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救助机制是由组织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组成的制度体系,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政府主管、部门协作、民间参与、基层落实”的特色鲜明的社会救助机制。但现行社会救助机制存在社会救助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管理权限不清晰、运行条件不完备、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重大结构性缺陷,应实行城乡一体的救助政策,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设规范化的制度体系,构筑专业化的人力资源,为社会救助机制提供组织、管理、运行和保障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社会救助过程中,除政府作为主体救助力量外,民间力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宋代民间力量用于社会救助主要采用劝分、售卖度牒和创办义庄等形式。  相似文献   

3.
清代荆州城市救援和社会福利体系发展逐渐由政府主导转为民间慈善机构为主体,在救助孤老贫幼、丧葬方面救助机构数量大、种类多,覆盖面较广.民间自主救助机构的出现,完善了城市救援和社会福利体系,在救助孤老、保障贫幼生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明至民国时期,亳州水陆交通发达,商业发展,经济繁荣。这一时期,亳州成为重要的农产品输出地;外地客商在亳州经营商业,设立会馆;银钱市场活跃,为商业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庙会也是促进商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在维护和改善交通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但制约亳州交通和商业发展的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合法、正当的救助程序是公民的社会救助权利得到保障和获得救济的基础,也可以有效防止政府救助资源配置异化,属于社会保障法顶层设计的范畴。我国现有的社会救助程序法治化明显不足,轻程序现象突出,不利于社会救助的全面法治化和公民权利的保障。应该从立法上完善社会救助程序的顶层设计,明确社会救助程序及其约束力,确保公民的参与监督,并建立汇集民间调解、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三个层次的立体化救济程序体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救助中的博弈现象与"贫困陷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存在于社会救助中的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受助者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产生“贫困陷阱”的深层次原因。分析相关参与人的博弈行为,创新社会救助制度,有效防止社会救助中“贫困陷阱”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荒政问题,在政府层面,建立了从边区政府到基层社会的灾荒救助体系,颁布了一系列救助灾民与难民政策;在社会层面,利用与嫁接传统社会的备荒机制,动员民间力量进行灾荒救助。通过赈济灾荒,一方面使灾民、难民度过困难,一方面巩固了边区的基层政权,也提高了边区政府的执政能力。但由于边区处于战时状态,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边区赈灾亦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城市除了经历连绵不断的战争外,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困扰着广大民众。近代以来,城市社会的公益与慈善事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接受政府赈济的灾民和贫民人数迅速增加。政府成立各种社会救助机构,开展各种社会救助活动,发挥着重要的灾害救助作用。民间的慈善救济组织,从事种种慈善救助和赈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痛苦,缓和了社会矛盾。近代城市参与慈善救助活动的社会成员具有广泛性,社会救助中的民间力量在不断增强,城市社会救济、慈善活动较为重视道德教化。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以来,民生问题更被提上一个重中之重的位置,作为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低收入弱势群体及其救助问题,也日益为政府、学术界及其他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笔者从公共治理维度,考察了内蒙古城市低收入弱势群体救助的现状:现有救助体现了救助主体多元化、救助方式多样化等特点,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稳定,但在救助制度及其体系本身、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公共治理理论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重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进一步完善救助体系应坚持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和谐发展,健全政府主导的社会救助政策和执行体系,整合参与救助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近代民间慈善组织的典型代表,善堂在近代武汉地方慈善事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清末民初政府治理能力削弱的环境下,善堂承担了社会救助的主要责任,与此同时,善堂还超越了不预他事的规条,涉足了地方公事,在近代社会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失独群体是近年来社会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经济、健康、心理和社交的多重难题。目前,各地非政府组织对失独群体已展开救助活动,主要通过失独群体自发形成自救组织、学界精英创设专业帮扶机构和政府购买NGO帮扶服务等三种途径展开。总体而言,目前非政府组织在救助过程中面临着政府重视不足、资金与人才匮乏、信息不通畅、组织建设低能等多重困境。因此,强化政府支持,建立与完善政府购买NGO服务机制,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是破解救助困境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12.
进入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①内部的贫困问题日益严重,为了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市政当局先于中央政府开始在本城范围内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贫困问题。这些社会救济措施尽管还不完善,但是却标志着城市政府统治理念逐步成熟,相对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并且为都铎时期中央政府的济贫制度提供了直接的政策来源。  相似文献   

13.
在五代宋初,募兵制度的盛行、文官制度尚未确立的背景之下,武人专政迭起,社会各个阶层的身份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中下层身份的人群可以通过这一动荡时期的途径,如军功得以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属性,成为社会垂直流动大幅度加快下的受益者。本文对于五代宋初的武将群体的出身环境、个人所具备的才能和他们得以成为武将的流动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把当时各阶层出身武将的流动过程以动态的角度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主要运用社会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方法及学科理论对博州地区的语言使用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及录音,调查是以不同年龄的被调查对象分别从个人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家庭语言使用情况、社会交际场合的语言的使用情况来进行统计分析的。  相似文献   

15.
晚明以来佛教在社会救济事业远不如唐宋以前,除了政府政策的立意、乡绅势力的积极涉人与新兴民间宗教的相继参与,及频仍的战乱局限了佛教的社会救济能力外,如闽南地区某些寺僧受雇于宗族家庙(寺),担任提供宗教服务的神职人员,代为执掌祭拜家族先人的祭祀工作,流为家族之附庸。而这层雇用与依附的关系,似乎也隐藏着明清时期寺僧难以独立承担社会救济的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要素。透过闽南地区的几部家谱资料,就寺僧与家族在社会救济方面的推动与互动关系,进行更具体的观察。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河政与荒政这两项曾被国家高度重视的事务陷入了混乱,这在清廷对铜瓦厢决口的应对问题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决口。当时清廷正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疲于奔命,因此决定“暂缓堵筑”决口,对灾区采取的救济措施也非常有限。通过清廷对整个事件的应对可以发现:在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的形势下,清廷的施政能力已经大大地了减弱,自身的存亡绝续成为第一要务。明清以来的河政体制走上了解体的道路,救荒事务更加地方化。  相似文献   

17.
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基本内涵是人民调解员应当具备一定的职业资质与技能,专门从事调解工作并从当地政府获得相应报酬。纠纷类型不断翻新、纠纷复杂化,对人民调解员职业化提出要求并提供了契机。人民调解员职业化是人民调解制度自身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在确保人民调解员人民性的前提下,有条件的法律院校培养专业化的人民调解员,司法行政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民调解员职称评审制度,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财政保障制度是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8.
农业作为立国之本,对于人们生存国家富强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古代中国农业灾难频繁发生,极大地影响着农业的产出和人们的生活.面对这种情形,先秦时期具有真知灼见的先哲们,对于农灾的发生的自然原因和社会人为原因都有相当的认识,并且对如何有效地防治灾难的发生和减轻灾难的破坏,做了积极的探讨.这些认识是后代系统的防治农灾思想的源头,对于今天的生产生活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朝建立后,地处皖北的亳州商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南北商品集散地之一。亳州商业经济的繁盛得益于统治者将经济重心拉回北方的尝试。其地扼南北的地理位置,虽促成了其经济的繁盛,但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兵祸不断,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更为重要的是,亳州民风日下,陋习过多,阻碍了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