以为此碑“绝非宋制”,其理由是:该碑文中出现了“父以‘文’为名,子以‘文’为辈”的现象,即子侄辈“文显”、“文忠”等未避其父辈“毕文”之名,“不合传统避讳原则”。而“赵宋为我国古代最重礼法的朝代。倘若确系宋碑,则其不避父名……岂不很值得奇怪!” 作为一位文物研究专家,从避讳的角度,对于墓碑的年代鉴定提出质疑,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在文物鉴定中,对于碑志、版本、书画的鉴定,往往以其中的文字是否反映了避讳的现象,作为辨别和确定该项文物的真伪和年代的佐证之一;而毕碑的时代特征和被认定的年代与不避讳的现象,又似乎有其矛盾  相似文献   

7.
陈钟远  王宇 《博物馆研究》2001,(2):23-28,18
好太王碑是一块有关东北民族史的重要石刻,其“乙未岁镌文”共七十四字,大部分文字已释读,但是对少数几字还有岐见。本文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确认了“叵富山”、“e平”不是“襄平”而是“西安平”;“东来”三城地在辽东而非襄平在左近;碑文中的“碑丽”当为“小水貊”;好太王计碑丽之后,还进行了在辽东的征计,并取得胜利等观点。  相似文献   

8.
许平 《大观周刊》2013,(10):15-16
《等慈寺碑》,唐太宗贞观年间立于河南汜水(今荥阳县),今已无存,只有拓本传世(见图1)。碑文为颜师古所撰,未署书家姓名。由于颜师古是初唐的大学问家,又精于书法,所以有人认为碑字也是他的手笔。碑文计32行,每行65字,楷书。其书法既有北朝《张玄墓志》、《元君墓志》等一路的风格,又有初唐楷书的一般法度,工整而秀逸,端庄而流美,雅俗可得而共赏,不愧是有继承、有创新的大家杰作,清王澍认为此碑“书法工绝,上援丁道护,下开徐季海,腴润跌宕,致有杰思”。(《舟山题跋》)杨守敬在《平碑记》中也说:“结构全法魏人,而姿态横生,劲利异常,无一弱笔,直堪与欧、虞抗行。”凡喜爱《等慈寺碑》一路风格的人,无不给以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辞源》中解释“润笔”一词,以为始见于隋代。据说隋文帝要恢复老朋友郑译的沛国公爵位,命令内史令李德林即刻作诏书,在旁的高颎对郑译打趣说:“笔干。”郑译回答道:“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隋书·郑译传》) 润笔之名虽源于隋,而其实则早已有之。东汉末年,著名作家蔡邕为人撰写碑文时,就开始收受润笔了。众所周知,蔡邕擅长写作碑文,当世高士陈寔、郭泰之碑皆其所撰。对蔡邕在碑文写作上的贡献,《文心雕龙·诔碑》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观杨赐之碑,骨鲠训典,陈(寔字仲弓)、郭(泰字林  相似文献   

10.
严勇 《湖北档案》2004,(8):10-10
荆门市档案局局长关明成带领征集科人员下乡征集历史档案资料时,在掇刀区团林镇李集村发现并征集到一块明代成化二年立的“圣旨碑”。历经“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该碑虽一分为几,碑文不全,但“圣旨”二字犹在,核心内容依旧清晰可见:“成化元年,李公思恭,献大麦50石,小麦350石,谷400石,拯救了襄阳灾民。此功德无量。大明成化二年立。”  相似文献   

11.
<正>座落于昆明古城东北一隅的圆通山,自上世纪20年代被辟为公园至今已近百年,积淀下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众多历史遗迹。近十年来,这些历史遗迹陆续得以修复和认定。2015年开始,公园管理部门就在酝酿恢复立建"德教碑亭"中的《建候主任德教碑》(残碑)。我与原黄埔军校五分校(设在原云南讲武堂)主任唐继鏻将军嫡孙唐翎先生相约共寻原碑拓片或碑文。我通过电话请教了家住东华小区的新中国第一代文博专家丁  相似文献   

12.
在山东郓城一中院内,保存有明万历三十八年郓城县知县万时俊刊刻的《院道明文详允碑记》一通。该碑长154厘米,宽60厘米,厚30厘米。碑头部份已断裂。碑正反两面均刻满文字。正面碑头上横刻“院道明文”四个大字,碑文24行,满行53字,碑文损坏较严重。反面碑头上横刻“详允碑记”四个大字,碑文20行,满行52字,碑文保存尚好。 现将碑文抄录如下(单个字无法辨以用“□”,连续多字无法辨识用“……”,字损坏但尚可识别者,字下加点,如君。): 兖州府济宁州郓城县为酌议因革,以垂永久事。照得,本县承乏兹土,自愧庸□,□暮□□,不遑宁处。……务悉行……於民者,固不敢谬为更张,有病于民者,亦不敢仍为沿习。酌诸法理,矢诸天□,摘去弊陋,□□正之,求为……门清弊蠹,……勒贞珉以志不朽。  相似文献   

