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去更好的帮助空巢老人去克服心理健康现状问题,通过体育干预来提高空巢老人的幸福指数,促进空巢老人身心健康,使空巢老人愉快地安享余生.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及体育干预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  相似文献   

2.
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大众参与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锻炼能够降低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减少抑郁、焦虑症状,缓解认知功能衰退,提高生活质量。对心理障碍患者的运动干预不仅能直接减少抑郁、焦虑、恐怖等症状,促进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还能作为在常规疗法无效时减少症状的选择。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主要有3种途径:锻炼中的社会支持,锻炼中的积极体验以及锻炼导致的生理变化。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既对锻炼行为的坚持有促进作用,也能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支持,辅助个体解决心理与行为问题;锻炼中产生的积极体验如效能感、身体自我与自尊等能有效地帮助个体对抗抑郁、焦虑症状,促进心理健康;锻炼导致的生理变化与抗抑郁药效果类似。锻炼体验概念的整合、锻炼的作用、身心研究的交叉融合以及锻炼方案制定中的群体差异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若在实践中将运动干预作为心理疗法,则还需要对运动干预的作用范围(心理障碍类型)、效果(对患者有哪些方面的改善)及机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改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马加香 《体育科技》2013,(6):77-79,83
主要采用测量统计和实验法对宿迁学院甲、乙两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体育干预的心理疗法个案研究.实验前运用成熟稳定的全国通用的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90)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问卷测试,身体条件能够支持完成体育干预-心理疗法的实验,并根据被试的身心状况、运动能力、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个体特点合理选择各种运动项目和运动方式,灵活安排各个运动时间并结合适宜的日常心理疗法对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15周的试探性干预实验.实验证明,合理运动负荷体育干预和日常心理疗法的结合互动能够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丰富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有效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心境量表(POMS)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研究工具,通过实验比较的研究方法探析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不同选项课教学对其心理健康和心境状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教学实验后,参与舞狮选项课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境优于参与其它选项课,且多项分量表呈极显著差异。证实“舞狮选项课教学+心理干预”能较好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高校体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及挖掘的路径,分别是体育普修课、课余体育锻炼这两条路径和两种形式的“体育干预促心理健康提升课”这一重要路径,此外,本文还提示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这些路径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然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健康水平的影响.采用健康信念、行为调查表和Cawte健康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明显改善了大学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交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健康信念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采用锻炼行为交互作用、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业余时间体育锻炼5个量表对878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试图构建青少年锻炼行为促进模型,并给出科学的干预策略。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受到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外因潜在变量和体育教学、学校保障、制度安排、运动认知、家长影响、家庭支持、生活方式、社区体育、体育文化和社会舆论10个内因潜在变量的影响;(2)学校体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自我效能、体质健康信念均对青少年锻炼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进一步比较得知,学校体育的预测能力最强;(3)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作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可以通过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产生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量大于直接效应量;(4)对青少年锻炼行为进行干预,从宏观角度,应以社会环境为基础层,家庭教育为发展层,学校体育为创新层进行系统干预;从微观角度,应重视和强化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  相似文献   

8.
现代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分析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认为体育教师的素养,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作用,同时体育课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  相似文献   

9.
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基础上,从大学体育保健课程入手,研究体育弱势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与心理倾向,根据其身心特点,设计促进体育弱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保健课程实施方案,以期探索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为完善体育弱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基础上,从大学体育保健课程入手,研究体育弱势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与心理倾向,根据其身心特点,设计促进体育弱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保健课程实施方案,以期探索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为完善体育弱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谢剑峰 《精武》2013,(36):127-128
心理健康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的完整和协调。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助于他们完成高职学业,培养良好的素养,提高身体自尊,树立良好的自信,而且能减少因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校园安全问题。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的方法,讨论体育活动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体育活动能改善情绪状态,建立自信的生活态度;体育活动能增强自信心,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形成良好的身体自尊;体育活动能充实生活,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2.
采用《儿少心理健康测量表(MHS-CA)》对湘西自治州孤儿院青少年儿童进行测试,从认知维度,思维维度,情绪维度,个性维度,意志行为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有部分孤儿院青少年儿童的得分高于常模,其中在思维维度上有显著差异(P﹤0.05),意志行为和情绪维度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根据测试结果,对17名在不同维度上出现亚健康、病态状态的青少年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干预实验,结果表明:体育干预实验能够改善孤儿院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1.研究目的通过了解目前甘肃政法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特点,经过理论分析与探讨,阐述学校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出体育锻炼中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措施,缓解抑郁.本文通过我校学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的措施,缓解抑郁。本文通过我校学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的介绍和分析,期望对我校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其发展具有启发价值,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其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生病。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自觉的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进行知识体系和能力构建的同时,其心理健康对其以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将其专业知识外化为行动,以自己的工作等来为社会服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认识到了身体健康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便可实现学生思想意识、行为等都得到较好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探寻适应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关联及互动机制进行了分扼,研究认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互关联性,具有内在统一性;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及培育,最终归结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育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互相渗透,才能提高育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海岛农村留守妇女作为我国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肩负着本该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抚养小孩、赡养老人的重大责任,沉重的生活压力和单调的业余生活严重影响着她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研究通过《体育活动行为量表》和《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舟山嵊泗列岛的留守妇女的体育活动情况及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海岛农村留守妇女体育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场地设施不充足等各种各样的原因都制约着她们参与体育活动,同时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不同特征和水平的心理问题,而体育活动大多能通过锻炼达到锻炼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能进一步促进身心健康。建议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四个维度协同加强海岛农村留守妇女的体育锻炼,增进她们的心理健康素养,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女性运动健身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设计实施“亲子体育”行动研究,旨在消解已婚已育女性在体育参与中面临的家庭结构性障碍,促进女性运动健康。从微观和实操层面对女性参与者健身过程进行记录、反思、调整,发现“亲子体育”在现有社会条件和性别秩序下可有效促进女性的体育参与,不仅能协调女性自我发展需求与家庭角色间的矛盾,将女性体育参与的家庭结构性束缚转化为结构性支持,还能改变女性对体育的认知,促进健康运动行为的代际传递。虽然“亲子体育”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社会角色,也无法完全扫清女性体育参与的障碍,但在现有社会文化制度下其是一种有效的女性运动健康促进的改良措施和中间路径。  相似文献   

19.
浅谈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高校体育应面对目前大学生所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困扰,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和所涵盖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作用,为他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行为规范,加速大学生的适应过程,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使他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并在内化竞争的意义、规范、道德等过程中,认识到社会上各种竞争的社会意义。培养意志品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培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从而有效缓释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促进个性形成和完善个性发展,形成现代人的意识,以求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体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环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环境。结果表明,目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并不乐观,对健康行为的养成和锻炼效果的促进缺乏相关的指导和帮助,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必须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优化体育教学环节,发展健身服务的内涵,创造健康环境;优化体育师资结构和转变教学策略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