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40年代:她拨动了落寞的心弦 20世纪40年代,大陆出现了第一次‘张爱玲热’,也就是张爱玲创作其《传奇》《流言》的时期。1943年,张爱玲身在“沦陷期”的上海。她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  相似文献   

2.
2016年7月,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发表了张爱玲的散文遗作《爱憎表》;9月,上海出版的《收获》长篇专号(秋冬卷)也在大陆首发了此文. 张爱玲写《爱憎表》,是为了解释她高中毕业时在校刊《凤藻》上填过的一个调查栏,她称其为“爱憎表”,其中共有6项调查,张爱玲的回答如下: 1.最喜欢吃:叉烧炒饭;2.最喜欢:Edward Ⅷ;3.最怕:死;4.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5.常常挂在嘴上:“我又忘啦!”;6.拿手好戏:绘画.  相似文献   

3.
<正>张爱玲,本名张煐,曾用笔名梁京,原籍为河北丰润,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公共租界的西区,张爱玲先生出身显赫,其祖母名叫李菊耦,乃是朝廷重臣李鸿章之长女,其祖父名叫张佩纶,乃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大臣。张爱玲先生毕生专注于创作,著述颇丰,文学作品类型主要包括了文学论著、小说、电影剧本与散文等。张爱玲先生一生的主要作品集有散文集《流言》、《传奇》等;  相似文献   

4.
书架     
《出版广角》2011,(1):71-74
文学艺术《异乡记》●作者:张爱玲●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版●定价:20.00元●提要:《异乡记》为张爱玲当年从上海到温州寻访胡兰成时写下的所见所闻。书中记载了张爱玲在农村过年、看见杀猪、农民生活等细节,书中文字更成为她日后创作《倾城之恋》、《秧歌》、《怨女》,甚至是《小团圆》等作品的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5.
资讯     
《全国新书目》2010,(19):4-7
新书发布为纪念张爱玲诞辰90周年,台湾皇冠出版社9月9日举行张爱玲英文小说《雷峰塔》和《易经》中译本首发会,并表示这两部小说与《小团圆》构成完整的张爱玲自传小说三部曲。据介绍,《小团圆》从张爱玲童年时期、求学阶段,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张爱玲及其作品开始逐渐重新被人们认识,她的旧作已多次再版。张爱玲曾说:“等我的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欢的蓝绿色的封面给报摊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张爱玲多才多艺,她自己设计或认可的封面,实际上是对作品的象征隐喻,是开启作品隐秘的钥匙。《传奇》经张爱玲之手有三个版本,封面设计一次比一次精美,一次比一次意境深远。初版《传奇》(上海杂志社,1944年8月15日),封面设计简单粗糙,没有图饰,两个隶体大字“传奇”占了四分之一的空间,异常醒目,左下角是四个小的隶  相似文献   

7.
为胡兰成的才貌所迷惑, 张爱玲感觉好不惬意 张爱玲,祖籍河北省丰润县,1920年9月30日生于上海.祖父张佩纶曾是清廷高官,祖母李菊耦是清廷赫赫有名的中堂大人李鸿章的女儿.1942年,年仅22岁的张爱玲便开始正式文学创作,并以卖文为生.1943年她先后发表了<倾成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一时轰动中国文坛.张爱玲文学创作的黄金期来得早,并一直持续到1952年离开大陆之前,成为红极中国文坛的一代才女.然而,张爱玲在个人婚姻感情道路上的磕磕碰碰,却令世人不胜唏嘘、叹息.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张爱玲的浩瀚资料里,张爱玲胞弟张子静和台湾季季女士合著《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的可信度较大。姐弟俩仅相差一岁,又有较长的共同生活经历,对于张爱玲的早年生平,除了她本人不多的几篇自述性散文外,《我的姊姊张爱玲》提供了旁人无法提供的珍贵材料。张爱玲就读的第一所学校黄氏小学,是她西式教育启蒙的起点,对其一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有很  相似文献   

9.
我上大学的时候,交过一个女朋友,她是个文学女青年,中国文学她喜欢张爱玲,能找到的张爱玲的书她大概一本没落,通读至少一遍,外国文学中她喜欢《简爱》,那个时代我印象中几乎是个女大学生就喜欢《简爱》,电影《简爱》中  相似文献   

10.
周指周作人,张为张爱玲。去年9月18日的《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何满子先生的《反“好汉奸论”说周作人》一文,因为周作人与张爱玲是同时代的文化人,而且都是在改革开放后突然“红”起来、“热”起来的“名流”,这里便将他二位放到一起略加评说。  相似文献   

