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以"文俗而雅"著称,《金岳霖先生》(以下简称《金》文)也不例外;但究竟如何而"俗",又"雅"到何处,却缺乏细致的研究。其实,"文俗而雅"并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金》文的语言风格。"俗"谓语言通俗;"雅"即高雅,不同凡俗。而《金》文的语言则是平淡至极却意味隽永,不是"俗""雅"两个标签可以随便贴得住的,"平淡"和"通俗"自有不同,"隽永"与  相似文献   

2.
王娅 《鸡西大学学报》2014,(5):89-90,93
在晚明小品的创作大家中,张岱诗文兼擅,他将自己诗歌中的精神内涵和表现手法充分融入小品文的创作之中,"以诗为文",使小品文饱含了诗性特征。以《陶庵梦忆》为范本,探讨张岱小品文的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元曲雅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人们称为“通俗文学”的元曲,无论是从其题材、内容和人物方面来看,还是从其风格流派、语言特色来看,都是有雅有俗,雅俗兼备的,而不仅仅只是通俗。我们应该比较地、辩证地看待元曲中的雅和俗。与诗、词比较而言,元曲显然要通俗一些,但与诗、词依然有雅有俗一样,元曲也是既有俗又有雅的。在元曲中,散曲比杂剧更雅,杂剧比散曲更俗。在杂剧中,曲词比宾白更雅,宾白比曲词更俗。但无论是散曲或是杂剧,无论是曲词或是宾白,它们也都是有雅有俗的  相似文献   

4.
北宋初期,词虽继承花间一路,但词坛尚雅是主流。到了元祐词坛,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被突破:被词人不耻的俗词进入词中,改变了初期词坛尚雅的审美情趣,表现为以俗为雅、化俗为雅和雅俗兼融三个方面。正因为元祐词人的努力,使得词坛上雅、俗对立的审美情趣渐渐融合,体现出通达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赖智龙 《文教资料》2012,(26):113-115
黄庭坚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家,他的诗歌成就突出,其词也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山谷词分为俚艳词和雅词两种创作倾向,但都以"俗中见雅,由俗入雅"的语言风格见称。"以俗为雅"是一种重要的诗词创作手段,旨归皆在于"雅",这种词学观正是与黄庭坚高尚不俗的人品境界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北宋初期,词虽继承花间一路,但词坛尚雅是主流.到了元祐词坛,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被突破:被词人不耻的俗词进入词中,改变了初期词坛尚雅的审美情趣,表现为以俗为雅、化俗为雅和雅俗兼融三个方面.正因为元祐词人的努力,使得词坛上雅、俗对立的审美情趣渐渐融合,体现出通达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岱的小品文素来以独抒性灵的风格而著称,用典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用典有语典和事典,涉及经史子集和众多文史人物,典故众多和典源丰富是其用典主要个性。张岱小品文用典方法多样,有直用、化用、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六种。张岱小品文用典意蕴深厚,展现了明清之际的社会生活,为后世散文创作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俗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与高雅艺术相抗衡,甚至压倒高雅艺术的态势。雅与俗二元对立.在内容、情感、存在方式、功能价值、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但是,从文艺上看,两者又相互渗透、相互转换,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流变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雅艺术应该放下身段,从通俗艺术中借鉴审美、娱乐的有益因子;而通俗艺术也应该远离庸俗.在娱乐、消遣的基础上学一点庄重、严肃。这样就可以达到雅俗共赏的理想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庞芳 《快乐阅读》2012,(21):125
张岱的小品文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其有关西湖的小品文对后世的的影响也非常大。其《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佳作更是中国散文史上不朽的作品。在这些专门写西湖的散文中传达出张岱个人的生命体验,其间的悲凉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种西湖情结更是"其梦也真""其梦也幻"。张岱的西湖情结是他思想和其所生命历程的一种写照。张岱的西湖情结的传达上升到的审美的高度,其艺术手法非常巧妙。  相似文献   

10.
中外文学史上自古存在着两类审美趣味较为相对的文艺作品。高雅文艺之雅与通俗文艺之俗的审美趣味本身就是相对的,但并非不可调和。雅与俗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雅俗共赏被认为是文艺作品的理想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1.
刘盈汐  王颖 《文教资料》2009,(11):18-19
本文着重从小品文体构成入手,以结构形式与内容主题间的差异与关系为着眼点,从语言、意象、结构三个层次逐一揭示张岱小品文的特色与本质。同时,本文运用逻辑理论概念,并加之具体实例,试着分析与定义张岱小品文,以求通过具体与抽象的结合揭示张岱小品文体现的个性与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5,(8):31-37
晚明时期,文艺美学活动的以"俗"化"雅",甚至以"俗"为"雅",是对个性解放潮流的响应和推动。其时,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小商品生产者明显分化,资本主义萌芽初步产生的时代,以"俗"为"雅",一定程度上是当时新兴阶层思想的微弱反映。泰州学派王艮所提倡的"日用百姓之道",封建"异端"李贽所宣扬的"人必有私""因材""并育",无不是对新兴阶层的支持,对个性自由发展的尊重。这种争取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则鲜明地表现为雅俗审美诉求的转化与互补,从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美学精神,感应到时代的律动。  相似文献   

