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习型学校的理念与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习型学校是引发学生真正学习的场所。学习型学校的基本特征在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学习、领导的学习、团体的学习及其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因此,现行学校必须转变成为学习型学校,使之成为学生真正学习的“有效学校”(effective school)。  相似文献   

2.
围绕办学理念。制定培训计划:教师本身的发展不但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教育质量?这一现实问题始终困扰着学校领导。经过研究讨论大家对办一流学校,创一流质量,必须有一流教师队伍的观点有了认同。对一流教师应该有一流教育、精于教学能搞科研的办学思路形成共识。认为学校是教师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理应为教师的自我实现、专业发现而服务。  相似文献   

3.
谈教育似乎是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也是我们国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客观需要。而具体到学校教育,众所周知,学校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发展的场所,同时还是教师生活、学习(如果我们也持有一个人的学习是终生的这一观念的话)、发展的场所。学校构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与教学相长的环境。在这样  相似文献   

4.
终身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学习型学校的建立是新办学理念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甚至关系学校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质量是立校之本,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靠教育的具体执行者——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因此建立一所学习型学校,为教师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已势在必行,但是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有诸多因素阻碍学习型学校的发展。一、教师的学习呈隐性化而并非日常化。在传统观念中,教师大多只注重把自己的一节课教好,对工作之余的学习则认为可有可无,可粗可细,难以日常化、系统化。二、教师因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学校是教书的地方而不是学习的场所,只要自己能把一节课上好,学习则无足轻重。三、传统观念中学校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建立的,而不是为教师学习所设立,教师的学习已是在前期的大学中“充足了电”,教学只是“放电”的过程。但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及时“充电”,而日常化的学习是最便捷有效的。但学校的管理者很少有为教师的日常化学习创设相应的环境和设施,即使有人想学习也没有相应的场所设施。四、学校领导层很少关注教师的日常学习或支持教师的日常学习。学校管理者只管教师怎样才能把课教好,所以对教师的日常学习很少过问,甚至有些管理者认为教师的自学是不安于...  相似文献   

5.
终身学习背景下学校和社区关系的重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向是从人文关怀出发对教育本真的追问.学校和社区作为教育过程实现的重要场所,在历经了三个动态的发展阶段(二者隔离阶段,学校服务社区、社区依附学校阶段,学校社区的合作阶段)后,在终身学习思潮的推动下,继续走向对话与融合.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和社区关系的反思,以终身学习和"成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学校社区一体化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6.
二中览胜     
《广东第二课堂》2005,(10):F0002-F0002
校园不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是莘莘学子思考和休憩的地方。美丽别致的校园,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学习、思考和休憩质量。不要说我们的学校不漂亮,如果我们放下书本去寻找,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美是无处不在的。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人不可须臾分离的活动领域,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和最重要外部影响因素。学校生活是多种形态交织的特殊生活,既包括有计划的教育生活,也包括具有自然性特征的日常生活。学校教育生活通过课程复制和传递着课题化的世界,具有被动性和封闭性特征。而学校日常生活则可以引发学习主动而自然地发生,更好地促进社会性学习,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育人路径。为此,教育者应重视日常生活文化育人的价值,为学生营造更多自主的日常生活空间。但这种路径也存在复合性、不确定性等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反思性的学研文化,开展对日常生活文化的批判与改进,从而为学校生活育人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一、激活教师读书学习的热情 治校之道,教师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在于教师。哈佛大学校长科南持说:“学校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当今,终生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绿色教育”理念下的教师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教育”是一种追求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和谐、人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自然、和谐、发展”。如果在学校教师管理中坚持“绿色教育”的理念,倡导“生命因欣赏而美丽、氛围因宽容而和谐、责任因自主而生成”,以互信互谅为基础,以公平公正为准则,以情感关怀为内容,以制度管理为手段,就能使全体教师在一种心态平和、情感融洽的环境中积极地、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不再是单纯的工作单位、学习场所,而是全体教师专业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为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全体教师营造一个温馨…  相似文献   

