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即意中之象,也称”审美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简单地说,指诗人心中的物象。它是审美主体(人)对审美客体(物)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诗歌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我们要鉴赏诗  相似文献   

2.
<正>具有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的审美主体,选择符合自己情感的物象和景物,会呈现出一定的审美追求。作为审美主体的诗人的审美追求是受其审美理想(内因)和审美体验(外因)的影响和支配的,因而其审美追求必然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一致性。在杜甫咏物诗中沉浸着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所谓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相似文献   

3.
王忠玲 《教师》2010,(21):68-69
所谓诗歌的意象,是指主体(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会和契合。换言之,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说得再简洁一些,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它是诗的语言,诗人往往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4.
意象偶拾     
意象,顾名思义,意,即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象,即物象。意象即指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指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象往往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艺术把握和解析,它是诗人敏感心灵的触角,又是读者走入那片艺术天地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所谓诗歌的意象,是指主体(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会和契合.换言之,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说得再简洁一些,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它是诗的语言,诗人往往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6.
诗歌鉴赏是各地高考试卷上一道亮丽的风景,2004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题型更趋开放,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一、意象——鉴赏古典诗歌的入场券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即“意象”。它是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诗人)的有机统一,鉴赏诗歌离不开对意象的理解,诗歌之所以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象的创作,是诗人头脑中的意象和客观现实中的物象相融合并互相激荡升华为诗中的审美意象,进而与审美物象水乳交融生成了超越客观物象,超越主观情意,超越了宇宙、天地、万物、历史、时空的融而为一的诗歌艺术形象,使诗的光晕获得了永恒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渗透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感的物象,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有时取决于他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清朝乾隆时期著名诗人黄仲则,其诗风深挚弯曲、郁愤淋漓,诗中频繁运用了一些独特的审美意象,主要有秋虫与鹤、星与月、鱼龙与病马、秋风、烟露、蓬絮等,其诗歌中的这些意象既象征着他独特的人格和心态,又体现着他的审美意趣与诗歌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9.
意象     
考点分析所谓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物象进入诗人的构思,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人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用语言表情达意,意象常常作为语言与情感之间的中介。  相似文献   

10.
艺术语言是一种心灵化的语言 ,它最自然地展现了主体心灵的自由。在艺术语言创造过程中 ,主体反映客体 ,并非理性的认知和评价 ,而是感性的体悟和描写。任何对象经过主体的以眼观物、以心感物、以情化物的全过程 ,都将形质尽变。这种变形的客体 ,是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双向变形的结果 ,是主体心灵化和审美化的显影。艺术语言的心物感应 ,是主体把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情感融注到客观物象中 ,使物象变形为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主体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对心物感应具有指向作用 ,它所整合出的变形客体是蕴含着主体的审美比较、审美选择和审美评价的心灵之物 ,它是主体心灵世界的最自然、最真实的投射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个人理想和情操与提炼加工后的物象融为一体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诗歌而言,“意境”就是“诗境”,它是通过“物境”和“心境”来表现诗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意境理论是中国古典诗学所特有的理论。《雪夜林边停留》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同的批评家对它有不同的解读和分析,本文以“意境”理论并比较我国唐朝诗人柳宗元名作《江雪》来阅读这首诗歌,发现在异域文化背景下它依然释放出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诗歌变形,是指创作主体(诗人)为了更本质地反映生活,更强烈地表达情感,在创作时,运用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改变客观物象的原本面貌,将生活原型打碎,按照美的原则,对客观物象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意象。这种因变形创造的意象,既与生活常理相悖,又在更深层次上与情理相通,它是艺术的真实,具有更高意义上的审美。可以说,变形是通向诗美的重要途径,变形是生活真实通向艺术真实的桥梁,变形是衡量诗人心智高低的重要尺度,变形也是衡量鉴赏者心智高低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3.
<正>有唐三百年的发展,谱写了中国历史恢宏绚丽的篇章。唐诗以精彩笔墨勾勒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和情感取向,记录着唐人上至宫廷下至草野的不同际遇和精神诉求。在诗歌涉及的众多场景和描写的众多物象中,登高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客体常被引入创作主体的观赏和寄兴中。唐代诗人群体众多,从皇室贵族、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都有著名的诗人。作为唐代早期诗文革新领军人物,陈子昂的诗歌充满了革新  相似文献   

14.
诗歌中的移情手法。是指主观情感移置于客观物象.使客观物象人格化,具有一定的情感,或者承载独特的主观意识。它以客观物象的审美特性同人的思想、情感相互契合为前提,借助联想和想象.是客观物象人格化与主体情感的客体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玄言诗与宫体诗中的物象是从山水到美人的演变,是从追求本质真实到执着现象真实的转换,这充分表明了东晋到南朝物象地位变迁的轨迹。玄言诗中的自然山水以象征化、简约化的形态彰显自身,宫体诗中的物象具有鲜明的感官化、唯美化的新变特征。主体的不同心态促成了二者各异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创作主体情思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统一体。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被誉为唐代“三大音乐至文”之一,其音乐意象呈现出链接式、跌宕式及实写式的个性化特征。这些审美意象的连缀不仅表现出琴声旋律的腾挪跌宕,而且隐含着诗人自我的坎坷人生和愤世嫉俗的情感指向。  相似文献   

17.
雨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诗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雨"意象与客观物象组合,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展现雨的不同审美意境,借"雨"这一感性形象,传达了世事的伤感、离别的悲怨及相思的凄苦等种种人生感触。  相似文献   

18.
与晋唐田园诗相比,宋代田园诗的取象更注重丰富性、实用性和学术性。宋代诗人将乡间的飞潜动植统摄笔端,反映出他们强烈的创新精神,即敢于突破前人樊篱,以俗为雅,大胆开拓审美疆域;宋代田园诗对具有实用价值的家禽、家畜和农作物的格外关注,则与两宋务实的审美风尚密切相关;而选取学术色彩较浓的自然物象入诗,是和宋代学术风气渐浓、诗人的学养日益深厚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散文通过细致逼真、新颖别致的物象审美把握,熔铸主体精神和性情于其中,很好地处理了虚与实、形与神、象与理的关系。同时贾平凹散文心悟物象构建审美意境具有三种形式:情随境生、移情入境、体贴物情,物我为一。  相似文献   

20.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是“曲形得神”。“曲形”,即突破实存物象或事理之形,创造体意象之形。“神”具有心物二重性特征,“得神”是指表现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以及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因此,“得神”,或取客体之神或取主体之神、或二神俱取。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要求:变形意象的营构要表现客体的本质特征;要有诗人真情的投射;要选择好形与神的契合点;要注意虚实结合;要运用意象流手法;要注意特定语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