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型大学在国家自主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都把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把科技创新投资视为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均超前部署和重点发展战略技术产业。研究型大学之所以能在自主技术创新上表现出强大实力以及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主要是因为创新型国家政府掌握了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方式与特征,明确了大学与企业的相互关系,并提供了政策支持。本文还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发挥自主技术创新上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在自主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英国大学的战略定位及其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与英国不同类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和发展实践相比,我国大学战略定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类型上的同质性和学科上的同构性,目标选择缺乏理性,发展思路缺乏继承性和连续性;政府对大学战略定位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有待加强。我国大学在战略定位上要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改革大学评价标准,将战略定位上升为全体人员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多样化为主要标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已使大学走出了传统意义的象牙塔,大学发展战略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一种手段已成为大学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文章从我国技术本科院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院校分类、大学发展战略的理论视角,以国际比较为基本研究方法,对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大学、印度技术学院、英国由多科技术学院发展而来的"新大学"的发展战略进行了个案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抽离出有关技术本科院校战略选择的一般取向:战略理念"贴切";战略目标及战略举措注重技术教育特色,并对我国技术本科院校的战略选择提出了若干建议。本研究对我国技术本科院校自身发展和当前积极推动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婕 《教育研究》2006,27(11):35-40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多样化时代和利益相关者时代。在这种背景下,战略管理就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高校战略管理研究也成为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高校战略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与面对现实、战略管理与资源依赖方式、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战略管理与教育营销、战略管理与跨越式发展、战略管理与大学领导群体、战略管理与大学利益相关者、战略管理与大学管理文化、战略管理与大学经营诸关系是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其协调有序是高校健康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这样的大学"始终是大学战略发展的根本问题。通过对广东六所大学的调研,发现现代大学特色建设与定位发展的逻辑选择离不开充分发挥大学自身的个性,离不开遵循办大学的共性和规律性。通过综合分析和思考,提出现代大学特色建设与定位发展的逻辑选择就是"办一所有味道的大学"。"办一所有味道的大学"就要善待学生,尊重学者,注重学术,优化学科,培养良好学风;就要对大学有一个正确的看法,确定好自己的想法,找准一个说法,实行一系列正确的做法,保证每个过程都得法;就要遵循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设定发展的基本规格,作出实现发展规格的具体规划,健全符合自身实际的制度规范,并保证按照规矩去落实。  相似文献   