10.
《辅导员》2011,(13):F0003-F0004
安慧里中心小学毗邻奥运村,一校两址。是一所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首批朝阳区示范校。学校秉承着“爱与责任”的办学理念,以艺术教育引领学校发展。通过营造幸福校园,培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孩子们感受校园生活、读书学习之乐,最终致力于为师生创造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这种理念的提出,真正为学校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全面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和文化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学校建筑是教育的场所,是师生学习与交流的空间,学校所建构的景观环境,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文化性。英国前首相邱吉尔曾经诙谐地道出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建造了大楼,大楼也塑造了我们。学校建筑文化的影响力量是不容忽视的。部分学校领导对学校建筑所建构的教育环境缺乏一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一、 语文目标教学的教育观念 (一) 教育功能观 布鲁姆在目标分类中提出,学校教育的宗旨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学生因为成长背景有所不同,所以其知识的积累和发展特征也会具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学生通过合适的教育都可以成才,学校要改变传统的“选择适合学校教育的儿童”的观念,转变为“为学生设置合适的课程和教育教学环境”的理念。初中阶段教师的教育方式要以学生的终身学习为根本出发点,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学校教育不再只看重结果,而是要关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教育学生终身学习正是目标教学的根本目的,它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当你徜徉在吉林省洮南市第四小学,就会被学校里的浓浓书香所感染、所陶醉。大楼正厅“让生命因读书而精彩”的烫金大字,折射出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随处可见的读书名言和警句就像芳花香草点缀着学校每个角落,陶冶着四小的每位师生;与各班琳琅满目的书架和朗朗的读书声,一起构成了现代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家园。几年来,洮南四小高瞻远瞩,努力培植了具有书香气息的现代学校文化,将文化建设的触角伸向每个角落,努力让书香弥漫生活时空。为全校师生点亮了一盏使自己生命更精彩的明亮的灯。  相似文献   

14.
"绿色教育"是一种追求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和谐、人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自然、和谐、发展".如果在学校教师管理中坚持"绿色教育"的理念,倡导"生命因欣赏而美丽、氛围因宽容而和谐、责任因自主而生成",以互信互谅为基础,以公平公正为准则,以情感关怀为内容,以制度管理为手段,就能使全体教师在一种心态平和、情感融洽的环境中积极地、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不再是单纯的工作单位、学习场所,而是全体教师专业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为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全体教师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新教育(海南)》2006,(7):F0003-F0003
海口市琼山中学始创于一九一三年,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办学历史的名牌老校。学校现有教师210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省优专家2人,省级骨干教师13人,市级骨干教师33人。教师队伍:业务精良,责任心强,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学校办学条件一流,每个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电子阅览室应有尽有,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奋发向上的氛围,是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6.
赵平 《青年教师》2009,(10):22-24
一所乡村小学,却有着与城区一流学校毫不逊色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流的教学水平。这里被称为“永吉县教师的摇篮”。省内多所学校的领导来这里进行考察、学习、调研,它拥有无数的荣誉。附近的孩子都想到这里读书。它就是永吉县北大湖镇中心校……而这所小学的校长乔玉兰,更成为吉林教育界以管理而著称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兰州园艺学校是一所公办省级重点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校位于兰州市西固区,环境优雅,交通便捷,是理想的读书学习场所。建校三十多年来,学校先后被教育部、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教育系统网站示范单位”“全国教育观测基地”“特色学校”;被甘肃省农牧厅指定为“甘肃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省、市扶贫办指定为“省、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输转培训示范基地”;被兰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都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然而,传统的教育是这样吗?旧时的教育讲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谓教书,就是教师把各种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读书对学生来说,如果来自外在的强制要求时,它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压力,学生的体验也就成了痛苦的、苦涩的。苦学是一种不能持续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所有的生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学习优势教育,给我们的实践提供了这种可能。5月10日,总课题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教授的一席话,引发了现场100余位校长陷入沉思"学校绝不单纯是学科学习的场所,而是多样的思维方式、个性学习的场所。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使众多带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差异的、多姿多彩的人们在一起学习,培养民主精神与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伊万·伊利奇于1971年出版《去学校化社会》后,又通过各种文献、对话全面展现其“去学校化社会”思想的内涵。整体上,伊利奇秉持着“人道的激进主义”态度,立足于经由社会、历史、玄思等视角交叠而成的核心议题,呈现出其教育思想的内在脉络。事实上,通过对学校中潜在的“价值制度化”“教育神话”“隐性课程”等问题的批判性质疑,伊利奇逐步认识到最初所提“去学校化社会”策略的徒劳。因此,从提出废除学校转向对教育理念本身的反思,伊利奇不再接受“稀缺性假设”下的教育需求话语及其社会承诺。基于此,在“去学校化社会”思想诞生50年后的今天,考虑到该思想可能引发的教育改革实践的危险性,“去学校化”的诉求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政治要求上,即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建立学习机构及其恰如其分的自由保障与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