13.
赵治文 《档案》2014,(7):44-48
甘肃省正宁县文化馆珍藏着一块题为"仁人之言"的石碑。碑文为著名爱国进步将军冯玉祥所撰,时任正宁县长的杨楚材于中华民国十六年刻石并立于原县治罗川。碑高1.57米,宽0.63米,厚0.13米。整碑保存完好,碑文为严谨厚重的正楷,历经80年风雨剥蚀,仍依稀可见。全文共101字:  相似文献   

14.
李刚 《历史档案》2023,(3):134-144
<正>土尔扈特东归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土尔扈特东归后,清政府对其进行妥善安置的同时,分别在热河(今河北承德)及新疆伊犁两地建立御制碑《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以志纪念。这两通御制碑文,虽然都记载了土尔扈特东归及安置事宜,但其内容各有侧重,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吴朋飞 《历史档案》2020,(1):120-122
《历史档案》曾于2012年第4期刊发《河南贡院清代碑记两通》一文,(1)内有辑录整理的雍正十年(1732)《改建河南贡院记》(简称"雍正十年碑")和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河南贡院记》(简称"道光二十四年碑")碑文两通,为学界研究河南贡院乃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提供了很大方便。2012年,在济源宋村发现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河南贡院记》碑文拓本(简称"道光十一年碑"),并据此重立石碑,与原存河南大学校园内的两通清碑一起,保持了河南贡院碑记的完整。兹对此碑文略作简介。  相似文献   

16.
柳湖,绿树环抱,碧波荡漾,乃平凉地 区的一大名胜。1938年,为纪念“七七”抗 战一周年,这里曾建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 碑》。因事过境迁,其详细情况已鲜为人 知,地方志书且也失载,1996年出版的《平 凉市志》甚至断定此碑“碑文均佚”,果真  相似文献   

17.
《重修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庙三门记》是一篇反映元代固原地区民间重修关羽庙并立碑记述相关情况的记文。原碑出土近半个世纪,尽管已有学者对此文献进行学术研究,但都没有注意到该记文已被删改并有不同的版本在流传。笔者拟对该记文的收录及流传情况进行考察,并对碑文进行尝试解读,同时对该碑的撰文人、书丹人、立碑人等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18.
德州市德城区档案馆自03年5月份以来,充分利用地方新闻媒体,系统地连续刊登了德城夏朝到抗日战争时期历代名人的档案史料,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自03年省档案馆征集各县、市、区地方特色照片后,德城区档案馆积极挖掘馆藏历史档案资料,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逐个重新编辑,整理出从夏朝后翌、明工部尚书程绍、清康熙年间户部侍郎田雯等德城历史名人15人,以及苏禄国东王墓、董子读书台等12处名胜古迹近27篇珍贵史料。 为了配合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德州的历史,也为了不让这些馆藏史料再“ 长 眠 ”下去,区 档 案 馆…  相似文献   

19.
今河南辉县百泉藏有一北宋碑刻,上有苏轼所书"苏门山涌金亭"六大字,并有"眉山苏轼"落款,碑刻上另有两处题记,史称涌金亭碣。碑文书法风格近似颜体,又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苏轼至辉县百泉的时间应为元祐三年(1088年)九月十七日至元祐四年(1089年)四月之间,碑文应题于斯时。碑刻题记详细记载了此碑的流传情况,此碑刻最早被汲郡胡戢收藏,后被进士孔揖、邑佐李琦收藏,最后邑令王嗣晖将其镶嵌在涌金亭内,流传至今。由对胡戢的考证可还原其和晁补之、苏轼、苏迈、张耒的交游情况。而胡氏藏匿此碑四十年,反映了北宋新旧党争的政治状况以及苏轼仕途和苏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土尔扈特蒙古东返入户数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土尔扈特蒙古东返祖国前后的人数和户数,中外史载颇为纷繁,本文拟对此略作考析。 西方关于土尔扈特东返人数户数最早的记载,是出自法国传教士钱德明(Amiot)。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他居留北京,土尔扈特蒙古东返祖国不久,钱德明在为自己所翻译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满文碑所写的按语中,有如下一段:“在八个月的行程中,他们竟然能保存下五万余个家庭,到达伊犁。按当时的数目计算,这五万余个家庭大约共有三十万人口”。十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