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汉语叙述句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将虢是灭,何爱於虞?(《左传·僖公五年》) 秉国之钧,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相似文献   

2.
周培公是康熙名臣,因二月河长篇小说《康熙大帝》及由此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而声名大噪,而其生平史迹却知者甚少,以致众说歧出,亟需考正。通过广考文献可知:周培公(1634—1702),名昌,字培公,号介庵(葊、菴)、介翁,清荆门州人。其父母均死于明清之际战乱,稍长在地方绿营军中办差,后进京任内阁供奉辅佐振武将军吴丹,被录为七品官员。康熙十五年(1676年),以参议道身份到甘肃平凉前线劝降了呼应"三藩之乱"的陕西提督王辅臣,立下赫赫军功。后授"布政使参政""分守海防道",参与平定吴三桂在湖广的叛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任"山东登莱道",摄布政使。三年后,因与总兵不合,罢官回家乡荆门,在家乡去世。其子女、族嗣颇多,有成就者不乏其人。培公著作,现有诗集《长征草》《即次吟》和文集《从征纪事》传世,《居乡纪事》存《序》,《慎贻堂书目》载有其《从戎笔记》《明心奏稿》,仅存目。  相似文献   

3.
“元兴元年”胡蒲三国(吴)。诬,厘米。熊座青瓷灯三国(吴甘露元年)。1958年江苏南京出土。高12.3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5.2厘来‘一晚.士们西晋(永宁二年)。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高幼.,皿未。公矍 一晚.晋。高40厘来.北魏。冬之性场,;悦袅河内太守虎符九五五年内蔽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出土。高四·五屋来,长九·五厘来。 ︵上︶合符︵下︶分符长羊众…,。户JU.、:勺、叭几石、‘月‘f ·户.‘留之扩含拱·一泛甲-.-户嗽分色欲.扮‘一七长飞勺‘,公乞卜、协、︸,屯协协访筑中国历史参考图片(十九)$中国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也谈疑问句末的“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散文中,有不少疑问句末尾是“为”字。例如: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三代之亡,共子之废,皆是物也,女何以为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关于这种疑问句末的“为”的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大多数人认为是疑问语气词,如王引之、杨树达、杨伯峻、王力诸先生;少数人则认为是动词,如马建中和吕叔湘先生,朱运申先生在《关于疑问句尾的“为”》(见《中国语文》七九年第六期)中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5.
60.[方丘] 古代夏至日祭地之坛。《周礼·春官·大司乐》:"夏至日,於泽中之方丘奏之。"疏:"言泽中方丘者,……因下以事地,故於泽中。取方丘者,水钟日泽,不可以水中设祭,故亦取自然之方丘,象地方故也。"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国内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形势急剧变化。当时任辽东总兵的吴三桂充当引清兵入关的汉奸,镇压农民军和抗清力量的刽子手,晚年又借圣祖撤藩之机于云南发动叛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自演了一幕建国称帝的丑剧。关于他在衡州称帝的始末,《清史稿·吴三桂传》作了简要的记录:“是岁,三桂年六十有七,兵兴六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窃号自娱。其下争劝进,遂以三月朔称帝,改元昭武,以衡州为定天府,置百官,大封诸将,首国公,次郡公,亚以侯伯。造新历,举云贵川湖乡试。  相似文献   

7.
澹泊敬诚额四联四“澹泊敬诚”,是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以外之第一处景观(按《热河志》排列顺序),其正殿建于1711年(康熙五十年),1754年(乾隆十九年)用楠木改建,俗称楠木殿.清代皇帝在避暑山庄举行重大典礼均在此处.“澹泊敬诚”这组建筑的前面,正对避暑山庄的丽正门,左右有方亭及配殿.穿过后殿以及再后的十九间照房,就是皇帝的寝宫,即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一景“烟波致爽”.康熙为正殿题额曰:澹泊敬城“澹泊敬诚”,意思是恬静寡欲,谨慎真诚.扬雄《长杨赋》说:“且人君以玄默为神,澹泊为德.今乐远出以露威灵,数摇动以罢(通“疲”)车甲,本非人主之急务也.”康熙吸取扬雄“澹泊为德”的内容题写此额,并悬挂在避暑山庄正殿上,其目的是向前来朝见的少数民族王公贵族表示他不想煊耀武力,更不想用武力去征服他们,而是与他们真诚相待.可见,“澹泊敬诚”额蕴含了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康熙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是以团结为主的基本精神.乾隆即位后为楠木殿书写楹联三副:其一:先泽志钦,承宵衣旰食;民依心切,念春雨秋晹.其二:四面云山契仁寿,万家烟并验民和.其三:祖训式钦思日监,天行惟健体时乘.  相似文献   

8.
田舜年,字韶初,号九峰,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卒于武昌客寓。约在36岁时(1675)承袭父职,是容美(辖今湖北鹤峰、五峰等县)第十三代土司。恰在此时,吴三桂作叛,曾赐封田舜年。康熙十九、二十年(1680、1681)间,清军进军澧州,田舜年首先向化,并派兵从征,给加三级,赠授骠骑将军。康熙二十八年(1689),玄烨破例接见,恩庞有加。田舜年早年曾就读外地,发愤自励,博览经籍,工诗善文,其才思敏捷,为门客所不及。虽然如此,却“屡试棘闱不第”。  相似文献   

