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结构严谨是对作文的基本要求.一篇好的记叙文也要首先做到结构严谨。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要想使文章的结构严谨,作者的思路首先要清晰。这就要求考生在下笔之前先确定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线索可以是时间推移.也可以是一景一物.还可以是作者的感情。有了线索才能把杂乱纷繁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确定了。可以采用下面的形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一、知识导引记叙文的结构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等。它们在体现文章结构的总体设计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记叙文结构的一些要求:1.思路要清晰把握文章的线索。比如:故事晴节生动可以“事”为线索,时间推移明显可以“时”为线索,地点转换频繁可以“地”为线索,情感起伏丰富可以“情”为线索,还可以歌词为线索,以名言为线索,以诗句为线索等等。  相似文献   

3.
试卷讲评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试卷讲评,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澄清在某些方面的模糊认识,又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试卷讲评课要突出试卷讲评课的要求,既讲又评.试卷讲评课通常有三种模式:按知识点为主要线索,按思想方法为主要线索,按错误原因为主要线索.试卷讲评课还要体现试卷讲评的四个特性:针对性、系统性、延伸性、巩固性.  相似文献   

4.
一、训练目标1.了解分类,明确特点。了解分类是鉴赏评价的基础。类别不同,其内容结构、语言写法有很大差异。散文通常分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两类,抒情散文以表现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直抒胸臆,颂斥美丑,表达爱憎;叙事散文则是以叙事写人为主,其特点是: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写人,形象不求丰满但要鲜明。记叙散文中的“俗”,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2.理清线索,抓住文服。①学会分析文章的线索。散文的线索就是结构文章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散文中有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有以空间转移…  相似文献   

5.
理解光电效应,掌握光电效应所遵循的规律,一般情况下通过两条线索比较易于完成,这两条线索是:一是光的频率线,二是光的强度线.  相似文献   

6.
[招数指津],如果你要从某地出发到某地去旅游。你的行程将怎样安排?无论海陆空,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路线吧。考虑好先到哪里.再到哪里。然后到哪里。行文如同行路。也要有一个路线.这个路线就是我们常说的线索或者文路。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为什么妻这样写等.都是非常清楚的。在阅读时.我们若能准确地把握线索,就很容易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这就为解答试题找到了一个捷径。那么,怎样分析文章的线索、文路呢?又如何通过这线索、文路去理解文章的主旨呢?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堂中的认知线索及其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问题的提出 重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实施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通过适当的途径建立自己的认知活动线索,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心理价值.所谓认知线索,指的是学习场景中学习环境、学习者和学习对象的综合体——学习活动随着时间的变化过程,是学习活动的主线.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最初对信息的加工线索将直接影响以后对信息的提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线索并进行精细加工,学习过程就会产生自我参照效应,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今后对这些知识的回忆就越深刻.  相似文献   

8.
夏峥嵘 《教师》2013,(25):55-57
语言、文学是艺术,语文课堂也是艺术.大凡艺术都有藏巧于拙的结构。古人作文讲究“一线串珍珠”.精美的文章大多有一条精美的线索贯穿全文,是可以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条。精美的语文课堂也有一条精美的线索,亦是“一线串珍珠”。如果丝线精致,会使珍珠熠熠生辉;反之,珍珠散落一地,纵使精美,仍是无序,不能成为艺术品.至少不能成为艺术的精品。  相似文献   

9.
一、线索式物理复习课的意义 所谓线索式物理复习,就是在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类知识的复习中,始终或大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重要教学板块都被一根教学线索贯穿着.表现为整体复习的一种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0.
赵慧 《黑河教育》2009,(2):14-14
以往的教学和教材编写是以语法知识为线索,教学中突出语法知识教学,教材中会话、课文、单词、练习题也围绕语法项目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这样学生虽然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语法知识。但却与语言的交际性为语言的最本质属性理论相悖.影响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形成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这也是造成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把以“语法知识为线索”改为以“主题为线索”的方法.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主题教学是指围绕儿童生活的某一中心内容即主题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来组织教育教学的活动.它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根据主题的核心内容.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再顺着这些基本线索.确定主题的具体内容.并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从儿童感兴趣的生活事件出发设计教学主题或问题.支撑儿童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他们在对问题探究与解决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有两条叙史线索:文学线索与思想线索。前者指文学发展的自然脉络,后者则指架构文学线索的思想框架。在文学史研究中,思想线索有几种基本模式.如原型模式、进化模式、规范化──反拨模式和综合模式。思想线索对于文学史的整合作用,具体地在作品的主题、文体、发展规律和作品内蕴等方面的阐释中体现出来。思想线索的问题,应作为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议题来认识。  相似文献   

13.
生词是影响英语阅读理解和速度的主要障碍之一 ,通过上下文线索推测词义是克服这个障碍的一个有效手段。常见的上下文线索主要有定义上下文线索、举例上下文线索、推理上下文线索、同义词上下文线索、反义词上下文线索和重复上下文线索等。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中,如何强化阅读基本功的训练,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训练?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济南市教研室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认为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呆板的现象,这也是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他们在探索小学阅读教学基本模式的同时,又进一步研究了强化阅读基本功训练的各种教学操作方法。一、操作方法的形成1.两条线索。一是依据学生学习方法的线索,即指导学生学习字词句段篇和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线索;二是依据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线索,即如何导入新课、引导点拨、激发情感等的线索。2.两条渠道。…  相似文献   

15.
姚高峰 《学语文》2009,(2):35-36
《庄子》这本书看起来零散,读起来也很是费劲,但是其内容是有线索贯穿其中的。读《庄子》也当抓住其线索,才不会茫然无头绪,不知其所云。我们大都知道。庄子所处的时代是战争频繁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庄子当然痛恨当时的诸侯们为了一己之私而大动干戈.以致天下大乱,君王犹傈于庙堂之上.有志之士隐其身而不出。对于百家争鸣,庄子并没有感到庆幸.相反他认为古之大体为百家之所裂,以至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在庄子看来,与其说百家争鸣是思想活跃的表现,不如说是是非之争的恶果。因此,关于是非之争的问题就成了《庄子》全书的一个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一字立骨”也称“一字经纬”,它是指以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凝练的短语作为构思的焦点——立意的根本.行文的线索,统摄整个文章的结构。巧妙地运用“一字立骨”的写法.可以把零散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纷繁复杂的内容归拢集中到焦点上,从而使文章线索明晰、结构缜密、主旨凝聚。  相似文献   

17.
一、力学知识体系 力学研究的是物体的受力作用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以三条线索(包括五条重要规律)建立联系.如下面网络图所示.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单元“学·练·考”指要初二册第五单元【学练要求】一、单元学练要求1.理清记叙的线索,分析记叙线索在结构安排和表现主旨上的作用。2.学习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领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3.了解记叙文的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内容,对记叙和描写这两种表达...  相似文献   

19.
艺术家主动运用深度线索进行艺术创作.而儿童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在绘画中运用深度线索来表现空间的深度。最初.儿童的画面空间缺失深度。然后.儿童能够在画面的垂直方向描绘远近不同的物体.且物体相互分开。最后.能逐渐运用遮挡表现深度空间、用斜线表现深度.以及画出物体的多个侧面等.但儿童不可能自由运用所有的表现深度的方法。整个发展过...  相似文献   

20.
完形填空是一种既要求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要有扎实的语法、词汇和文化知识积累,是一种全面考查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题型。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巧用上下文线索解答完形填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