13.
晚明,指明朝万历至崇祯年间,约公元1573至1644年。当时,封建王朝日益衰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反理学抒个性思潮的影响下,游记小品文更加生活化、审美化、情趣化。公安派“三袁”、竟陵派和张岱是极有代表性的流派和作家。另外,屠隆、黄汝亨、李流芳、刘侗、陈仁锡、王思任的游记小品也风格各异,缤纷多彩。他们创作的游记小品文数量大、质量高、风格多样,堪为小品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思想、艺术上的特点和成就很值得探讨。 内容拓展 性质变化 晚明游记小品文着重以审美的眼光审视事物,使游记从偏于实用性转向偏于审美性,从自然之美中寻找人情心绪的共鸣点,而弄通经致用之道;同时注意写平民生活,反映平民心态,增“俗”气,减“雅”气。这些都是晚明游记小品文于前代游记基础上在内容和性质上的一次革新与开拓。从魏晋六朝作家的志方物到晚明小品文作家的赏美、写美,反映了人们审美能力的极大提高。有“瀑流半作天边雨,片石全惊海上虹”的动态美;(陈仁锡《听僧说福胜石梁幽溪大龙湫五洩瀑记》)有“巨涛摧(石爽),六合撼顿”的雄壮美(屠隆《海览》);有“沙明山静”。“雯绿叠丹”的  相似文献   

14.
媒体语言既有高雅的,也有通俗的,借以适合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雅与俗没有严格的界限,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雅中孕育着俗,俗中渗透着雅,和谐统一,才能形成雅俗共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文章试图从审视当今媒体语言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入手,阐述媒体语言的“雅”、“俗”关系,并对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和美语文"是在借鉴古今中外哲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思想,旨在克服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通过构建"亦雅亦俗""雅而俗"两种和美语文阅读教学范式,追求课堂教学的高雅之美和通俗、实用之美,努力创造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绿色"生态"境界,以求生成雅俗共赏的"和美"课堂。  相似文献   

16.
每月文题     
粤教版所选的《论"雅而不高"》一文,关注现实,对比历史,目光独特,有感而发,以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大雅似俗、幽默诙谐的语言,巧妙地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呈现在读者面前,引人深思。一、巧妙对比,强烈反差。作者不是就"雅"而写"雅",而是将"雅"与"俗"进行比较,凸现"雅"和"俗"的强烈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文中第三自然段,列举了现实生活中存在  相似文献   

17.
柳永在词史上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词风通俗晓畅,有别于在此之前作为主流的文人词的典雅内敛,为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境界。词作中的绝大多数有变"雅"为"俗"的趋势和特点。这些有代表性的俗词就成为了柳词的创新之处。柳永的俗词对宋词发展的开创之功不容忽视,其中运用大量民间俗语和俚语,并以此来表现俗情。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曲辞的俗与雅在作品中表现为:或通俗平易,或典雅含蓄。雅俗共赏这一文学审美标准在元杂剧曲辞中的不同含义是:以俗为本,但俗能容雅,雅不伤俗。这一特色形成的原由有三,一是由作品题材内容所决定的;二是由剧作人物的个性特征所决定的;三是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欣赏需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雅与俗     
命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艺术上,有俗与雅之分;而在生活上,也有俗与雅之别。其实,俗与雅原本相伴而生,有表现为俗的雅,也有表现为雅的俗。人们崇尚雅的美好与尊贵,鄙夷俗的浅薄与卑贱,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雅与俗的本质与真谛?对于雅与俗,你有什么看法?请以雅与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相似文献   

20.
自1960年被林语堂首次译介到英语世界,张岱小品文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目前,张岱小品文的英译本共有91个。在文本研究方面,则以美国学者高化岚对《陶庵梦忆》的研究最具系统性。首先,他从三个方面阐释了《陶庵梦忆》的思想内容:对王朝和家族的忠心,放纵的罪孽、报应和苦难,“存在”与特异景象。其次,他从任意并置的空间结构和差异性写作倾向两个方面探讨了《陶庵梦忆》的艺术特色。此外,由于学术传统和理论方法的异质性,中西张岱小品文研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争鸣现象,涉及《陶庵梦忆》的创作动机、张岱对女性的态度以及表面上的现代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