11.
2007年9月8日,是张爱玲逝世12周年的纪念日,就在同一天,改编自张爱玲短篇小说的电影《色·戒》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夺得最佳电影金狮奖。冥冥之中,成为对这位已仙逝的文坛才女的最佳纪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正"卡通画这名词,在中国只有十年以下的历史。但是,大概没有一个爱看电影的人不知道华德·狄斯耐的《米老鼠》吧?"1937年,17岁的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中年刊《凤藻》上发表了《论卡通画之前途》,她预言并坚信卡通画在将来有美好的前景。那时,年轻的米老鼠红遍美国后又风靡全球,也毫无意外地吸引了中国观众,在上海,"米老鼠的画像成为圣诞的商店里最好  相似文献   

13.
李王侠 《兰台世界》2012,(22):95-96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均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精品之作。除此之外,熟谙英语的张爱玲也向国人翻译和介绍了许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之一便包括美国知名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且被认为是该部小说的首个中文译本。一、张爱玲的英文学术造诣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家族显赫,  相似文献   

14.
正张爱玲1931年入学上海白利南路(今长宁路1187号)圣玛利亚女校(St.Mary’s Hall),1937年毕业。后世人们对于这一时期张爱玲的了解,大多来自于1944年7月发表的《私语》。这是张爱玲成年后回顾自己少女时代的一篇文章,以作者在天津度过的幼年为始,到8岁来上海,至中学毕业后与家庭的矛盾不断加深而出走为终,夹叙夹议,娓娓道出个中感受。1944年12月上海《语林》第1卷第1期发表的《记张爱玲》  相似文献   

15.
自愧不如     
前几年台湾《联合报》上,登了一篇女作家张爱玲的旧作:《编辑之痒》。张女士说,她为《皇冠》杂志写了一篇文章,说自己“不会待人接物,不会说话。话虽不多,‘夫人不言,言必有’失。”结果,刊出时,“言必有失”被改成“言必有中”。另外,上海的旧路名“张家浜”,被印成“张家滨”。张爱玲不无沮丧地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本该有一个乱世佳人的显目位置,然而到目前仍是一个空白。大学文科的学生不闻“张爱玲”三字似乎也很理直气壮。当然,名家不见文史也是常事,但对于张爱玲,1944年在她成名的第二年,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就写了《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称“《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肯定了作者不世的才情。美国著名的华裔评论家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把张爱玲和鲁迅、茅盾  相似文献   

17.
更衣     
张爱玲写过一篇《更衣记》,讲不同时代里旗袍如何变来变去。张爱玲自己,就是那个时代衣着大胆、出门艳惊四座的女人。她同时代的钱钟书不能容忍她衣饰上的古怪出奇,他“很不以为然,说张爱玲近视,又不肯戴眼镜,总是眯着眼,又喜欢穿怪里怪气的衣服,还不如苏青朴实些……”已经是张爱玲了,旁人评价起来,着眼点也不是她的成就,而是她的面相和  相似文献   

18.
张梅 《编辑之友》2010,(4):107-109
张爱玲《小团圆》在大陆一面世即掀起了一股热卖狂潮,估计这股抢购狂潮只有上海沦陷时期张爱玲《传奇》初版本的热卖局面差可比拟。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当时《传  相似文献   

19.
9月16日至18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解放日报社、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新闻志编委会联合隆重举行纪念《向导》创刊七十周年暨发扬党报传统学术研讨会。 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向导》的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陈独秀、毛泽东、张国焘等我党早期领导人都先后参加过撰稿和编辑工作。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叛变革命后,《向导》被迫于这年7月18日停刊,前后共出201期。研讨会分两段进行,9月16日在上海举行纪念会,9月17日、18日在江苏常熟宣读论文并研讨。国内及上海从事新闻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同志共60多人出席。当年曾参加过《向导》编辑与出版工作的九旬老人郑超麟还专门托人给这次活动送来了  相似文献   

20.
淳子 《图书馆杂志》2011,(6):97-104
淳子,上海女作家,著有散文、小说、剧本等200多万字;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主持人。 1993年,跟随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剧组,遍寻张爱玲在上海的足迹,进而发现张爱玲的作品竟是一张活生生的城市地图,于是,饶有兴趣地把张爱玲与城市的关系作为一门显学来把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