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笔者对陈毓罴先生披露的《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三首诗进行查考,发现三首诗的作者另有他人,是好事者不甘寂寞,借沈复之名,伪造出来的所谓"佚诗"。我们在开展对沈复和《浮生六记》的研究时,尤要注意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沈复所著《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浮生六记》向英语国家的译介是由林语堂和英国汉学家ShirleyM·Black完成的。本文以《浮生六记》译介本为对象,对林语堂“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与沈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俞平伯与林语堂的介绍,清人沈复与他的《浮生六记》才得以崭露头角,为世人所瞩目。尤其是林语堂对《浮生六记》情有独钟,不仅赞赏有加,而且还将它译成英,广为传布。林语堂受沈复笔下的芸娘影响最大,主要是她的贤德、风韵、乐而忘忧的人生观等方面。另外,独抒己见、善写生活琐屑、亲近自然、体察物性、笔调从容平淡,这也是林语堂与沈复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4.
沈复与扬州     
清人沈复在其著作《浮生六记》中,屡次提及扬州,扬州在沈复的人生经历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扬州既是作者沈复应聘习幕的安身立命之处,又是作者痛失爱妻、坎坷生活的见证地、伤心地,同时也是作者游冶怡情的乐游之地。  相似文献   

5.
在妇清文学宝库中,沈复的《浮生六记》是一部奇书。这是一本“兼谈生活艺术,闲情逸趣,山水景色,丈评艺评”(林语堂译本《浮生六记》序言)的书。其中,作者的妻子芸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著的自传体散文;沈复下笔侧重记录生活的"真"、"情"、"趣";其与明清小品的独抒性灵、最尚崇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7.
《童趣》出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是作者于中晚年写的自传体小说(沈复生于1763年,本书成书于1808年)。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描写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童趣的好文章,此文已被选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作家周思的《红线》脱胎于中国古典名著《浮生六记》,借用佛教的转世轮回的概念使沈复,芸娘和憨园转生为文物鉴定专家沈复灵、澳大利亚画家鲁斯和歌星韩。本文从《红线》中的中国女性韩出发,剖析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我欣赏一本书,书名叫"浮生六记";我欣赏一个人,名曰沈复。沈复是一个贾人,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他只留下了一本书,书中记录了他生平的悲欢离合,他的各种喜好,他闲适而纯粹的一生。这本书,便是《浮生六记》。"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书中第二章的开篇,依旧历历在目。少年的沈复,夏日里,看见帐中蚊子盘旋,便想象作晴空飞鹤;院落中蟾蜍相争,想象自己缩小,如睹巨兽互斗。这样的天真童趣,虽未脱童稚,却表现了沈复不同寻常的才情与想象力。  相似文献   

10.
《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的开头部分,生动地记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些趣事,笔调优美,富有艺术感染  相似文献   

11.
沈复的《浮生六记》笔墨纯净,明莹韶秀,以神写形地呈现出了空灵、幽雅、朴逸、委婉等丰富的境界。他的表达方式十分质朴,却能于质朴中传达出浓厚的江南色彩。江南的清艳与幽微,自然与深婉都展现在了他的笔下。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群芳亭》与沈复《浮生六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的《群芳亭》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印痕的长篇小说,主要内容与清代沈复《浮生六记》有许多相似之处。赛珍珠可能藉由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著作的启发而关注到这部清代随笔。《群芳亭》在情节基础和人物性格设计上虽受该作启发,但人物身份地位、生活目标和生命轨迹都发生了现代性转变。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为中国传统女性探索一条通向现代的自救之路,体现了她特殊的东西方文化观,但人物形象难免因观念先行而有失自然真实。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分析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从导致中西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来探讨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只有深刻理解并恰当表达深层文化信息,完成文化传递的任务,才能保证文学名著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4.
《浮生六记》虽非园林专著,却对山水园林有着独到的评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其英译应更注重美学功能而非交际功能。通过三个译本对山水园林英译的比较,分析了不同译者审美再现的手法,以及其中所观照的译者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清代沈复的忆语体自传《浮生六记》最突出的美学特色有三点:一是真实,读着它,就像与多年老友对面晤谈,完全坦诚相待;二是空灵,文字富有表现力,充满了空明灵动的情趣;三是诗意,就像一首韵味隽永的诗词,既表现在所写的内容方面,又体现在叙写方式方面。这是此书之所以有这么经久不衰魅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魏晋文学大师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后代产生了极大影响。从体例来看,对清初沈复《浮生六记》的影响就很深。《浮生六记》在继承学习前人的同时,能够有所发展、创造。首先,表现为对狂、趣、真、善、美精神上的继承,其次.在语言上更为精美.情节更为复杂丰富,尤其在耿颂友情、爱情方面更为细腻、生动感人。凡此种种.对后代均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is thesis is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choosing the original text to translate,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subjectivity of Lin Yutang as a translator and Lin's translation of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重在传递原文的“形”和“神”,以做到形神兼备为最佳,也即在正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传达弦外之音,这也正是翻译中最大的一个难题。翻译家和文学家林语堂先生所译沈复的《浮生六记》就很好地做到了形似和神似的统一,无论是从语言的选择、篇章的理解到情感的再现和意境的重铸都译得丝丝入扣,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的神韵。本文欲从“传神”的角度分析林先生所译《浮生六记》所体现出的美。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对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研究呈现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相结合、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研究相结合的特点,但研究视角相对粗糙、研究方法也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英译之<浮生六记>是体现其作为文学文化及语言大师的最见功力之译作.其中,林译本对原著"笑"的翻译处理,体现了性别韵味、简约意味和文化意蕴,很好地保留了原书的风韵,展现了林语堂高超的翻译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