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很多人一听到经济新闻,就觉得好像很深奥很难写。笔认为,写作经济新闻时,如果能把握住可读性和深度,那就不难了。  相似文献   

2.
林新华 《新闻知识》2002,(11):42-44
经济新闻就是有关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政策、经济生活、经济动态的报道。经济新闻要传播经济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经验、新政策,常常涉及到经济数字、专用技术、管理知识、工作方法、措施方案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写得不好,就会让读者看起来枯燥,缺乏可读性,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那么,容易走入枯燥圈的经济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做到有可读性呢?笔者以为只要从以下五点入手,就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3.
秦殿杰 《今传媒》2005,(10):37-38
《今传媒》9月号(下半月刊),登载了郗望同志写的《怎样写出可读性强的新闻》一稿,读来受益颇多。这不由得引起笔者的联想。新闻稿件为什么“可读性不强”呢?如果能防止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那么自然就能增强稿子的可读性了。因此,笔者写了《论新闻稿件的不可读性》一文,求教于新闻同行。人们读到一篇精品、好稿,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读到它会高兴得爱不释手,总想多读几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可读性,非细细地品味一番不可。为什么可读性强?因为文章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有声、有色,而且通俗、有趣;写得活泼,有现场感,让读者好像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4.
要把经济新闻写得引人入胜,写好人的活动是重要一环。一些经济新闻枯燥乏味,一个重要原因是只见经济过程、措施和结果而不见人的活动。例如:有则名为《××厂革新挖潜降低消耗》的消息,介绍了该厂为何要革新挖潜的原因,介绍了厂里实行革新挖潜所采取的措施,也介绍了革新挖潜后的效果,但都是笼统概括式交代,缺乏具体形象的人物活动——如某个管理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如何用实际行动革新挖潜的。这样的经济新闻,很难引起受众的接受兴趣。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新闻”,是专指消息而言。消息,是最基本的新闻体裁。胡乔木同志在《人人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说:“新闻是今天最主要、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可以说,不学会使用这种形式,他就不要说什么宣传。”胡乔木同志说的“新闻”,即是消息。可见,消息在发挥新闻作用方面是举足轻重的。因此,研究消息的写作、把消息写得引人人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毋庸讳言,眼下报纸上的消息大多写得不理想,模式化严重,陈言套语多,“新闻腔”颇足。不改变这种状况,就很难充分发挥新闻的宣传使用。  相似文献   

6.
经济新闻的专业性、工作指导性与其可读性,历来是一对矛盾。以往,我们的经济 新闻大都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报道上,围绕着生产计划的制订、实施和完成,凡与此有 关的会议等,很难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不鲜,不活,不吸引人。现在,市场经济热切呼唤 经济新闻加速改革,期望经济新闻更多更好地传播经济信息,充分发挥鼓动,激励和 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达到上述目的,我们以为,写经济新闻应该面向市场,既要 注意到宣传功能,又要注意到服务功能;应该面向群众,既要写事写人,更要写思想;  相似文献   

7.
如何写活经济新闻是长期以来新闻界不少同仁一直探讨的话题。我们认为,于社会新闻的角度来采写经济报道,是写活经济新闻的—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我们知道,社会新闻一般是关于社会风气、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以及各种奇闻趣事的报道。这类新闻通常具有的趣味性、接近性、人情味、新奇性等特点,有较强的可读性,更容易赢得受众。  相似文献   

8.
李颖 《记者摇篮》2010,(7):9-10
做政法记者,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就是写会议新闻多。都说会议报道难写,不像社会新闻那样有故事情节,以新、奇、特吸引人眼球,也不像经济报道那样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令人关注。会议报道很难写,难在哪里?难在一成不变,难在缺少新闻性,突破不了“套路化”“格式化”“生硬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经济新闻是指有关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和人民日常经济生活的报道。由于它与人们的关系密切,因此拥有比较多的受众。但是,经济新闻由于较多地涉及生产过程和一些数字,往往呆板枯燥,缺乏可读性。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新闻的导语中,常常出现一些模式化的句子,几乎成了“通用零件”,只换一个地名和几个数字,大都可以套用。这就使得经济新闻失去了一些读者。经济新闻如何把导语写得亲切自然、抓住读者的心呢?这就必须选准角度,使导语具有吸引力和新鲜感。  相似文献   