6.
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依据构筑江西人才高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及存在的困难与差距。在此基础上,从重塑大学人文精神、实现大学准确定位、优化高教资源配置、明晰高教发展目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强化高教投入等方面对江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思考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正受到重大挑战。管理者们都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何使大学在竞争中获得发展的优势地位并成为领跑者?笔者认为,运用差异化战略对大学来说,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大学发展是大学组织在形态、治理、学术、人员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变化,有着主体意识性、价值选择性与发展阶段性。大学发展战略是大学在分析内外部形势之后所制定的涉及大学长期发展方向的资源配置方案。将发展战略引入大学组织应当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性、大学发展的目的性、现实的可操作性。战略的设计视角是大学发展战略分析较为常用的一种模式。内部分析框架由传统与价值观分析和资源与能力评估两部分构成,外部分析框架可从依存环境和竞争环境等两方面来进行构建。大学发展战略分析可以相对明确大学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以及大学在发展战略选择上的若干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许多地方高师院校也开始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审视自己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向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转型的发展战略。随着由地方性高师院校向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的转型,这些大学都面临着转型后的战略定位和核心竞争力的选择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讲,能否确立正确的战略定位和选择恰当的核心竞争力,是这些大学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一、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的战略定位地方高师院校转型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定位。定位既要考虑国家和地区对高等学校的需求,又要考虑一所大学在整个大学系统中的位置。要根据我国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决,高等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正受到重大挑战.管理者们都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何使大学在竞争中获得发展的优势地位并成为领跑者?笔者认为,运用差异化战略对大学来说,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大学战略规划:探究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辉 《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2):98-102
澳大利亚大学把战略规划视为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学战略规划的相关界说从不同角度影响了澳大利亚大学的战略规划实践。大学战略规划实践体现的立足于对大学的组织特点的理解、注重对大学外部环境的分析、体现大学规划自主的原则、吸引各方广泛参与和规划内容既“求同”又“存异”的五大特征,对于当前我国大学规划具有启示意义。对大学科学定位和进行大学发展动因分析应成为现阶段我国大学战略规划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路径与机制:大学如何培育和发展特色学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色是大学的生命所在,而学科是大学培育和发展特色的着力点。培育和发展特色学科的路径是多元的,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应从实际出发进行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周富强 《教育学报》2006,2(4):74-81
地方大学转型期的显著特点是经费紧张却急剧扩张。文章认为战略变革管理是地方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地方大学战略变革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地方大学应强调战略思维、注重战略管理、灵活制定适应战略变化的战略规划、强调战略变革管理的有效执行。通过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战略变革管理,发现该大学战略变革中既有优势也有薄弱环节,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总体上,该大学的战略变革管理是卓有成效的。建议战略变革管理中应注重学校文化的革新从而确保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跨越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研究型大学形成的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美国的一些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跨越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最后,就我国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跨越提出了战略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战略规划是大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大学发展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包括凝聚共识、明确方向、确立目标、创新文化和促进跨越发展等。战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学生命周期和发展形势,设计大学发展愿景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编制大学战略规划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经验表明:目标导向理论、资源匹配理论、人力增值理论、组织再造理论和文化创新理论等对做好大学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要使战略规划成为指引大学前行的灯塔,必须提高战略规划的质量,为此,可以采用系统规划法、全员规划法、全要素规划法和战略研究法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大学科研体制特征及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大学的科研在国家科研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形成了大学系统和科学院系统并列的科研体制。大学的科研体制具有自己的特点,可分为管理体制、拨款体制以及评价激励机制和成果产出与转化机制等。当前,大学的科研体制存在着管理缺乏统筹安排;政府主导的科研经费投入使大学科研过于依赖政府的战略选择;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不甚合理;科研成果与产业界相脱离,转化率低等问题。应注重大学和科学院系统的合作与分工,调整大学内部科研管理体制;加大对大学科研经费的投入,实现科研经费投入渠道的多元化;建立科研“全面激励机制”,坚持正确的科研评价导向;大学科研应更多地关注社会的需要,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Wilkins  Stephen  Huisman  Jeroen 《Higher Education》2012,64(5):627-645
The 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 is a phenomenon on the rise, but we still have limited knowledge of the strategic choices underlying the start of these ventur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shed light on the motivations and decisions of universities to engage (or no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es.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institutional theory has been selected to frame the potential motives for starting an 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 Secondary literature, including professional journals and university reports and websites, has been analys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that alludes to the motivations of universities for adopting particular strategies. It was found that university managements’ consideration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concepts of legitimacy, status, institutional distance, risk-taking, risk-avoidance and the desire to secure new sources of revenue. We argue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avoid decisions that are based largely on a single dimension, such as legitimacy, but rather consider a broad spectrum of motiv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相似文献   

18.
Since the start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niversity rankings have become internationalized. Global rankings have a variety of uses, levels of popularity and rationales and they are here to stay.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current global ranking reveals that well-reputed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re amongst the top ranked ones. A major concern for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is how to use the global rankings wisely in their mid-term and long-term strategic planning for building their institutions into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Four major global rankings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the 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nd the Performance Ranking of Scientific Papers for World Universiti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most influential indicators in these global university rankings that will affect the rank mobility of an institution.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K-means clustering, a model of strategic institutional planning for building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日本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适应性,日本于2014年正式实施为期10年的"顶级国际化大学"项目,遴选37所大学作为项目大学。从战略定位看,项目大学都有自己明确的战略定位;从战略举措看,项目大学要完成政府设定的通用指标和大学自身设定的个性指标;从战略外部保障看,日本政府委托日本学术振兴会统筹战略项目实施;从战略内部保障看,项目大学要每年向振兴会提交战略项目计划推进的年度评估报告,并接受振兴会的中期考核和终期评估。可见,日本探索出了基于"政府—大学—学会"的三螺旋型合作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道,即作为行政力量的政府高度化介入、作为学术力量的大学特色化实施和作为第三方力量的学会无缝化参与。  相似文献   

20.
Since 1991 donors have advised sub-Saharan African universities to prepare “strategic plans”. Universities should embark on strategic planning because they believe it has value in its own right, independently of whether it may release donor funds. Restructu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government is a vital dimension. The plan as a document, to be publicized and negotiated, also takes on greater significance than Northern planning models allow. It must show how the university can serve its society, so the making must tap the skills and energies of academic colleagues. But engaging their co-operation in determining academic priorities has been a repeated difficulty. Much training is required, and a high premium is placed on the vice-chancellor's leadership. Continuous support from consultants helps, but the university must take ownership of the plan. The strategic plans which have been produced are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The form of strategic planning should be very different, certainly in detail and maybe in broad shape, in African universities than in their Northern counterparts. Opportunities for planners in Africa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to develop models appropriate to their circumstances will be of vital impor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