9.
关于名词、动词作状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汉語里,名詞(成名詞詞組)直接用在动詞前边作状語,是很常見的。这至少有下列几种情形。 (甲)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湯問) 2.布囊其口。(柳宗元·童区寄傳) (乙)3.十九人相与目笑之。(史記·平原君列傳) 4.群臣吏民有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賞。(战国策·齐策) (丙)5.夫以秦王之威,而相知廷叱之。(史記·廉頗相藺如列傳) 6.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鑑·赤壁之战) (丁)7.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诗·小雅·斯干》) 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诗·小雅·小旻》)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相似文献   

11.
一、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A.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 国策·齐策》) B.先王之别,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 公元年》)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 王上》) 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二、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修文德以来之 A.既来之,则安之 B.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C.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D.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写出下列句中“为”字的词性和意义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何以伐为③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日“欲之…  相似文献   

12.
《史记·鸿门宴》记述曹无伤离间刘邦项羽有一个细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原句中,“人”既是“使”的宾语,又是“言”的主语;同样,“子婴”既是“使”的宾语,又是“为”的主语。“人”与“子婴”在句中“身兼二职”,在语意表达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人们称之为兼语。古汉语中,含有兼语的句子十分普遍,仅从《史记·鸿门宴》中,我们就可以列举以下若干例句:(为便于分析,兼语成分用着重号标出)①吾令人望其气②欲呼张良与俱去③所以遣将守关者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⑤令将军与臣有…  相似文献   

13.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1),允无复入理(2),家人深以为忧。会(3)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4)。”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5),桓必劝入。”桓果语(6)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7),故当有意(8),卿宜察之(9)。”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10)。许因谓曰:“妇有四德(11),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惟容尔(12),然士有百行(13),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14)百行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15)?”允有惭色,遂相敬重(16)。(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相似文献   

14.
<正> 于是君子之泽,斩于五世①。兄弟参商②,宗族诟谇③,假荫而带狐令④,卖婚而缔鸡肆⑤。求援得援,求系得系⑥。侯景以儿女作奴⑦,王源之姻好惟利⑧贩鬻祖曾⑨,窃资皁隶⑩。若敖之鬼(11),而广平之风衰矣(12)! ① 言君子的流风余韻,五世以后便断绝了。《孟子·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此言吴霖起死后,家庭内部纷争迭起,恩义断绝。 ② 参商:参商两星早晚不相见,比喻兄弟不和睦。参:(shēn申)二十八宿之一。商:即心宿《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曰阏伯、实沈,不相能,日寻干戈,以相争讨。帝迁阏伯于商  相似文献   

15.
释“於菟”     
杨雄《方言·八》记述“虎,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或谓之於(虎兔)”。将虎称为“於(虎兔)”,典籍上及后世诗文中多有出现,字形则略有变化,例如:“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左传·宣公四年);“乌菟之族,犀兕之党,钩爪锯牙,自成锋颖”(晋·左思《吴都赋》);“念汝还须戴星起,夜来梦见小於菟”(苏轼《将至筠先等迟适远三犹子》);“白额於菟踞当道,城边日落无人过”(元·迺贤《答禄将军射虎行》)。如果把以上引例归纳一下,延用“江淮南楚语词”、将老虎称为於菟的几种词形为:於(虎兔)——於菟——乌菟。“於菟、乌菟、於(虎兔)”与“虎”,字数不等,字形有别,读音亦迥然不同。今人对於菟与虎的关系多有疑惑。那么,江淮南楚人为什么把老虎称为“於菟”,两者在音、义等方面有何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 先看下列例句: (1)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左传· 僖公艹八》)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3)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晏子  相似文献   

17.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反清,随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等起兵响应,史称“三藩之乱”。不言而喻,历史早已将这次事件定性为“叛乱”,后世治史者亦多沿袭陈说,遂使吴三桂被长期钉在耻辱柱上。笔者以为,这场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一次叛乱的斗争,具有反抗民族压迫、维护民族平等的性质,具有恢复明朝社稷、实建汉家天下的企图。此非故作危言,但书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18.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19.
英美人的全名(full name)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名在前,姓在后。这三部分别是为firstname(教名),middle name(中间名)和lastname(姓),有时不用中间名。书写时,每一个名字的首字母要大写,译为汉语时,每个名中间用“·”。例: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全名为RonaldWilson Reagan(罗纳德·威尔逊·里根)。英美人的姓名通常有男女之分,不可以混用。如:Tom(汤姆),Bill(比尔),Mike(迈克)是男子名;Mary(玛丽),Ann(安),Helen(海伦)是女子名。  相似文献   

20.
在古汉语里,使动、为动和意动用法,是常见的、特殊的实词活用法。此三者句型结构相同,其谓语部分均是“动词+宾语”的动宾式,且与一般动词用法的句型相类。例如: ①吾攻赵,且暮且下。(《史记·信陵君列传》) ②赵军固壁不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良业为取履,因长跑履之。(《史记·留侯列传》) ④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 以上四例,既有动词的一般用法,又有动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