10.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11.
李瑞环同志去年在新闻研讨班上谈到新闻改革时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经济宣传。”要改进经济宣传可做的文章很多,如何把经济新闻写活,增强其可读性和感染力,以获得好的宣传效果,这确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以为应当着力使笔下的经济新闻能给读者以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和动态感。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一些记者采写的消息,往往见事不见“人”,消息写得枯燥乏味,可读性不强。线与点:新闻事件与人的关系新闻,是反映人类社会活动各个方面所发生的重要的、新鲜的事实的一种形式。凡是新闻都不可能没有人的活动。从新闻采写的角度看,如果把新闻事件比喻成一条纵向的线,那么,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在具体时间内的举动、言语和思想,便是这根线上具有横断面意义的点。单纯只给受众一条简单的线,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果能从纵向的线上截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横断面作为点,通过具体的描写,使点与线相结合,既有纵向的,又有横向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后,经济报道成了新闻中最大的家族。然而,历届好新闻评选,经济新闻的比重很小,而工业好新闻更是少得可怜。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内容一般化,缺乏新意,表现形式死气刻板。怎样把经济新闻写活呢?谈点个人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活写人物。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不大写人,似乎是约定俗成的。造成这种局面,我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习惯势力束缚。数十年来,报道经济新闻都是以写事为主,即使写人,也只是把人当作陪衬,沿袭至今。二是左倾观  相似文献   

14.
新闻需要解释,已是新闻写作中一条无庸置疑的原则。科技新闻更需要解释。因为它报道的是科技领域里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发现、新材料。惟其新,科技新闻才有新闻价值。也惟其新,一般读者就更难于理解和接受。因此,解释对科技新闻来说更显得必要和重要。科技新闻的传播对象不止是有关专家、学者和大学问家,还面对着不懂行的广大读者,这就决定了科技新闻要注重解释。在新闻界,人人都在谈论可读性问题,科技新闻也不能不讲可读性。诚然,真实可信、生动有趣、亲切感人是构成可读性的重要因素,而分析深刻、逻辑有力、解释透彻、耐人寻味,也是使新闻具有可读性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且解释得深入浅出、分析得入情入理,是构成可读性的更高层次的因素。要使科技  相似文献   

15.
羊城晚报一部分记者于四月三日举行了一次《怎样把新闻写得短些》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同志们谈到,对于写短新闻,目前存在一些思想障碍。例如,有的记者觉得头条新闻较难写得短,好像头条新闻必须具有一定的“架子”,短了就不够份量,拿不出手。有的记者觉得,事件性的新闻容易写得短,而典型报道就不容易写得短。大家认为,为了把新闻写得短些,这些思想认识问题,必须通过实践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出现新闻,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人物”,包括自己。有时,将自己所见所闻或经历的事儿写出来,可以把稿子写得更加生动。一天早晨,我到海边跑步,发现一条港鱼沿着海边不时探出出头来喘气,好像是在与我赛跑似的,一隐一现,往港口方向游去。这件事,我觉得挺有意思,回来后,就写了一篇《我与港鱼赛跑》的稿子,被《中国体育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新闻的写人,有其独特的写作技巧,概括地说,这就是: (一)着力于点化,切忌繁荣。经济新闻的写人,就像古人说的:“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它仅是新闻人物一时一地、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展示,既不是纵深的描写,更不是文学人物性格的刻画。在经济新闻中,它只是作为一个个闪光的细节而存在的。它像新闻中的描写一样,不在多,而在准;不在细,而在精。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受到普遍重视。然而新闻评沦多以严肃话题给人以硬邦邦的感觉。如果在坚持新闻性与政论性的前提下把新闻评论写得更加充满生气与灵机,增强可读性,就可以吸引受众,更好地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 评论写得生动,可以让道理讲得更有新意、饱含感情、警策有哲理,也就深化了论题、深刻了论证,增加了评论的深度。 那么,怎样把新闻评论写得生动有趣呢?主要可从以下几  相似文献   

19.
经济新闻如何活起来,我结合采访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有新意要想经济新闻写得有新意,我觉得应做到:标题新、导语新、内容新、写法新,否则很难活起来。例如: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闻的写人,有其独特的写作技巧,概括地说,这就是:(一)着力于点化,切忌繁杂。经济新闻的写人,就像古人说的;“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它仅是新闻人物一时一地、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地展示,既不是纵深的描写,更不是文学人物性格的刻画。在经济新闻中,它只是作为一个个闪光的细节而存在的。它像新闻中的描写一样,不在多,而在准;不在细,而在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