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作为世纪之思想巨匠,叔本华、尼采和鲁迅在精神上似乎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他们的个性之怪癖,心灵之孤独,思维之深造,立论之峰峰,剖析之尖锐,意志之坚韧,力量之强大,影响之深远,都曾令人瞠目结舌,而不知以对。因而,本文试图粗线条地勾勒和描绘他们那种充满澎湃激情和强大生命萌动的精神风貌,以使人们对他们横空出世的思想形象获得一种深刻的印象。(-)当澎湃的生命之流使思想家真正拥有自己思考的头脑时,他们便显示出最肆无忌惮而令人颤栗的狂人气质,叔本华、尼采和鲁迅皆如此。叔本华的先祖原是荷兰人,在他的曾祖父时代才…  相似文献   

3.
周素云 《广西教育》2023,(13):119-122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培养小学生数学审美能力的几种常用方法,包括: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之美的感知能力;运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之美的鉴赏能力;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之美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4.
刘九伟 《天中学刊》2003,18(4):100-102
自韩非将儒学分为八派之后,后人对八派中的孟子学派和荀子学派的研究比较持久、全面、深入,而对其他各派的研究甚少,特别是对“漆雕氏之儒”,至今尚无专文研究。“漆雕氏之儒”作为儒学之一派,对其人员组成、见解和主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予以探讨,当补历史之缺失,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人格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人格是对农耕文明时代依附型人格和工业文明时代物化的单向度人格进行反思,符合生态文明时代发展需求的一种新型人格,生态人格的塑造需要世人必须始终保持对自然的感激之心、忏悔之心、敬畏之心、谦卑之心和珍爱之心。  相似文献   

6.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陈人在创作宫体诗的同时创作了别具一格的边塞诗,本认为其动因不仅是南朝乐府拟作之盛行,更由于梁陈间诗人对新的审美对象和抒情载体的寻找,对新的审美理想之追求,对学悲怨情感之依归与抒发,也是对两汉大一统局面向往之心理情结。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利用西方科学对中医的解释、验证和改造,使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存在着普遍的误区。中医是医道,而不仅是医学;是和人之道,而不仅是治病之学;是过程之道,而不仅是结构之学;是化变之道,而不仅是功能之学。中华医道超越科学,并可包客人体科学。科学概念的西化与神化,不仅是中华医道的灾难,而且是人类文明的灾难。随着现代科学革命的深化和人类认识的回归,中医智慧对人类未来的重要价值将日渐体现,对科学主义的狭隘的批判和揭示将日益深刻,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于宋词之寄托,多有评说,但较少论及唐诗之寄托。其实,唐诗亦颇多寄托之作。唐代诗人作寄托诗,原因有三:社会客观原因,诗人主观原因,文学传统原因。唐诗之寄托在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这两方面都超轶前人,对以后的诗词创作不乏沾溉之功。  相似文献   

11.
王火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中有大量的对雨的描写,甜蜜之雨,忧伤之雨,矛盾之雨,光明之雨,多样的雨景已经和小说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打上了情感的烙印,表现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社会的动荡离乱、变幻无常。雨已成为《战争和人》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要素,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讨论了诗歌翻译中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的问题,首先,文章追述了两者各自的历史渊源,及翻译史上与之相关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借以阐发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的意义与功能,特别是后者中所蕴涵的等效和读者反应论,给我们提供了赏析评价诗歌译作之新视野。其次,文章简单回顾了中国的诗歌理论,特剐是近代王静安的“境界说”,一方面加深了我们对诗歌本质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诗歌应当译什么提供了理论支持,即译神为主,形次之。不可因形害意。因此,中国传统诗论与动态对等之等效说可谓遥相呼应,盖惟有在宿文本中重现原作之境界。方可求神以使诗歌之效力直追原作迭于宿文本读者。文柬,不同译作之比较,或译形以求忠,或译神以达众。  相似文献   

13.
尼采哲学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在西方哲学的近现代转折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之彻底,对传统道德和宗教虚假性的揭露之充分,对人生价值追求之真切,对人类前景憧憬之自信,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尼采在哲学上的贡献是少有的,也是多方面的。文章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此做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我一直想写写我和李镇西老师的故事,想由衷地表达我对他的敬仰之情、感激之情和愧疚之情,更想让文字留下我和李老师的一段情谊  相似文献   

15.
曹丕的生命之忧既有在立嗣背景下的现实生存之忧,又包含着他从自身生命困境出发,凭借对老庄哲学的深楔而引发生命终极之忧,这两种“忧”合在一起就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忧;在对这种生命之忧的消解中,恣游宴饮只是暂时的缓解可逃避,而对章崇高地位的肯定,最终消解了曹丕的生命之忧。曹丕对生命之忧的承受和消解展现了一个生命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6.
《河北教育》2014,(4):12-13
王金刚:近日,“文理不分科”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议论,赞成者有之,持不同意见者也有之。笔者认为,任何改革探索,不能简单的以对错视之,改革本身却值得我们对现行制度进行一次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7.
左思的《咏史》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咏史诗,而是颇有深意的咏怀诗。所咏之怀包括两个元素:叹穷和言志。诗人从三个雏度抒写困穷处境:对造成困穷处境原因的辩白、对摆脱困穷处境的期待、对身陷困穷处境的超脱;从三个层面表现人生志趣:立功扬名、著书立说、隐居高蹈。叹“穷”和言“志”共同构建了真实的心灵史,因而使诗歌不仅有对“穷”的不平之气,更有一种壮逸之气,而这种壮逸之气不仅包括立功扬名、著书立说的雄壮之气,也包括隐居高蹈的超逸之气。由于巧妙地运用赋、议论、对比等艺术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8.
徐红云 《学语文》2011,(5):51-52
展开浩如炯海的涛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昔。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生活中产生、发展,又必须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小说创作寓言化倾向的根源:一是对中国古典文学重表现传统的反思和回归,继承了《易》之象,《庄子》之奇诡,《楚辞》之神奇,古印度之韵;二是由于向西方学习,将现代派文艺诸表现手法与中国古典文艺表现手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